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职业学校特色文化构建
2019-06-11丁梓仪何青好
丁梓仪 何青好
摘 要:乡渡文化理论是将学校借喻为乡渡,教师似渡工,学生是乘船者,学校将学生从此岸送到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乡渡文化构建是由文化理念体系、教育理论体系、教化融合体系构成。文化理念体系由学校愿景、校训及三风建设;教育理论体系包括教育的多元性、自主性、目的性和指导性;教化融合体系即环境层面的融合、精神层面的融合、行为层面的融合、知能层面的融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渡文化;文化育人
基金项目:中山市教育科研2016年度规划项目“将水乡文化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项目编号:C2016119)
作者简介:丁梓仪,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何青好,女,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2-0008-05
现代文明表明,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早在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反观现代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有技能无文化”的现象,处于一种文化饥饿状态,无视文化的过度技能开发导致职业学校培养出大量的“空心人”。因而,加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坦洲理工学校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中心教育区,是坦洲金斗湾水乡的一粒明珠,是水乡职业教育摇篮。[2]正是有了坦洲水乡的滋养,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乡渡文化及其文化理念 、教育理论和教化融合的乡渡文化体系。笔者以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的乡渡文化建设为例,期望为职业学校提供借鑒。
一、教育意涵
文化是教育的根本,正如泰戈尔指出:“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3]因而教育是一场修炼,修炼中需要“师父”引领,需要渡船护航,帮助我们到达人生的彼岸。学校就是渡船,教师就是船工,学生就是渡客。“渡船”意在连接学校和社会,让中职学生有机会在主动尝试和体验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并获得相应提升,“渡”过“青黄不接”的阶段。
(一) 乡渡文化的教育含义
1.乡渡文化具有地域教育意义。乡渡之“乡”泛指小市镇(如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如家乡、故乡)、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文中指水乡和山乡。水乡:河多、湖多的地方。水乡是一种习惯用语的地方名称,多指河多、湖多的地方,水乡泽国。比如,岭南水乡等多是在河湖比较多的,水域丰富的地区。中山市坦洲镇是沙田水乡,河网交错,发展水运十分有利。山乡:泛指山区,先有唐张籍《送汀州元使君》诗:“山乡祇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后有清袁枚《芗亭舅氏赋诗见寄奉答》诗:“走马欲为南浦别,无端烟雨阻山乡。”对其进行描述,表达诗人对于山乡的喜爱之情。乡渡之渡即横过水面、由此到彼、转手,移交或过河的地方。这里的“渡”是指教育,“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乡渡文化具有诗歌教育意义。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一首写景绝句《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著名歌唱家张也原唱《山乡小渡船》唱出了乡渡的教育意蕴:“小小渡船小小渡船,渡船就像一个摇篮;日出时摇来满河的童话,日落时摇走彩色的梦幻;啊......老师亲爱的老师,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把文明渡往山民的心田。摇啊......摇啊......小小渡船小小渡船,渡船就像一个跳板;三月里铺上心中的花瓣,风雨夜亮出肩头的信念;啊......老师,亲爱的老师,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把山乡送往希望的彼岸;摇啊......摇啊......。”虽然这里“乡渡”并不是本文中“乡渡”的意思,但却将乡渡两个字融合在一起。坦洲著名歌手、咸水歌顶梁柱何福友和陈锦昌于1973年在《中山报》上发表了《乡渡颂》:“红日照亮东湾涌(即金斗湾),汽笛声声震长空,红帆水拍翻金浪,乡渡迎阳向前方。歌唱乡渡贴心船,支农航线写新篇,好人好事千千万,实际传遍大沙田......”该首诗歌歌颂了坦洲乡渡热心支农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乡渡文化的精神内涵。
3.乡渡文化具有学校教育意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坦洲乡渡文化蕴含着水乡百姓勤劳朴实、和衷共济、恒久坚守、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等特有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内化为水乡百姓的行为准则,形成特有的一种文化。而职业学校教育正是培养水乡子弟乡渡精神、延续与传承乡渡文化最好的模式。学校文化活动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效手段,学校从营造非遗学校文化氛围、开展课堂教学文化活动、优化学校文化活动载体、创新学校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探索乡渡文化传承、培养的学校文化活动路径。乡渡文化亦比喻一种不畏艰辛、船歌不绝的水乡教育,学校为乡渡里的小小渡船,乡村似水,敬爱的老师就像那乡村的摆渡人,学生则是乘船者。小小的渡船就像一个摇篮,日出时摇来满河的童话,日落时摇走彩色的梦幻。师生们同舟共济,战胜困难,乡渡之弥,贵在及时;教师把学生送往希望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乡渡文化的育人特色
中山市坦洲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中山市南部,毗邻珠海,地处山区与冲积平原中间,山丘环列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作为小小渡船,共同携手将学生们由此及彼,渡往成功的彼岸。
1.乡渡文化体现教育的多元性。渡船是从一个口岸到另一个口岸,渡船的彼岸可以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多元的。这种培养方式有别于普通的学生培养方式,即架桥方式。架桥式的学生培养方式使用的是同一化的培养战略,它大批量地输送学生,没有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没有考虑学生不同的理想。
2.乡渡文化体现教育的自主性。渡船可以让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学生可以领略沿途风景,自行决定航线路线,不受禁锢。它给足学生找寻自己人生理想的时间,学生可在路途中更改彼岸点,最终确立适合自己的彼岸。
3.乡渡文化体现教育的目的性。渡船有师父作为引导人,他们可以给学生建议,帮助学生寻找人生道路、实现人生梦想。这就如人才培养模式一样,它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人生理想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它根据每个学生起点高低的不同、优劣势的不同,为其规划成长路线。
4.乡渡文化体现教育的指导性。渡船可以带领学生到达更远的彼岸,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架桥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道路选择上变得极其相似。例如,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彼岸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方向性不明确,所以就选择了从众的道路,随波逐流。
二、文化理念
文化理念体系是在一定的价值引领下进行的,价值导引表现为学校文化理念体系首先是一个“赋予意义”的过程,需要提炼核心价值,需要基于公共理性,并且是一种过程性的文化活动[4],文化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愿景、校训及“三风”建设。
(一)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一种由目标、使命、核心价值和未来理想状态融合而成的“学校发展蓝图”,它既是领导者的目标,又是教师自发的心愿,因而,它便成为凝聚人心的核心要素。[5]坦洲理工学校所在地区具有浓厚的乡渡文化气息,学校要成为卓越的现代化职业学校,结合乡渡文化,明确了学校愿景,即办一所办现代化精品职业学校,包括文化精彩、管理精细、队伍精干、条件精良、专业精致、校园精美六个方面。
在文化精彩方面,學校在各个方面注入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内涵,使学校在校容校貌、内部管理等方面有显著变化,使学校独具乡渡文化,承载乡渡文明,渡往水乡人民的心田;在管理精细方面,学校全面引进和推广6S(整理、整顿、清扫、规范、素养、安全)这一先进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全面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在队伍精干方面,教师教学精心,投身于职业教育;培养了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技能精英,为企业输送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条件精良方面,学校为教师创造优质的办公条件、协和的人文关系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流的教学、实训和就业条件,营造乡渡文化氛围 ;在专业精致方面,学校开设多个专业,结合区域布局与经济发展,将重点向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等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的精致专业;在校园精美方面,校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景色优雅,师生在校园精美文化的熏陶下,与学校共创辉煌。
(二)校训
校训的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之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6]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即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7]坦洲理工学校以传承水乡文化为办学底蕴,将原有校训“修德、修理、自信、自立”改为“修德渡人,精技载物”。
1.修德。在乡渡文化中修德表现为渡船入德,学校是载德之本,文化是入德之基,文化在船行中,乘风破浪,渡以修养为己任,只有达到德行完备之境域,学校发展才能在逆水行舟中逐步转向平稳通畅。学校修德主要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用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3)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4)学生学会乐于助人、教师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
2.渡人。即用船将人从此岸送到彼岸,佛教中解释为就是把人从烦恼的此岸引领到清净的彼岸。乡渡文化中渡人的内涵是渡人成功,指渡工精湛的摆渡技艺,带领乘船者到达彼岸,亦指教师引领学生通往成功的彼岸;教师适当给予学生撑船的本领,将学生渡往成功的彼岸。
3.精技。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技艺超群。乡渡文化中精技是渡人成功,指渡工精湛的摆渡技艺,带领乘船者到达彼岸。坦洲理工学校精技为学生在实践中精通知识和技能,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具有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工匠精神,培养精致的技能和职业修养。
4.载物。源自“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乡渡文化中载物即乡渡载物, 乡渡不仅承载是各种各样的货物,更多承载的是一种助人为乐、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精神。学校载物是指教师和学生应先树立高尚的品德,才能渡己渡人,获得精湛的技艺,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和成就万物。
(三)三风建设
坦洲理工学校美好的学校愿景和严格的校训,为学校“三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校风建设。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的校风:“激流勇进、同舟共济”。(1)激流勇进:本意指虽然有很急的激流,但也一样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比喻不畏险阻,奋勇向前。在乡渡文化中,激流勇进是指在众多渡船中,坚持初衷、不忘初心,为民服务,不被艰难困苦吓倒、勇往直前。(2)同舟共济:本意是同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共同发展,也比喻利害相同。在乡渡文化中,同舟共济是指那种敢于征服大自然、驾驭大自然,风雨同舟、勇闯激流险滩的“团结、拼搏”的精神。
2.教风建设。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教风是“修己渡人、擅做乐传。”(1)修己渡人:何为修己,道徒行修行之道,应先从自身德行修起。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积德而有道,而后渡人。体现了乡渡文化中的责任意识。(2)擅做乐传:擅做,擅长于做事,勤勤恳恳;乐传,优秀事迹被后人津津乐道,传颂。展现了教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学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