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洪绶人物画风格演变
2019-06-11万斯
摘要:陈洪绶(1598—1652年)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画家,尤其人物画在中国人物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王朝更迭的历史转折点。本文试从分析陈洪绶人物画中的特点来探究其风格变化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陈洪绶 人物画 造型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画家。他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自幼心怀报国之心,却屡试不中。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朱彝尊在《陈洪绶传》中云:“年四岁就塾妇翁家。翁家方治室,以粉垩壁。既出,诫童子曰:‘毋污我壁。洪绶入视良久,绐童子曰:‘若不往晨食乎?童子去,累案登其上,画汉前将军关侯像,长十尺余,拱而立。童子至,惶惧号哭,闻于翁。翁见侯像,惊下拜,遂以室奉侯。”可见陈洪绶很早即开始学画。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蓝瑛曾说:“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我辈尚敢措笔乎?”
明代画家多崇古,偏于传统技法研究而缺乏形式风格的探索创新。明代人物画多延续前代传统。陈洪绶早年深得古法,除去受吴道子、周昉的人物造型影响外,五代贯休的罗汉画法、宋代李公麟的线描技巧也都是其人物画风格的来源。但陈洪绶在立足于传统技法、尊重古法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他主张“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得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
世人对于陈洪绶的人物画都以“形象怪诞”来评析。其人物画大多工笔设色,人物形象多为大头小身体,面部表情多平淡木然,呈一种怪诞的相貌,不合比例,却长于高度的提炼和概括,重视形体的夸张变形处理。但其早年作品人物造型规整,深得古法影响,如其24岁(1622年)所作《铸剑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仍属师古法,学习前代技法的作品。可以看到《铸剑图》中构图繁复,且沿袭前代画风,色彩濃丽、内容细密,此时人物造型依然合乎法度、结构准确,线条笔法颇受李公麟影响。
陈洪绶创作中期是其个性充分发展的一个时期,在此阶段,陈洪绶沉溺于酒色,娱情山水,且努力考取功名。在这一阶段,陈洪绶创作了流传于后世的《水浒叶子》。这套图的面世使得后世画工很难脱离此套作品的范畴。此时仍可看出《水浒叶子》中线条顿挫有力,多方折,线条较短。但几年之后其《观音图》(约1629年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线条便已呈现其自身艺术风貌,线条已变长且由方折转向清圆细劲,构图不再繁复,主要体现人物内在神韵及人物特点。图中观音怀抱一童子,面部形象慈善。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看出其风格已经开始走向自成一派的道路,图中人物衣物的线条与早期作品相比较,风格变化尤为明显,其后期作品的线条风格在此时已可初见端倪。
创作晚期的陈洪绶绘画风格已自成一派,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加以变形与夸张的主观处理,突出人物性格,在刻画衣物上线条挺劲,古意盎然,后世称其画风“高古奇骇”。而其作品中不乏面目呆滞与夸张的形象,笔者大胆猜测这与其晚年处于亡国乱世而遭逢的种种有着直接联系。虽其一生为功名而不得志,在听闻“三月十九日闯王入京,思宗自缢”的消息后,在孟远的《陈洪绶传》中记载:“甲申之难作,栖迟吴越;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见者咸指为狂士,绶亦自以为狂士焉。”此时不但外围战乱时对其自身的威胁,在听闻好友倪元璐在北京城破之时取帛自缢的消息更是让其内心震撼。后其为逃避黑暗政治的漩涡选择了逃入山中为僧,等大局稍定之后继续以卖画为生,尤其在人生最后的三年创作出了不少杰作,其中《斗草图》《归去来兮辞卷》《博古叶子》是为其中经典。
对于陈洪绶,人们各持观点,但其对后世画家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历史存在,尤其是清代著名的任熊、任薰、任颐都可寻出陈洪绶绘画风格的影响之处。他的成就不限于人物,尤其是他对于传承与创新的创造精神,更是处在时下多元文化交融时代的我们需要学习的。
(作者简介:万斯,男,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6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