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SPSS方法分析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影响

2019-06-11张贝尔朱丹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信息公开

张贝尔 朱丹

摘  要: 目前,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信息公开制度的日益推行,政务信息传输正以井喷模式速度增长,电子政府在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等信息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在进行组织变革和内外部关系转变的前提下,对政府信用体系的构成及完善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诚然,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建产生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多方学者的支持以及业内广泛的实践。但是,在信息公开框架下,信息公开的程度、渠道、效果,甚至信息公开后的反馈对电子政府信用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同程度的。因此,本文以吉林省政府各市州门户网站为例,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构建的推演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的研究,计算验证其二者存在正向或负向相关联系,分析信息公开制度内容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影响程度,最终找出能够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柱性信息公开要素。

关键词: SPSS;信息公开;电子政府;政府信用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9)01-090-(12)

一、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背景分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反复强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政务诚信是三大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求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以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政务诚信建设。”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由国务院16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实行。该条例的公布,不仅标志着我国信息公开制度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视野,更重要的,这也是政府信用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成为政府治理的有效工具。政府诚信在整个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构筑诚信政府需要从观念、制度、环境等全方位加以完善,其中政府信息公开是重要的突破口。政府公信力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概念,而信息公开则是保障公众能够有效行使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政府信用,利用电子政务进行信息公开便成为重要因素。政府信用体现的是政府的德行,是政府的“言”与政府的“行”的有机统一,是政府“自利性”屈服于“公共性”的必然要求。由于信息公开制度与政府信用高度相关的缘故,信息公开制度作为政府“言”和“行”的代表,則能够很好地实现电子政府信息人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基本职能,展现政府履职的能力和手段。约束电子政府信息人诚信地履行自身在电子政府中的职责,这可以看作是电子政府信用公共性和政治性的必然要求。信息公开制度作为政府作为和不作为的政策依据和标准,能够更好地帮助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实施与评价,推动公民权利的落实和完善。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府信用评估的数据来源,是电子政府信用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转化电子政府信用建设体系的重要手段。

二、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成的模型推演

本文以吉林省范围内政府门户网站作为评估电子政府信息公开推演和研究的对象,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关于信息公开的数据作为推演内容,以公众满意度为中间变量,推演出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本文在推演之前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对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计划单列市政府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出符合吉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标准的问题,从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这三个方面入手,在吉林省范围内发放问卷,找到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制度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区域特性的公众满意度提供数据来源。

本文的推演主要运用了SPSS回归方法,通过收集的问卷调查的小样本,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剔除不合理样本,若样本本身合格,但是不符合人口比例的设定,则在同等情况样本中做随机抽取,直至达到人口比例构成为止,当数据情况正常后,可在网上投入大样本进行查验。数据准备好后,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分别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性分析,包括信度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各部分的权重比例,为提高吉林省电子政府信用提供实践依据。

考虑到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基于对技术和管理参数的理解,可以将电子政府信用构成要素分为技术性要素和管理性要素,其中技术性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而管理性要素涵盖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因此,本文设计推演模型如下:

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演模型,此模型涉及三个检测因素,分别为吉林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其为电子政府信用的外部因变量;将公众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其中公众满意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结果变量,它又作为中间值是吉林省电子政府信用的间接前因变量,本文希望通过假设模型的手段建立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研究计算,通过数据验证是否存在相关联系,并针对其得出的数据分析出对应策略。

1.信息公开制度与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研究背景

本研究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研究对象,能够集中代表吉林省地区内的12家市州门户网站,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松原市、辽源市、白山市、白城市、延边州,除9家市州政府外,还包括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政府和公主岭市政府。所涉及问题包括信息公开透明性、公众参与度以及政务公开能力三个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对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计划单列市政府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了专门适用于吉林省范围的问题,调查工作包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完善、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统计与分析、诊断式点评与建模等。在此次调查中,主要的衡量标准即为公众满意度测评,并将“公众满意度”作为测评权的中间变量。

(2)研究过程

目前,以web2.0为应用的DT(Data Technology)网络时代,其最大的特点即为互动性和参与性,以电子化的手段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不仅增强了公众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体验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因此,本文会给测评公众使用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设计二级和三级指标指导公众进行有参考的测评打分,这不仅能够增强打分的参考依据,还能够保持分数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整个测评过程中,对测评人员的要求和选取不仅要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还应包括职业、收入以及政治面貌等其他信息,并在问卷投放比例上应符合吉林省人口比例构成,如学历、职称、男女比例、年龄比例、职业比例等情况,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测评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本文研究中的变量测量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公众对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满意度的测验;二是对依申请公开满意度的测验;三是对政策解读与回应满意度的测验。问题设计涵盖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这是较常见的一种评分加总式量表,广泛地应用于统计学之中,本次问卷设计为七级量表,分为“非常满意”“同意”“较同意”“不确定”“比较不满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七种回答,分别记为7、6、5、4、3、2、1分,其满意分数即为他对各检测题目的分数累加之和,其分数代表了其满意度意愿的强烈程度。7級量表形式为:每个题项的评分由1开始一直到7,共七个分数段:7 ——完全同意,6 ——很同意,5 ——比较同意,4 ——不确定,3 ——比较不同意,2 ——很不同意,1 ——完全不同意。

(3)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釆用网上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由以下内容构成:

A.受访者信息,包括年龄、学历、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其中受访者职业还分为政府公务员(技术性工作性质)、政府公务员(管理性工作性质)、企事业单位(技术性工作性质)、企事业单位(管理性工作性质)、社会公众(技术性工作性质)、社会公众(管理性工作性质)。

B.信息主动公开量表包括:

C.信息依申请公开量表包括:

D.政策解读与回应量表包括:

本文根据网络调查问卷的数据,通过分析,查找不合理的题项设置,为建立正式调查的测量题目做前提性准备。调查问卷采用随机的方式,从2018年3月5日0点开始到5月4日24点调查结束,为避免重复性操作,一台终端ID仅能使用一次,对吉林省12家政府网站进行信息公开制度公众满意度调查。本研究的调查地点选在吉林省范围内。调查对象为电子政府网站的使用群体,通过网络形式填写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十八岁以上及六十岁以下年龄人群。满意度调查填写完整后,参评人可提交,后台根据参评者的提交顺序自动计数,将数据内容存入后台数据库中,便于统计。本次调查共有318人参加问卷调查,收集2810份有效问卷,剔除未填写完整等无用问卷,共收回2248份问卷,回收率达80.8%。

2.公众满意度与电子政府信用的相关性研究

(1)命题假设研究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上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SPSS分为基础模块和分析模块两种,其中输出管理、数据管理、图表分析、统计分析属于基础模块内容,而相关分析、均值比较、数据简化、数据生存分析、数据时间序列分析、数据多重响应等为分析模块内容,每个模块之间互为因果,需要在印证前因的情况下,才能得出后果。本文从收集上来的小样本数据开始即由SPSS22.0软件加以干预,目的是控制调查问卷问题的精度和准度,为后续数据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样本。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很多学者开发了较为复杂的顾客满意模型用以测量顾客满意度的构成。1989年,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顾客满意度指数(简称SCSB),美国于1994年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欧盟也于1999年进行了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的首次测评。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在此基础上开发运用了评价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的相关测评方法。这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同样也可以适用于本文。假设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三个方面与公众满意度存在正向相关性。

A:信息公开制度对满意度影响的研究假设

本文假设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公众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我们可利用建构的假设模型,构建假设方法,假设命题如下:

H1:公众满意度是受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影响。

H1a:信息公开制度中信息主动公开的程度越高,则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越高。

H1b:信息公开制度中信息依申请公开的程度越高,则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越高。

H1c:信息公开制度中政策解读与回应的程度越高,则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越高。

B: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研究假设

在大量文献及第三方测评数据中,不同区域的研究者根据区域的特点建立的数学模型也各不相同,但所有的研究者都会将感知质量作为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将感知质量作为因变量,把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作为结果变量,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又包括技术性要素和管理性要素,通过对两种要素相关性值的计算,获取信用影响力。因此,笔者认为满意度与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制度分别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存在正向的相应,并可建立假设方法如下:

H2: 政府(技术性要素)信用受到吉林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显著影响。

H2a:信息公开制度中信息主动公开的程度越高,则技术性要素越高。

H2b:信息公开制度中依申请公开的程度越高册,则技术性要素越高。

H2c:信息公开制度中政策解读与回应的程度越高,则技术性要素越高。

H3: 政府(管理性要素)信用受到吉林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显著影响。

H3a:信息公开制度中信息主动公开的程度越高,则管理性要素越高。

H3b:信息公开制度中依申请公开的程度越高,则管理性要素越高。

H3c:信息公开制度中政策解读与回应的程度越高,则管理性要素越高。

C:吉林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假设

政府信息的评价体系中很多学者将满意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作为评价指标。在本模型中我们引入了中间变量即为满意度,通过满意度最终衡量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把信用指标作为结果变量。所以,假设本研究将公众满意度与吉林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正向相关性:

H4:公众满意度对技术性要素正向相关。

H5:公众满意度对管理性要素正向相关。

(2)小样本数据分析

在投放问卷前应首先对调查问卷的质量进行检测,即对问卷进行检测和评估,本文先对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方法为:在政务大厅中随机抽取了80名受访者,回收问卷为7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数量为52份,有效回收率为65%。本次采用SPSS22.0软件对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评价,以确保最终问卷的质量。信度分析的目的是未来保证问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峰度绝对值小于10,偏度绝对值小于3时,样本符合正态分布,通过判断分析Cronbachα系数判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其中α系数应在0.6以上。通过计算得出量表统计值为:

从表1中不难分析出Cronbachα系数都在范围内,因此题目具有一致性。信度分析在标准范围内后进行效度分析。效度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题目的重复性,增强检测问卷的实用性,发现量表的潜在结构。在效度检验前应先检测KMO和Bartlett的Sig,若KMO>0.6且Bartlett的Sig<0.05则认为原始数据适合做效度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本套问卷的KMO值为0.643, Bartlett的Sig为0.000因此适合做效度检验。通过计算后可将本次问卷归为六大项,且因子选项绝对值均>0.5,本问卷有两题因子选项在0.5以下,说明此两题具有重复性,因此选择删除。

(3)大样本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在小样本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本次测验进行了大样本统计,经过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的计算,得到大样本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本次信度检验的结果Cronbachα系数都在0.7以上,符合样本的一致性。

同小样本检验的结果一样,还需对大样本数据进行效度检验,效度检验的目的为去除同质题型,区别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在小样本检验中已经去除两题,因此检验题数为36题。在大样本数据效度检测前,应检测KMO和Bartlett的Sig,经验证KMO和Bartlett中Sig的值分别为0.627和0.000,因此满足探索性因子计算要求,适合检验效度,通过SPSS 22.0 的计算求得36题中的因子选项绝对值最小的为0.514,因此题目没有重复性。

(4)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分析

在做相关性检验前,应首先判断各测量值进行正态分布的检验,若格列都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Pearson相关,否则采用Spearman相关。通过SPSS 22.0对问卷各变量构建直方图,可判断出各量表的元素都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以用Pearson相关判定其相关性。通过计算得到下表:

通过上表可得出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与回應、技术性要素、管理性要素、满意度存在显性相关,由此便印证了上文的假设。

(5)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中,首先考虑政府信息公开特征对公众满意度的关系,其他相关性暂不考虑。而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包括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通过调整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改变公众的满意度,所以可设置算法为:

公众满意度=β0+β1信息主动公开+β2依申请公开+β3政策解读与回应+e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为回归系数,e为回归模型中存在的的误差,假定e介于0到d2之间。当回归方程系含常数项时,较为难判定相关性,而常数不影响相关性的判定,因此,回归方程可简化为:

公众满意度=β1信息主动公开+β2依申请公开+β3政策解读与回应+e

其中,β1β2β3同样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因此,可以将满意度调研数据带入SPSS22.0中,在回归分析中。此外,在验证模型做测评时,应包含两方面因素:分别为序列的相关性评估和多重共线性评估。

自相关检验即为DW检验用于检验随机误差项具有一阶自回归形式的序列相关。也就是说通常来说,DW的取值域在0-4之间。本文通过eviews 对DW进行检验统计量,DW结果为接近于2,则不存在相关性,若DW<2则正自相关,若DW>2则负自相关,本次测试DW结果为2.035,因此不存在序列相关。

多重共线性的测评方法为判断容差与VIF值,当容差>0.1,VIF<10时,自变量共线性不大,本模型中容差分别为0.761、0.119、0.108均大于0.1,VIF分别为1.314、8.403、9.253均小于10,因此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因为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和共线性,可继续判定Anovaa中Sig的值,若Sig<0.05则说明自变量对满意度构成影响,通过Anovaa表可以看出F为77.585,Sig的值为0.000,因此信息主动公开, 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至少有一个自变量对满意度构成影响。

上表为通过SPSS 22.0得到的信息主动公开, 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的系数,代入回归方程可得到以下结果,而通过同样的方法可得到所有的回归方程。

公众满意度 = 0.899信息主动公开+ 0.144依申请公开+ 0.278政策解读与回应。

技术性要素 = 0.234信息主动公开+ 0.213依申请公开+ 0.178政策解读与回应。

管理性要素 = 0.118信息主动公开+ 0.185依申请公开+ 0.719政策解读与回应。

技术性要素 = 0.534公众满意度。

管理性要素 = 0.346公众满意度。

三、运用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路径与逻辑分析

通过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模型,可以得知信息公开制度下的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这三个一级指标均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呈正相关性,但是其相关程度、影响因素、影响后果以及对政府类型的要求却是不同的。比如信息主动公开对技术性要素的影响因子为0.254,而对管理性要素的影响因子仅为0.118;依申请公开制度对技术性要素的影响因子为0.813,而对管理性要素的影响因子则为0.188;政策解读与回应对技术性要素政府的影响因子为0.178,而对管理性要素政府的影响因子高达0.719。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信息主动公开对技术性要素政府类型要求较高;而政策解读与回应制度对管理性要素政府要求较高;而依申请公开对技术性要素政府和管理性要素政府的要求较为平衡。

1.夯实信息主动公开制度,改善信息可达性

通过对吉林省政府网站的分析结果来看,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的影响不太相同。尤其是对技术性要素的政府要求更高。就其深入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吉林省大部分政府网站能够根据公众关注点整理、整合相关信息并发布,但是也有的网站存在信息公开专栏链接复杂、条理不清等问题。总的来说,第一是信息采集功能和信息监测功能较差,信息公开的内容过于分散,地域性较为突出,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没有能够以主题、专栏等形式进行整合。第二是网站的核心元数据标引功能较差,如信息的著录日期相对较为延迟,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第三是信息平台建设缺乏统一性,栏目设置较为分散,搜索引擎功能形同虚设,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如大海寻针,尤其涉及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信息时该现象更为突出。最后就是实现信息主动公开的硬件环境滞后,网络基础较差,比如有的政府网站存在视频播放失败的问题,而有的政府网站播放视频所依托的播放器版本较低,播放效果和兼容性较差。公众对电子政府信息系统提供的防病毒和防黑客攻击的标准和安全性较为担忧。长此以往,如果政府很难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获取,那么就很难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取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因为政府对其掌握信息的开放程度是决定信用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信息主动公开制度是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的前提保证,而且对技术性要素和管理性要素的电子政府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技术性要素的政府要求更高,影响因子为0.254,高出对管理性要素的影响因子0.118。由此可见,公众更愿意看到的是开放程度更广、范围更宽、查询更便捷、更包容的政府,而担忧的是政务平台不够安全可靠,这远远大于对政府提供信息本身的信任。

目前,信用体系发展速度之快迫使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虽然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站建设缺乏统领性法律规范以及行政指令,对《信息公开条例》也缺少相应的司法解释,但是在实践操作上,还要适应信用体系的发展趋势,加快建立数据库平台和相关网站建设,积极促进信息主动公开,改善信息可达性。除了加快立法脚步以外,还要建立必要的行政程序,如系统的公文管理制度与申请公开的前置引导等,在电子政府行政程序各环节、各制度中贯穿信息主动公开的原则和精神,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孤岛现象。另外,要全面达到政府网络的安全技术标准,提高信息采集能力、信息监测能力以及信息的检索能力,方便公众熟悉并使用电子政府,为信息可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升技术性要素政府的信任耦合度。

2.加强依申请公开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响应性

从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有关依申请公开的题目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参与性、积极性以及响应性等,都能反映出公民普遍渴望能够知晓、理解、熟悉、掌握、交流、互通有关政府管理性和服务性的信息。这使得公众能够通过个体认知获取政府信任(认知性信任),并在公众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影响性信任,从而达到出于对政府信任而作用其公众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行为性信任)。电子政府能够为公众提供信息汇总的多方参与平台,个体也好,群体也好,都能够通过平台而获取并感知政府执政的特征,对于获取公众认知性信任大有助益。虽然电子政府信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受到来自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关联,包括但不限于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政府运行模式、政府宣传等,公众对电子政府的信任变化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渗透性和缓慢性,以及循序渐进的稳定性等特征。但是,一旦从量变达到质变,其个体对电子政府信任势必能够演变成群体对电子政府的信任,并能够从小群体扩展至大群体,形成影响性信任。当然,当公众形成影响性信任时,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要求就会更高,会随着电子政府对公众提供的服务模式、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效能、互动方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从依申请公开来看,公众参与度普遍能够渗透到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内容中,比如在线访谈、网上调查以及热点回应情况,等等。这也就是说,第一,依申请公开渠道越畅通,公众参与越高,政府所提供的公开资源就越多。为了满足公众参与政务活动的要求和条件,政府必然会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基础性信息数据、数据资源等,目的是使其服务的人群能够精准分类,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获取更多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因此,当政府运用电子化手段满足公众获取信息,并提供服务的条件下,公众对电子政府的信任度则会增加。第二,依申请公开方式多样化,公众参与兴趣高,信息公开程度越高,则直接导致信息透明性、开放度越高。信息公开并不仅仅是政府借助电子化平台发布政令达到管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通道。公众参与过程便是检验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能否满足公众要求的过程。参与过程的透明性,能够方便公众感知政府的“言”和“行”是否一致,当公众能够借助电子手段了解政府决策是如何产生、如何开展以及怎样执行时,这便是一个可以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因此,借助信息公开的透明化,则会使公众对政府执政的动机怀疑度降低,理解度提升,增强了电子政府的可信任度。最后,依申请公开回应度高,公众参与效果越好,能够提升公共治理的质量,加强影响性信任。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指出: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平等,强调公共管理者决策和项目执行的责任,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强调对公民需求而非公共组织需求的回应。公众参与程度越高,其能够公平体现政府扩大公民参与的机会越高。公众参与方式和响应度越大,其能夠体现政府减少公众诉求受限越低,大大提升了公众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其公平性和平等性则不言而喻。所以,依申请公开是促进公众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是管理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政府不可或缺的职能,能够推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要素生成,也是评估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现实依据。

3.实时追踪政策解读与回应,强化信息透明性

政府对政策的解读以及政府回应实际上是政府具备的一种能力,能够灵活迅速地回应社会变革,并且在回应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利益过程,政府所具备的价值观是考虑公众社会的期望。DT时代背景下,新政的出台、突发事件的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等都给电子政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公众对于热点信息的追捧和关注,如果电子政府不能实时、精准地给予解读和回应,政府权威性会随着信息缺失和滞后引发公众猜测,并可能会导致不实信息传播和蔓延,加深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政策解读与回应是构成电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管理性要素政府和技术性要素政府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对政策的解读以及回应的强制性。但是,通过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府信用模型可知,由于公众年龄、性别、职业等个人情况的差异性,加之政策解读与回应的评价体系涉及指标和权重各有不同,使得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对管理性要素政府的要求和期待,其影响因子为0.719,都远远大于技术性要素政府行政,影响因子为0.178。由此可见,电子政府对政策的解读与回应行为在DT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构建政府信任的关键因素。

“政策解读与回应性意味着政府对民众对于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民众要求作出的反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回应性是政府组织的基本理念,政府回应即“满足公众偏好的能力”,是公共管理中政府“对公众需求和所提出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政策解读与回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可以分为政治指令的回应、对行政程序的回应、对行政目标的回应、对单一公民的回应、对合作方的回应、对冲突需求的回应,等等。本文所指的政策与解读的二级指标包括对时事政策的解读、时事形势的判断、突发事件的关注、公众回馈情况、政府回应机制、舆情收集管理、解读专家队伍建设、解读率等。在DT时代,政务平台是政务信息的主要培育场域,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威途径。政府对于政策的解读以及回应,一方面能够使信息暴露在公众视野当中,引发公众关注,其回应的速度以及质量都能够成为打通与公众互动的良好途径,是获取公众信任的重要来源,加之新一代媒体的广泛应用如WeChat、微博、公众号等形式操作更加便捷,获取信息更加快速,就会加速用户群体以及黏连度。因此,虽然对于技术性要素政府也有较高需求,但是更多的信任还是来自政府管理的机制和回应机制。处理得当,会快速累积用户量和关注度,赢得政府信任。反之,便会快速失去人心,失去信任。因此,政府对于政策的解读与回应是信息公开制度影响电子政府信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与公众建立信任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政策解读和回应还能够有效地拓宽公众表达的诉求,形成舆论压力,迫使政府给予信息回应和反馈,增加行政透明度,缩小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数字鸿沟”。

可见,虽然信息公开制度对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成正相关的影响,但是却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我们必须进一步明晰电子政府的技术性要素职能和管理性要素职能,并延展信息公开制度的三级指标,迎合电子政府使用的主体需求,加大信息透明性、信息响应性和信息可达性,才能拓宽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辐射领域。

注释:

刘志刚,王云:《我国诚信政府建设研究——以政府信息公开为视角》,《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朱珂宁,黄放,李娅楠:《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公信力》,《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3期。

张锐昕,张贝尔:《电子政府信用及其构成要素解析》,《电子政务》2015年第11期。

汤万金等:《顾客满意测评理论与应用》,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年。

何华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

杨秋菊,罗月领:《社会信用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国际经验和国内探索——基于上海、浙江、黑龙江和贵州的实证分析》,《征信》2015年第1期。

梁艺:《“滥诉”之辩:信息公开的制度异化及其矫正》,《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丁建彪:《公民参与推动政府绩效评估探析——基于现实依据、实现途径及溢出价值的维度》,《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Weber.P Edward. The Ques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1994-04.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OSTROM E. The Design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Police. Rieselbach L.People vs.Government[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何祖坤:《關注政府回应》,《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文宏,黄之玞:《网络反腐事件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70个网络反腐案例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信息公开
美国高校学术科研信息公开的原则、标准及路径
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论食品信息公开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加快建立上海市固体废物全产业链信息化监管机制的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