“融·和”文化引领下的民族团结教育
2019-06-11北京市回民学校
2018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市回民学校等15所北京中小学获得教育部表彰。这些学校因何获评?他们在德育工作方面又有哪些亮点和特色呢?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从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6个方面,介绍这15所学校创造性开展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本期,我们选取了北京市回民学校和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的典型经验,反映他们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探索。
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北京市回民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确立了“融·和”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以此为切入口,统领全校的民族团结教育。
传习文化,打造文化育人体系。以“融·合”文化为切入口,进行德育文化基地建设。学校建立了民族文化传习馆,以“传承民族文化,探索发展规律,学习民族知识,感受科技脉搏”为主题,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实践的活动空间。同时,传习馆还成为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校内招募学生担任讲解员,借助这个平台将民族传承思想播撒给每一位来访者。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更让学校的育人氛围不断优化,在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力“非遗”品牌,助推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以“非遗”活动体系为试点,逐步构建起包括实践活动体系、艺术活动体系、社团活动体系等四大内容的德育传统文化体系。“非遗”活动包括北京回族民间故事、“非遗”古诗词等;艺术活动包括金帆民乐团、回族舞蹈团等;社团活动包括回声文学社、轩华历史社等。并以活动体系为依托,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活動,力求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传承资源,创新文化育人模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学校以“回望经典诗文诵读”与“非遗古诗词进校园”读书节系列主题活动为线索,整体规划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活动规划分三年推进:第一年为“了解传统、感受非遗”,举办“回族民间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初步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第二年为“继承传习、亲近非遗”,举办“非遗古诗词进校园”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第三年为“保护传统,传承文化”,举办民族传统艺术鉴赏主题活动,使学生逐渐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
整合资源,深挖内涵。学校与北京市西城区民族教育研究会共同申报“北京回族民间故事”作为第三批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内开展“回族民间故事演讲比赛”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回族民间故事的编写、创作等。鼓励师生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搜集新鲜素材,并利用语文课、历史课等课堂时间讲解回族民间故事,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此外,学校还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展古诗词展示活动。邀请著名“非遗”古诗词艺术家进行“非遗古曲进校园”专场演出,让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融·合”文化的引领下,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逐渐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心理和尊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