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说“好课”

2019-06-11罗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教研学科

罗滨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一年过去了。还记得去年1月9日的晚上,我写了一篇小文《什么课算是一节好课》,这是我在《北京教育》专栏发表的首篇文章,意外地得到了很多老师、校长、家长、朋友的关注和鼓励,包括不少大学教师。感动之余,也不断激励着我对好课继续进行再观察、再体会、再思考。

好课的着眼点是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素养。

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的过去。教师用已有经验上课,但着眼点应该是学生的未来。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文化多元交流的时代,跨界创新成为未来世界的特征。因此,现在学生在获得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全球胜任力、数字读写能力等跨学科能力,更加需要懂得理解和尊重、具备坚毅的性格、敢于承担责任、在困境中能够积极努力想办法、能够不断地创造新价值。

这些素养的获得不能靠学生倾听,也不能靠增加新的学科来实现,因为既没有课时,也没有这样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让学生在现有的学科学习中,特别是国家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这些素养。

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深化学生对学习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特别是有体悟、善于反思地学习,并根据学习诊断和反馈改进自己的学习能力。

怎样的好课才能超越今天面向未来?

在课堂观察中我发现,目前,还有不少课堂以讲解为主,很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参与度不高,越是高年级学生表现得越明显。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学科本质缺乏理解,也不能迁移应用,属于浅层学习、无意义理解的学习。

从书本上找答案、听老师正确解析、看视频直观感受,都是获取信息的学习,而面向未来的好课,应该是生成新信息、形成新思路、触动心灵的学习。好课的标准在发展,教师要特别关注以下两点。

首先,让学生有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应多给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体悟的“做中学”“议中学”“言语活动中学”的机会。设计学习活动时,要从学生收获的角度来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用学习资源形成好的挑战性任务,促成学生的理性思考、动手实践、成果展示;以证据支持假设来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用具有单元学习特征的、长周期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突破课时学习的限制、打破教室学习的边界;用技术提供大数据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例如,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发现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与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一系列任务的完成获得相应能力。再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陌生知识的“现场学习”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增加视角,从学科思想方法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每个单元的核心概念(知识)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背后的思考是什么?概念和其他概念之间关联的逻辑是什么?需要什么类型的学习实践?

其次,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机会。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学以致用是一种重要的策略,關注应用性实践,需要给学生面向真实情境的学以致用的机会,将方案和创意实现并表现出来。学以致用需关注三个转向,即:学习的内容从孤立、有限,转向学科内主题间和跨学科的关联;学习的方式从倾听、记忆和模仿练习,转向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动笔写;学习的结果从掌握技能技巧、解题的套路,转向获得方法、理解本质、构建思路。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困难,但是解决困难的经历和结果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想象力得到发展,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视角,增进了彼此的理解,特别是提高了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有冲突的真实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唤醒每个学生身上隐藏的智慧,使其获得超越学科的面向未来的素养。

教研共同体可以帮助教师上好课。

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虚化泛化、教学方式表面化、教学活动缺少层级性、师生和生生之间缺少深度对话、教师缺少引导追问和模型化等。这些问题都难以通过教师个体的努力来改进,但可以通过校内或校际的教研共同体务实、系统地改进教学来实现。

教研共同体是一个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以教学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强调教师彼此深度互动、教与研交替进行、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团队。

教研共同体进行集体性教学改进,在备课时可以从五个要素(目标和内容、素材和情境、问题和任务、活动和指导、反思和改进)对教学设计进行研讨,逐一说明每个要素背后的考量,以及学生在学习时可能的表现。在课后,逐一讨论实际情况,并与预期进行比较,从多个维度来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教师教、学生学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关注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契合性,任务的开放度、复杂性,学习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表现,关注教师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支架、追问、引导和思路建构等行为。

“课比天大”,这是刚入职时校长对我说的,我一直铭记在心。用爱和责任,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职责,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好课,是学生的幸福!

猜你喜欢

共同体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爱的共同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