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分析与行动策略
2019-06-11刘月秀
[摘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短板,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凝聚共识;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改革评价体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良好生态效益。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短板分析 行动策略
[作者简介]刘月秀(1974- ),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广东 广州 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D16XMK12)和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工科类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5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2-0062-04
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虽然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因此,探索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找出合理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意识模糊,没有形成共识。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存在过窄或过宽的现象。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关键要教大学生如何开公司、办企业,因此大力宣传几个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并以此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重要成果,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忽略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变革。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补充,鼓励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选择创业,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盲目创业,如开网店或者销售一些小商品等,但低门槛的创业由于竞争激烈容易失败。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锦上添花,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影响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要专心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还有些高校领导主体意识模糊,认为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创新创业教育以应用型知识为主,缺少理论与学科的支撑,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由高校承担。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不高,没有参照标准。目前,教育部还未出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规范性框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标准,也没有权威的本土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大多数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课程论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较大随意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严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同向同行、相互融合、相互提升。
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不平衡、不充分:有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以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会、讲座、沙龙、经验交流、学科竞赛活动等来替代;有些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且高校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资源十分有限,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但尚未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实习课程,未能实施科教融合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
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无法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合理需要,无法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现实需要,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延伸。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依旧“满堂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不懂得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不高、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不到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吸引力不足,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批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队伍,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比其他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基本都不是实体学院,只配备几位行政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主要由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学工口干部或机关行政人员兼任;有的高校的創新创业教育教师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的教师兼任。
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学校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从课堂教学到实践训练再到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教育是螺旋式递进的,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保障,则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在人才招聘时往往看重的是职称、学历、科研成果和科研潜力,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不高,导致许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实践实习教学往往成为纸上谈兵。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主要依据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而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硬性要求少。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论文成果,但更需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职称评聘的现行政策很难全面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和育人能力。
4.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稳定,没有生态效益。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的“独角戏”,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需要优化和提升主要生态因子的功能,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尚不成熟,主要生态因子没有协同发力,政府因子与高校因子之间、社会因子与高校因子之间、企业因子与高校因子之间、家长因子与高校因子之间没有很好地融合共生。
政府因子一直努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支撑,陆续出台了多项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和文件,但宏观层面的指导意见多,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和能落地的还非常少。高校因子在工作机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习实践、平台载体、效果评价、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当前,高校主要聚焦学科建设,大部分资源向成果多、产出高的学科倾斜,目的是提升学校的综合排名和影响力,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学校的工作重点,没有真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落地。因此,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投入有限,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获得感和认同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徘徊不前。社会因子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和了解不多,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因子没有形成主动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没有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头雁效应,没有形成产教融合的新格局。家长因子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理解,甚至持观望或怀疑态度。总体来说,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还没有形成,还存在较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策略
1.树立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凝聚共识。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随后蔓延至全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站位和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高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立足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己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培养导向,不让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功利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企业家和老板,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将来有机会在工作岗位上创新创造,以及未来有机会时能够迅速识别机会并成功创新创业。其次,高校要科学定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层级的创新创业教育,逐层递进深化,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再次,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做实做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挖掘不同学科的创新点,丰富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例如,农业院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2.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要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机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规划、精准实施和整体推进。
首先,立足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块。大一教学模块重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二教学模块主要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机会识别、创新创业项目分析、创业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潜质和创新精神;大三教学模块主要针对有创新创业特质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类课程或项目孵化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四教学模块主要针对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开设法律、财务、创业团队管理和初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项目转化能力和小微企业管理能力。
其次,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创新创业教材编写要从课程运行规律、学科专业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体现地域差异和地方特色,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
最后,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体现科学化、系统化和人性化。美国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全国创业教育内容标准》,内容分为创业技能、基本商业知识和技能、商业技能等,标志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上了新台阶。我国也要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改革评价体制。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关系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
首先,建立资源向创新创业教育倾斜的体制机制。整合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倾斜,全面客观地评价创新创业教师,激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其次,建立多维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课堂教学导师、思想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由创新创业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的教师组成课堂教学导师团队,负责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传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由学院副书记、辅导员以及教务处、学工处等单位的行政干部组成思想导师团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正确看待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失败和困难。由创业成功人士、企业高管和校友等组成校外实践导师团队,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并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有益的指导。
最后,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挂职锻炼和停薪留职的工作机制。允许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离开高校一段时间,到行业龙头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开公司创业,积累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后再返回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
4.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良好生态效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生长发育的青春期,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包括政府因子、高校因子、企业因子、社会因子、家庭因子等。要充分发挥各类生态因子的作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推动、高校行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家庭配合。
首先,政府要出台接地气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合理的规范和监督。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及早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的目的。其次,高校要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多渠道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教师要用科学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效果。再次,企业要与高校共同打造科学规范、运行顺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增强企业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孵化平台,形成校企优势互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最后,建立家校联合的信息沟通渠道。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和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采取校园开放日和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邀请社会人士和家长代表走进校园,体验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参观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
[参考文献]
[1]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1).
[2]王洪才.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蕴[J].江苏高教,2018(3).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4]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