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探究

2019-06-11张希玲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

[摘要]精准化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指导思路。高校应创新服务理念,以精准服务实现个性化就业;创新教育模式,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创新工作体系,以精准对接打造就业服务新局面,以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校 精准就业 服务路径

[作者简介]张希玲(1974- ),女,河南宜阳人,河南工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新乡 45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就业精准化服务方案构建”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9A880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2-0066-04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并针对构建精准就业工作模式,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提出具体要求,“精准化”成为高校开展就业服务的指导思路。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引入精准化理念,推进高校就业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服务理念滞后,与学生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面对需求变化,部分高校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模式与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指导服务缺乏市场调研,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用人单位要求的职业竞争力是个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传统的单一化、标准化的就业指导方式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就业指导服务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诉求,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真实需求提供精准帮扶和深度辅导。

(二)就业服务体系存在局限性,缺乏内在推动力

首先,工作目标的局限性。当前,就业率依然是高校就业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就业指导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谋取职业。由于工作目标的局限性,导致就业工作人员认为学生顺利就业即完成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信息服务的局限性。目前,高校逐步加强智慧就业平台建设,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增多、速度加快,但信息发布细分程度不够,难以做到精准推送,导致海量信息给学生带来困扰,筛选有效信息比较困难。最后,帮扶机制的局限性。帮扶对象集中在未就业学生群体,帮扶措施以推荐就业岗位或经济资助为主,缺乏深层次的心理辅导与职业发展指导,不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三)就业服务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就业教育的实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特长、职业倾向等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多由辅導员或其他学生工作者担任,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缺少系统规划。

二、新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路径

(一)创新服务理念,以精准服务实现个性化就业

1.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就业服务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实时交互功能来优化业务流程、丰富教育方式。

首先,优化智慧就业信息化平台。在就业信息化平台上,根据工作需求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职位搜索查询、在线简历投递、人职智能化匹配、就业咨询等功能,使就业服务更精准,高效帮助学生寻找到匹配的就业岗位,提升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其次,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就业信息网要以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为核心开展工作,做到清晰划分模块,丰富信息容量,并在传统就业信息发布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教育。例如,增加行业、职业、岗位分析,以及求职心理辅导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行业动向,明确市场需求。

最后,完善就业指导微信平台。微信因其使用率高、快捷方便、能够实时互动交流成为就业指导的良好媒介。微信有效弥补了就业信息网单向性、批量式、学生参与度较低的不足。

2.运用个性化推荐系统,实现信息定制化推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网络就业模式逐渐呈现。基于移动网络的App,因其能够随时高效地获取就业信息,为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直接沟通互动提供技术支持,而受到学校和毕业生的青睐。个性化推荐系统,因其精准化,有效缓解了海量就业信息冗余的问题;因其个性化,提供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就业服务。同时,高校要开展毕业生就业预期调查,获取毕业生的爱好兴趣、求职意向和真实需求,为毕业生精准推送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就业政策、岗位需求信息和生涯指导服务,以精准匹配解决目前就业服务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3.打造“互联网+”服务模式,探究数据动态化分析。大数据时代,就业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充分利用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高校搭建就业信息化平台,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就业意向设置在线查询,精准浏览招聘信息,理性选择应聘单位;帮助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要,精确锁定目标学生群体,使招聘信息有效送达,实现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信息精准对接。就业信息化平台要开设职业兴趣等测评工具,掌握学生个体优劣势,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开设就业指导专栏,搭建网络课堂;开设网上留言、交流功能。同时,就业工作人员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对学生就业过程的管理,利用大数据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捕捉学生求职踪迹来收集、统计、分析就业数据,并透过数据挖掘更有价值的指标,如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变化、毕业生就业动向。

(二)创新教育模式,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1.丰富就业指导服务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课程教学方面,必修课与公选课相结合,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把专题讲座、就业论坛、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指导的有效补充,分层次、分阶段、分受众开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就业指导方面,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成立职业咨询室、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等,分专业、分个性特征、分就业方向、分性别来开展团队咨询与职业指导,明确定位,找准方向。

在就业帮扶方面,现场咨询与匿名交流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认真甄别困难类型。就业困难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就业指导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帮扶。例如,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那么就应对其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如果学生就业方向迷茫,选择困难,那么就应对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其明确自身优势,了解职业环境,从而锁定就业方向。

在就业行为研究方面,应届毕业生就业预期调查与往届毕业生就业状态报告相结合。通过往届毕业生就业状态分析,发现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了解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地域分布,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评价、能力知识要求以及未来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应届毕业生就业预期调查结果,使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也更有说服力。

2.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实现了共享。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让用人单位参与进来,如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录制慕课,共同组织创业大赛、就业论坛等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明确用人单位的选拔要求,了解就业形势,树立职业理想,确定职业目标。

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与体验式教学。鼓励教师开发制作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的“微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咨询辅导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交流平台。网络交流方式便于学生真实表达内心所感所思,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保护学生的隐私,倾听学生心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服务学生工作技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根本保证。

首先,师资培训要系统化、长期化。就业指导的理念、思路、方法应与时俱进。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努力丰富知识储备,勤奋钻研业务,掌握信息化工作技能,提高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从而研判就业形势,改进工作思路,高质量完成教学与指导任务。就业指导教师要与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人资专员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人才市场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需求變化;要与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进行实战探讨,提高工作技能。

其次,工作理念要人本化。就业指导教师要俯下身子,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把就业指导做深做细,确保服务无空白、无死角;要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精准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岗位推荐,疏导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焦虑。

最后,工作手段要信息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减弱,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以及在就业信息网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慕课。

(三)创新工作体系,以精准对接打造就业服务新局面

1.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开展针对性就业服务。首先,就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专业背景选择就业方向,根据专业对应的行业要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由于专业背景和专业层次不同,毕业生面对的就业行业和就业岗位也不同。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技能储备,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后,就业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分析其就业面临的机会、风险、市场行情,使就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就业教育要按年级形成体系,针对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创业意识。

另外,就业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例如,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主要服务于电线电缆行业,就业指向性明确,并且虽然就业面较窄,但是社会需求量大。针对此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强调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再如,市场营销专业就业面广,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于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通用能力要求较高。针对此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强调个人整体素质的培养、意志品质的锻炼、知识储备的丰富。如果学生有创业意向,除需教育学生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掌握公司运作所必需的管理学、财务、法律、市场营销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素质,掌握创业技能,为将来走上创业道路奠定基础。

2.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开展就业实践活动。就业教育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产生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优势,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多样化的就业实践活动。(1)坚持以赛促学。面对就业压力,学生需明确自己的长短板,找准努力的方向。比赛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认知自我、提升能力,为求职做好准备。例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简历大赛等。(2)坚持结合专业教学开展职业技能实践活动。根据用人单位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分层次、分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3)坚持上岗实习和模拟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的就业环境中,以职业人的身份面对、分析和解决工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就业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充分挖掘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首先,积极开发校友资源,有效发挥校友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与校友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友了解行业状况,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最直接及真实性高的就业信息与岗位,使毕业生尽早走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其次,聘请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企业高管、资深HR,特别是优秀校友作为兼职就业指导讲师、创业导师,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校友深度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以及母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势,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到就业指导活动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成长经历,讲述公司经营之道、用人之道,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职场准则,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最后,充分利用社会化服务平台,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运用科学的性格分析和职业兴趣测试量表,掌握学生的初步职业倾向;通过对学生学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对毕业生就业预期调查的研究,明确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观,从而做好个性化就业服务,实现“人职匹配”和高满意度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莉鑫,黄冠.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路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7(3).

[2]谭磊.高校精准就业工作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6).

[3]吕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7).

[4]石云生,宗胜旺.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

[5]彭仲生.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研究[J].高教学刊,2016(5).

[6]徐子论.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提升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6(5).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