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9-06-11边加敏蒋玲
边加敏 蒋玲
摘 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展,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但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程度的评价还不完善,为研究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程度,便于对比分析扬长避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对国际化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资结构、学生构成、教学影响及中外合作办学四个一级指标及十二个二级指标,对各指标的意义及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相关结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项目“高职路桥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边加敏,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2-0017-05
201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国外访问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总体概念,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是这一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来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一带一路”总体规划要求的高等职业人才是当前重要的任务,需要建立适应人才培养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尤为迫切。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后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全球化,能否培养出具有掌握相关国际知识和国际规则,具备较强的国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衡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种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客观上必须要求世界各国的高职教育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客观上要求我国高职路桥的教育工作者要开展教育全球化的研究。
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孙芳仲[1]、陈保荣[2]等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刘正良[3]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定义为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这些学者对于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尽管各不相同,但核心内涵均归于同一点,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义也在这一点。
一、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能力要求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各国在路桥专业方面的应用技术规范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路桥专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素质。
(一)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标准中,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与国内人才培养要求不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从事国际化设计、施工生产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国际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国际局势及法律等因素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失控现象的发生。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协调各利益团体的相互关系,使得工程顺利进行按时完工,较国内更为困难,需要更高的协调能力。鉴于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二)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语言是沟通协调的基础。要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学习习惯较差,对于英语的学习十分薄弱,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定义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这与国内高职院校的强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首先要过英语关。
(三)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人才培养国际化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这种国际化视野包括很多内容,如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们生活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专业方面的技术标准及各种新知识、新观念及开放的思路等。
(四)具有一定的专业及职业素养
这里所指的专业及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指专业水平,它贯穿于对于专业的了解、热爱及钻研的全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际化人才主要从事工作大多在非洲的艰苦地区,在从事专业的过程中能否耐得住寂寞,经受住利益的考验,是专业及职业素养的重要表现。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与判断,这些解释与判断有其合理的方面,但未能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据本人的理解,对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职能和要素等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高职国际化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2)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3)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4)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
(一)国际化的观念及目标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没有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一切均是空谈,陈学飞指出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就是要以全球视野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4]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程度及教育理念国际化主要体现在院校对于教育国际化的重视程度、国际化策略的选择、政策的支持及师生的国际化理念等方面。而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指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美国及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的发达国家均已提出自己符合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5-6]教育目标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着重加强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程度,培养师生国际化的意识,逐步培养师生在思考问题、判断事物时能够从国际化、多元化的角度出发。
(二)国际化的教学过程及质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还包括教学过程的国际化,这里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此处教学过程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指教师向学生所展现的教学内容,包括道桥的相关标准、试验方法及课程设置等。(2)教学语言的国际化。教学语言的国际化主要指教材的使用及教学过程的语言的采用两个方面。(3)教师理念信仰的国际化。教师理念信仰的国际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道德、信仰及价值取向,这是一种隐形的教学过程,这种过程对于学生国际化思想趋势的影响极大。
(三)国际化的师生交流
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职院校国际化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对于院校国际化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国际化效果的提高也非常明显。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凡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院校,学生及教师的国际化流动开展得越广泛。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院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此项活动,广泛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同时,也大范围引进了国外的学者,中外合作办学大范围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及教师的国际流动对于985、211院校开展得较为广泛,本科院校开展的相对较少。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及教师的流动刚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
合作办学是实现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重要路径,是减少学生与教师流动成本的重要措施。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快速高效地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节约办学经费,还可以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教材、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以达到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目的。
近几年,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经验表明,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师资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课程建设的提高及更新换代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紧缺人才。(2)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更快速地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最新的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3)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相关情况,更加便利于接受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管理走向科学合理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国际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研究及实践的积极性,提高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育水平。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类别、可以反映国际化活动的基本内容及状態,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有机联系统组成[7],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对国际化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逐层分解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的建立应遵守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高职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对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尽最大可能获取全面因素,并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科学走向,并进行科学整合分类。(2)独立性原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统一于一个有机的体系中,但体系内各指标之间既不能存在交叉、重叠和包含关系,也不能存在因果关系,应该相互独立各不影响。(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或选取指标时,只有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影响因素的性质和特征,来确定使用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水平及状态。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价指标的构建
1.各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及要求。(1)师资结构方面。教师对于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较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对于教师的要求,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能力:①多元文化的理解、沟通和交流;②国际知识和经验;③国际前沿知识的传播和流动;④教师对国际化过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⑤教师对国际化的理解、支持和参与。(2)学生构成方面。学生的构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①大学国际化的影响力;②国际型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③学生对外国人文历史的感受和体验;④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3)教学影响方面。教学影响是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学质量较高的院校,国际影响也较大,合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质量评价指标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①教学内容是否与国际接轨;②使用外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③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4)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路径之一,这里的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包括学生的交流学习,还包括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水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①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范围;②合作办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价指标及意义。
(1)师资结构。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对于教师的要求,确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在师资结构方面的两个方面评价指标:①海外背景教师比例:海外背景教师的比例主要用于评价高职院校的国内教师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支持程度,反映了大多数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及国际化能力。此处海外背景教师的比例主要包括学校教师中在境外获得学位的教师、经过专门进修经历的教师。②外籍教师比例:外籍教师比例是反映师资方面要求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用于评价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多元化文化的理解及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与水平。主要包括外籍教师占总教师数量的比例、专业课外籍教师的比例两个方面。(2)学生的构成。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在学生方面的三个方面评价指标:①学生国际就业状况:学生国际就业状况指往届学生毕业后进入跨国企业或镜外工作学生的人数,它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质量及水平,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国际竞争力。②海外经历学生比例:海外经历学生比例是指具有海外经历留学或游学背景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这项指标主要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参与程度及学生对外国历史文化、技术的了解及参与程度。③留学生比例:留学生比例的主要意义是指留学生数量占学校总学生数的比例,它反映了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及能力。(3)教学影响方面。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确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三个主要指标分别为:①外教授课比例。外教授课比例是指外籍教师所授课时量占学生总课时量的比例,这项指标可以为未出国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方式及标准,该标准可以评价国际性课程及教学的国际化水平。②国际先进教学方法的数量等。国际先进教学方法数量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采用及消化吸收情况,这项指标可以评价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国际化程度。③国际性课程比例:国际性课程是指作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标准的认同,它用于评价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及协调能力。国外教材使用比例: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是指国外教材占总教材数量的比例,这项指标可以用来评价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方面的国际化程度。(4)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根据这一因素确定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三个主要指标分别为:①合作办学规模及层次:合作办学规模及层次用于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水平。②合作办学项目数及专业数:合作办学的项目数及专业数是指我国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开展合作办学的项目数量及专业的数量,他可以用于评价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意向及国际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评价国际化办学的专业设置水平。③合作办学优势特色: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特色是指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它可以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及水平。
四、结论
在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素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1)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价的四个一级指标,即师资结构、学生构成、教学影响及中外合作办学,并把四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为十二个二级指标。(3)在得出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各二级指标的定义及考核评价作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芳仲,林若红.高职人才培养发展策略田[J].闺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9-41.
[2] 陈保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教,2012(1):15-18.
[3] 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81-84.
[4]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联明.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6] 步光华.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动因探究[J].职业与终身教育.2013(7):40-43.
[7] 王文.:我国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