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校学生评教问题及思路的再思考
2019-06-11蒋胜蓝
蒋胜蓝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评教体系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系统建设,评教过程管理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也长期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焦点。文章从学生评教现状出发,重新梳理并探讨了在系统建设、过程管理两大板块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组织建立、系统改进、交流宣传、过程实施四个方面给出了一定的思路,为高校学生评教实施与研究提供参考。
1 学生评教的由来及现状
学生评教源于上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兴盛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期,我国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并得到发展,以学生评教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为手段,其主要目的一是希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二是扭转研究型大学教师只专注科学研究而忽视课程教学的不良现象。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采用学生评教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的质量,加强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新时期下,移动互联网及小程序的应用,将原先需要利用纸质评教统计的方式转换成了电子方式,大大节省学生评教的时间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效率,但对于学生评教存在的本质性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客观的说,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课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两者的互动贯穿课程始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最了解教师授课情况的群体。因此,将学生评教与绩效考核挂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够激发教师认真研究如何提高课堂管理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满意度。这也是为什么多数院校引入学生评教,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判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学生评教的结果和实际教学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在高职院校尤其明显。有的教师在专业督导和同行中给予的评价是教学能力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不错,然而得到的学生评教结果却不好;还有的教师明明是新手或者在专业督导和同行眼中教学水平一般,但在评教中却名列前茅。
2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 学生评教系统不完善。
2.1.1 评教系统制定前缺少广泛的调研和宣传;
学生评教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共涉及三个群体,一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规则制定者;二是参与评教打分的学生;三是作为评教对象的专业教师。这三类干系人中,涉及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教师,涉及参与程度最大的是学生。而这两者在规则制定前却往往被忽视,未作深入的调研和广泛的意见征求,仅凭教学管理部门规则制定者的过往经验匆匆上马,这就直接导致学生评教系统缺乏可行性基础,得不到学生与教师的广泛认可。
2.1.2 评教系统选项设立不科学;
学生评教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了提高教师课程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学生评教指标中增加了诸如“课程内容是否充实”、“深度广度是否适当”等问题选项。却不知此类问题完全超出了学生评判的能力范围。“课程内容是否充实”、“深度广度是否适当”看似什么简单,但实际上是属于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基本上对于此课程处于陌生状态,如果有学生可以很好的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此学生不但熟练掌握课程重难点,甚至具备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横向知识,那么他也就无须再学习此门课程。
2.1.3 评教系统的课程差别考虑不充分。
评教系统的设计由于多种原因,一般均采用一套标准评判不同课程的教师,对于一些教学过程相对繁琐枯燥,教学内容深奥抽象的课程,学生听课以及课后学习相对有所难度,那么评教得分也容易比一般课程相对较低。如果评教系统不充分考虑课程差别,而简单得出”该类课程的教师水平较低”的观点似乎也不科学。
2.1.4 评教系统未考虑学生权重
学生评教的投票系统很少引入投票权重的概念。由于部分学生看待评教问题并不理性,特别是功利性的驱动,使得多数学生对于教学要求低,喜欢讨好学生的教师给予高分。而对于教学要求高,课堂管理要求严的教师给予低分。特别是部分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因为教师的过于严格而存在报复心理。
2.2 学生评教过程不完善。
2.2.1 学生评教前期动员不充分;
以我院为例,先对各班班干部开展动员,再由班干部对自己班级学生动员。理论上,以这种方式动员能够普及到每个在校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班干部的组织动员能力要求极高。因此,往往动员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相差甚远。
2.2.2 学生评教期间时间不充裕;
学生评教一般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开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短期内完成评教工作,课程多,授课教师多,课程内容不熟悉,造成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评教。
2.2.3 学生评教后期反馈教师互动不完善;
学生评教后期往往仅以告知成绩排名或简单的纳入绩效考核,而普遍缺少反馈与交流的环节,造成教师即使存在问题,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更不用说如何提高和改进了。
3 改进的思路与建议
3.1 建立学生评教专委会,提供组织保障。
以提高课程质量建设,增强师生教学互动为目标,建立学生评教专委会,其功能应包括建立健全具有普适性及科学性的学生评教体系;提供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帮助教师确立长期的教学技能发展规划等内容。
3.2 健全学生评教体系,提供技术保障。
利用学院技术资源,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具体如下:
3.2.1 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线上平台,提高评教界面的友好度,提升评教系统的便利度;
3.2.2 针对专业课程不同特点,分类建立不同评教规则。例如:理论为主的课程,应让学生更多从教学形式上去评教;而实践为主的课程,可让学生在实践效果等方面去评教;
3.2.3 去除教学内容如深度广度方面的评教。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需要评判者具备和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此部分评判应由专业督导来负责,不应交由学生来评判;
3.2.4 增加评教权重,避免恶意打分。有两个思路,一是针对学生的绩点成绩,设置不同的权重,越是成绩好的学生,权重就越大,反之权重就越小。二是在全体学生评教结束后,抽取绩点成绩第一方阵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再做一次内容更多的评教,并在权重上占重要比例。这样既可以获得较有可信度的评教结果,也可以获得更多改善教学质量的数据。
3.3 加强专委会、教师、学生三者交流与研讨,提供经费保障。
专委会应设立專款专用,定期分批次组织规则制定部门、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交流,既可以加强师生对于课程教学的互动,帮助规则制定部门不断完善学生评教体系,还可以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评教结果改善课程质量。
3.4 加强评教目标与过程管理,提供实施保障。
3.4.1 以评教目标为中心,贯穿评教过程始终。无论是准备期、评教期还是评教后,整个过程都需围绕以提高教师课程质量、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为前提。
3.4.2 准备期应充分提前,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到每个评教学生。并以学工线、教学线联动的方式,共同完成准备期间对学生关于评教的宣贯工作。
3.4.3 评教期设定充裕的时间,避免学生评教中敷衍了事。除继续保持宣传外,在学生评教过程中,还应加强评教指导,提高评教的有效性。
3.4.4 评教后应有反馈机制,提升评教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还需对于评教数据予以整理、分析和保存,为教师教学改进与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4 结语
学生评教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复杂性高的系统工程,其正面价值不言而喻。但必须要做到相对的公正、公平,且评教对于教师教学方式、个人教学风格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将其引入到教学考核项目中应保持慎重,必须以专业督导的评价为主。而学生评教的数据应减少权重占比,保证其在教学考核项中占有正确的地位。
(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