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刍议

2019-06-11任军夏夏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任军 夏夏

摘   要:文章从我国对全球胜任力人才需求的背景入手,梳理分析了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提出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中应包含背景知识、外语基础、跨文化交际技能、全球视角、尊重多元文化、有效行动六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以此为框架,讨论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据此分析了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实践。我国高校需进一步凝练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实施更有效的项目,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中外合作办学;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

一、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范围内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标志,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互动愈加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是我国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提出,“加强国際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上述要求与目前国际上对“全球胜任力”的基本要求相契合。近年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其他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了《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全球胜任力的基本内涵

(一)经济合作组织的阐述

2017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发布的《为包容和可持续的世界培养青年》(Preparing Our Youth for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提出,全球胜任力是一种多维度的胜任力:一是能分析在地区和全球文化上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二是能欣赏、理解不同的看法和世界观;三是能开放、得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四是能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这四个维度由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四个元素组成,概括而言,全球胜任力关乎对世界和其他文化的知识的理解,对理解世界和行动技能的掌握,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全球思维的尊重,对人的尊严和多样化的重视。[2]

(二)美国有关机构和学者的阐述

2011年,美国州首席中小学教育官员理事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CSSO)和亚洲协会(Asia Society)联合发布《为全球胜任力而教——为青年参与世界做准备》(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Preparing Our Youth to Engage the World)报告。该报告提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学生具备探索世界、认识观点、沟通观点、付诸行动四种能力(见表1) 。[3]

威斯康星大学的戴维·谢赫巴尔(David Schejbal)和特拉华大学的乔治·厄尔文(George Irvine)在其论文《全球胜任力、博雅学习和雇主需求》(Global Competencies, Liberal Studies, and the Needs of Employers)中,将全球胜任力分为知识、态度、技能三个领域(见表2)。[4]

(三)国内大学的阐释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2016年7月,清华大学启动实施《清华大学全球战略》,其中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目标,并对“全球胜任力”进行了解释——全球胜任力是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包含认知、人际、个人三个维度上的六大核心素养:全球议题与世界文化、母语与外语、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道德与责任[5]。除了提出关于全球胜任力的理念,清华大学还成立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为全体学生提供一整套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辅导体系,遵循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教育理念(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围绕全球胜任力的六大素养及12项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切实需要开展全流程专业化的培养与辅导”。[6]

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推出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项目,“定期选拔并资助优秀研究生前往全球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海外企业等开展短期学术交流与社会实践”[7]。该项目首批选拔的研究生于2018年11月前往东京芝浦工业大学、东京千叶大学、大阪大学完成了课程学习,并赴各类工程实验室、铁道博物馆、尖端科技馆、丰田汽车公司等进行了实践研学。项目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研学,提高学生对提升学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意识,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塑造学生对全球发展的责任与道德感。[8]

(四)评述

1.“全球胜任力”的核心内容

对我国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应当把握好四组关系:个体与他人、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知识与技能、认知与行动;应当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掌握有关全球的知识,如全球性议题、其他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二是学习、至少掌握英语,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基础;三是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有效、得体地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人士进行交流、相处;四是具备分析地区性、全国性、全球性问题的全球思维与全球视野,能够跳出地理空间的局限,思考、理解、分析问题;五是理解、尊重、欣赏不同国家、种族的文化,不带有偏见;六是学以致用,付诸行动,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付诸切实有效的行动。

2.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因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特点,在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中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第一,引导学生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意识。第二,在本地为学生创造提升全球胜任力的机会,主要包括:开设全球性议题、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創造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为学生提升跨文化沟通奠定外语基础;全球师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分析问题的全球思维和全球视野;发展具有跨文化交际特点的课外文化活动。第三,为学生创造海外实践的机会。第四,营造有利于培养全球胜任力的软、硬件环境。

三、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的实践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以下简称“利兹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近年来,利兹学院在树立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意识,通过营造软、硬件环境激发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通过课堂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通过海外实践强化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通过支持学生付诸有效的行动实践全球胜任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在开学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胜任力的意识

利兹学院的办学目标之一为“满足市场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9],正如学院成立伊始,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发给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的贺信中所言,“这项合作(指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将培养全球化人才,构建英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紧密合作,以满足对未来人才素养的需要,并提供新的科学研究机会”[10]。因此,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学院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胜任力的意识。例如,在2017年利兹学院开学典礼上,达留斯·瓦纳托夫斯基(Dariusz Wanatowski)副院长在讲话中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好利兹大学这一国际化资源,拓展国际化视野,为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创造核心竞争力”[11];在2018年开学典礼上,徐飞校长在讲话中希望同学们“以世界的眼光去观察科技学术的发展,不断向自己的创新意识中加入新的想法与灵感”,“做一个立足世界,放眼全球的艺术家,走出去,多交流,向美而动,尚美而行”[12];靳忠民院长在讲话中强调,“利兹学院的学生将脚踏亚欧两个大洲,跨越两万里路,浸润两种文化,就读中英两所名校”[13]。开学典礼上领导们的讲话让全球胜任力的意识在学生心中萌芽。

(二)在软、硬件环境建设中营造有利于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文化

参照利兹大学硬件标准,在学校统筹下,利兹学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利兹大学的教学环境:一个全英文的文明、安全、绿色、和谐、自由、开放的具有英式风格的育人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学生进入学院办工教学区域,已自觉形成以英文交流的沟通习惯。学院将利兹大学学生支持体系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深度融合,建立了“辅导员、个人导师、博士助教、教辅人员”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从全过程、全方位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

在管理制度方面,学生的在线注册、出勤考核、个人导师、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考试、成绩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都是在充分尊重、引进、消化利兹大学管理制度,传承西南交通大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全球胜任力提供了可靠的软件环境保障。

(三)在课堂内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扎实的语言基础是提高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首要条件。按照利兹学院教学及课程安排,一年级作为基础学年,主要教学目的是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因此在所有课程中,工程英语课程占比最大。很多任课教师来自利兹大学,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教育背景及文化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较好的语言基础,同时拥有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在文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课堂之外,学院别具一格的文化活动助力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例如,以“跨文化大使”(Intercultural Ambassador)为代表的文化沟通与交往能力类活动,关注环境、人口、健康、资源等全球难题,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定期举行的院长午餐会、师生联席会、学生权益委员会议等,为学生充分表达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每年举办的词王争霸赛、滑翔机制作比赛、机器人挑战赛等,在创新创造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在海外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暑期赴海外实践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流、相处,是必不可少的体验,也是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途径。一是组织学生赴海外开展暑期实践,组织学生赴伦敦大英博物馆、马克思纪念馆参观,在利兹大学与多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组建海外支教实践队赴泰国清迈讪巴东学校(San Pa Tong School)进行暑期实践。学生与当地志愿者组织的教师、国际义工、当地居民交流,向当地小学生教授英语,加深了对泰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为改善当地的英语教学作出贡献。二是组织学生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活动。2018年11月,学院学生作为学校代表队成员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第31届美国土木工程荣誉学会(Chi Epsilon)太平洋地区年会,与来自该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17所高校的代表交流学习。通过汇报演讲、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等方式体会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升全球胜任力。

四、结语

利兹学院作为以培养一流国际化工程人才为己任的新型国际化学院,设立初衷即拥有良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因,具备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基础与条件,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了高校承担着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在全球化时代,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顺应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符合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当前,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应当结合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内涵,综合研判、分析、总结、凝练,进而形成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全球胜任力核心理念。同时,应当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设计、实施更有效的项目,树立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意识,培养、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
新形势下高校海外留学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构建探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基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教学模式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