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联动机制研究

2019-06-11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联动研究课题组

中国西部 2019年1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脱贫攻坚

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联动研究课题组

〔摘要〕 2017年“8·8地震”造成以九寨沟景区为核心的九寨沟县农村房屋、基础设施等不同程度破坏,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产业基本停滞。作为四川省脱贫攻坚“高原藏区”的主战场,九寨沟县还是国家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和四川省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为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九寨沟县聚焦聚力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双重任务,探索实践出规划统筹、体制机制创新、基础夯实、就业保稳、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六大联动”做法,形成六个方面的经验,搭建起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的良性联动机制,助推九寨沟县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小康时代迈进。

〔关键词〕 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九寨沟县;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83;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1-0071-11

九寨沟县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自2017年“8·8”地震后,面临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两大任务。如何推进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九寨沟县注重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把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变为灾区群众脱贫奔康的过程,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

一、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的现状分析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境内突发7.0级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世界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作为贫困县,截止2018年年底,九寨沟县共有贫困村48个,贫困人口共1591户5638人。地震后,原定于2017年年底的“贫困县退出摘帽”计划被推迟到2018年。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做好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事关九寨沟县长远发展和民生大计,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1.灾后重建的助力

一是有利于整合资金、项目和政策。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省级财政统筹中央和省级相关资金对州县给予包干补助支持,支持阿坝州建立大九寨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基金。〔1〕这为九寨沟县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全面规划布局灾后经济社会发展、调动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是有助于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未来九寨沟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依托灾后重建总体规划进行全域整体打造,通过对景区开展生态恢复、旅游设施重建,以及对游客体验方式和内容引入创新元素,一个全新的九寨将呈现给世界。

三是有助于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灾后重建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城乡震损房屋得以维修加固和重建、交通与通信网络得以重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得以重建,这都将推动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快较大幅度提升。

2.灾后重建的阻力

一是重建标准高、任务重。总体规划明确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落实到规划内外的实施项目共有150个。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重建项目数量多,加之面临高海拔作业、年可开工天数少、生态修护耗时长等客观阻力,要达到预期时间前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目标是一大挑战。

二是次生灾害频发。2018年6月、7月,九寨沟县再次遭遇洪涝灾害,致使对外通道中断,通讯全面瘫痪,52个重建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影响,2017年“8·8地震”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致使计划打乱,后续重建压力增大。

三是社会舆论压力大。由于地震震中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寨沟核心景区,关于核心景区及灾区群众受灾等情况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高度的关注使九寨沟县灾后重建工作压力倍增。

3.脱贫攻坚的助力

一是政策支持助力脱贫攻坚。从中央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这为九寨沟县奠定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方向。“8·8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引起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迅速对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中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重新调整了九寨沟县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与政策支持。

二是生态文明助力脱贫攻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两山”理论“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2015年3月24日,其被正式编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灾后重建中的九寨沟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将恢复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相结合,九寨沟县在平衡生态与发展方面将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有利于创新性地探索“科学重建、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三是对口支援助力脱贫攻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指示,九寨沟县充分利用东部对口支援地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开发“九寨沟”品牌的绿色农业产品,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增强48个贫困村“造血”功能。

4.脱贫攻坚的阻力

一是地震直接影响脱贫攻坚进度。地震造成全县2017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呈断崖式下降,2017年计划脱贫的500名群众因灾造成收入减少、住房受损而推迟脱贫,全部纳入2018年脱贫计划。此外,地震导致部分易地搬迁贫困户住房建设进度延误。

二是脱贫攻坚步入“深水区”。虽然九寨沟县脱贫摘帽推迟了一年时间,但是脱贫工作越是进行到最后阶段,越是前行艰难。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往往是居住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地震灾害加重了特殊人群的生活压力,与震前相比,低保兜底贫困户增加了478人。

二、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联动推进的现实需要

1.灾后重建窗口期与脱贫攻坚时间表重叠

首先,九寨沟县脱贫摘帽时间因灾推迟,由2017年年底推迟到2018年年底,其目的是通过一年的灾后重建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九寨沟县既要保证2018年如期脱贫摘帽,还要加快完成灾后重建工作年度任务,在时间和人力投入上显得尤为紧迫。其次,三年的灾后重建窗口期为2018~2020年,而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于2020年结束,两个时间段重叠。因此,九寨沟县灾后重建成效评估与脱贫攻坚成效评估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交叉影响。

2.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两大任务是当前的工作中心

在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要求下,脱贫攻坚成为所有贫困县的中心任务,集中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对九寨沟县来说,灾后重建成为与脱贫攻坚同等重要的重大任务,这两大重任无疑是对县委县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因此,联动推进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是落实两大重任的现实需要。通过联动推进的方式,一方面,九寨沟县需要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起统筹、协调、沟通、合作的体制机制,保障两项工作齐步走;另一方面,还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既要确保两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推进,还要实现对工作程序、服务方式等的创新,以便高效、高质量落实执行各项工作任务。

3.重建工作和扶贫工作在民生项目上高度相关

九寨沟县短期内接连遭受地震及两次洪涝灾害,使得本就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处境更为艰难,部分重建成效及脱贫成果在两次洪涝灾害后回到起步状态。经统计,洪涝灾害致使全县20个贫困村通村道路受损,部分贫困户安全饮水、安全住房、生活用电、通讯网络受到影响,受影响的52个重建项目中包含了多个已完工或正在施工的农村民生项目。因此,在项目推进上,灾后重建与脱贫工作需要联动。

4.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都有大量外部资源进入

脱贫攻坚需要外部资源的进入,既有财政资金(包括22个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也有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政策支撑。而灾后重建同样需要外部资源的引入,灾后重建资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付,此外还有各方援助。在资金和项目在县级进行整合的背景下,九寨沟县需要认真研究如何用好外部资源。因此,建立联动机制是高效管理与使用外部资源的现实需要。

三、九寨沟县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的六大联动探索

1.统筹规划有联动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的《“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九寨沟县立足实际,注重灾后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升级、全面小康、民族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相结合,及时制定《九寨沟县“8·8”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整体部署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及时编制出台多项专项规划,保障灾后重建科学依规推进。

一是灾情摸底。震后10天迅速开展地震损害全面排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县脱贫摘帽受地震影响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根据第三方评估提出的县脱贫摘帽3项7类、村退出4项8类、户脱贫3项5类指标逐一梳理,制定工作方案,为后续脱贫摘帽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将学校、卫生院、村卫生室、村硬化路等因受灾需加固或重建的工作统筹纳入到灾后重建规划中。

二是多规合一。依据《“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九寨沟县决战脱贫摘帽实现全域奔康实施方案》,牢固树立“规划+重建”理念,坚持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相互结合、产业规划与要素规划相互衔接、住房规划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相互统一,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多规合一”。先后研究九环沿線重点区域“多规合一”,完成漳扎镇“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统筹推进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

2.体制机制有联动

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脱贫奔康工作责任重大。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条件下,为了高效启动、推进重建、脱贫等工作,九寨沟县构建起自上而下的工作体系,建章立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监督问效,确保灾后重建与脱贫奔康都始终快速行进在既定的轨道上。

一是“一委一办”架起重建奔康组织保障。为整合资源、实现高效重建,九寨沟县成立“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建委”)统筹全县重建工作,分设7个专项工作组专项统筹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全域旅游、监督检查等工作,进一步提高重建效率。同时,组建“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重建办”),具体负责工作落地实施,把脱贫攻坚与全域奔康当作“头等大事”,对涉农、基础设施等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优先督办,最大限度压缩前端审批等程序性期限。

二是建章立制勾画重建奔康制度保障。为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制定“一办法,三细则”统领项目实施与管理全过程。建立“五加一”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工作有重点、推进有方案、问效有主体、追责有对象。设立规划项目审查制度,确保所有项目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和全域旅游理念。建立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制度,强化对乡镇和第一书记推进脱贫攻坚的经费保障。实行“无会日”制度,实现帮扶主体全面下沉到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凝聚力量集中重建奔康。

三是高效服务创新重建奔康机制保障。为缩短重建项目尤其是涉及农业农村的基础性民生项目的建设周期,创新实行灾后重建项目“清单管理”、要件“包干办理”、审批“绿色通道”等机制,制定项目倒排工期表,落实要件责任人,实行“一窗进出、容缺后补、联合审批”。同时,主动服务业主单位,主动对接设计单位,主动预判工作难点,进一步加快项目有序推进。

四是监督问效夯实重建奔康纪律保障。开展多主体全方位监督问效机制,警示教育、廉洁谈话及承诺在“事前”;“事中”建立健全“一主三辅”监督检查机制,设立问题清单销号管理制度,开展重要岗位轮岗轮点,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及信访等综合监管平台作用。出台《脱贫攻坚工作约谈、谈话诫勉实施细则(试行)》,坚持“周报告、月督查、季问责、年考核”等机制,实行帮扶主体和乡镇、村组捆绑问责制度,建立乡镇、村、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跟踪督办、问责问效力度,倒逼工作落实,做到脱贫专项资金、项目审批等重点环节始终走在阳光重建、廉洁重建的轨道上。

3.夯实基础有联动

为使灾后重建与脱贫摘帽两不误、齐步走,九寨沟县建立扶贫专项工作责任制,结合灾后重建的政策、项目、资金等优势,以脱贫奔康为目标,高质量精准安排22个专项扶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住房重建“安心”。让群众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是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要务,更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要求。九寨沟县对标“一低五有”“一低五有”:根据《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实施方案》,“一低五有”特指贫困村的退出标准,具体指标有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一超六有”“一超六有”:根据《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实施方案》,“一超六有”特指贫困户的退出标准,具体指标有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住房安全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标准,结合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乡村建设、藏区新居建设、避险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农房危房改造等项目实施,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及重建。按照贫困户、易地搬迁、地震重灾区、灾害多发区“四优先”原则,大力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合理布局,精心施工,加快受灾群众建房进度。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暖心”。地震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最直接,恢复和改善农村饮水、灌溉、电力、交通、教育、医疗、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灾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还关系到脱贫摘帽的硬指标。九寨沟县聚焦摘帽标准,对照时间节点,全面提升完善120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卫生室、文化室和通信网络,同步解决群众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确保各项指标高质量达标。

三是新村建设“舒心”。聚焦“县摘帽”目标任务,统筹灾后恢复重建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6大补短行动,加快农村风貌改造、厕所革命、路灯、排污管网、安全饮水、垃圾收集处理等项目建设进度。结合“四好”村建设,持续开展“孝善和美俭”“法制宣传”教育,制定《农户待人接物行为规范》《农户院落及室内清洁卫生、个人卫生及着装标准》等,引导群众形成爱干净、懂礼仪、讲美德的良好习惯。

4.就业保稳有联动

以“重建一起干、家园一起建”为主题,开展灾后重建与脱贫奔康同步走的就业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脱贫奔康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促进本地城乡务工人员参与灾后重建、助推脱贫奔康的实施方案》,开启了重建与脱贫相结合的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是扶持筑底。将农民工工资专户、保证金和工伤保险,以及合同约定使用本地农民工数量,设置为项目开工审批的前置程序。以现金加担保形式缴纳农民工保证金,确保农民工维权有保障;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确保农民工收入有保障;参加工伤保险,确保农民工工伤有保障。县人社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灾后重建项目吸纳本地普工不低于20%。同时,严格落实扩大失业保险支持范围、灾区个人失业保险发放、企业稳岗补贴、返乡创业扶持等政策。

二是培训助力。全面掌握县域劳动力现状,对全县劳动力培训意愿及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地毯式”集中摸排,补充完善“一库五名单”,“一库五名单”:建档立卡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建档立卡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扶贫车间5项名单。按照“一乡一册、分类汇总、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三清单三台账” ,“三清单三台账”:培训需求调查清单、培训任务(项目)清单、参训人员清单;培训需求调查汇总台账、贫困劳动力意愿台账、县乡村月调度台账。确保及时高效掌握城乡劳动力就业和技能培训情况。与技工学校建立就业技能培训“一帮一”对口帮扶合作机制为基础,围绕灾后重建全力打造“九寨工匠”品牌,开办建筑技能、挖掘机、装载机等“农民工匠”培训班。大力推行“定向式、订单式、定岗式”培训模式,全面实施“系列培训行动”。

三是就业为本。引导灾后重建项目施工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同时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围绕灾后重建开发生态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一批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和就业困难对象全部就业。鼓励群众以土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等入股参与灾后重建项目,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民,实现持续增收有保障。制定《脱贫奔康再就业对口援建实施方案》,建立就业帮扶交流机制,开展各类招聘、送岗活动。

5.绿色奔康有联动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要求,九寨沟县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重建,加快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谋定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道路。

一是生态旅游谋划全域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和“典范”要求,就必须破解民族地区达标易、高质难,脱贫易、奔康难的瓶颈问题。结合县域实情,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突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三项重点,打造旅游新业态。通过景点、产业的叠加、串联,推动大九寨环线旅游由点状式旅游向串珠式全域旅游转变,促进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探索绿色崛起的典范之路。

二是协同创新齐抓生态修复。为解决林地林木大面积受损、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存受到威胁、生态保护设施损毁等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最大程度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启动一批生态保护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植被恢复建设,有效消除灾害威胁。探索形成“管护合作联社+管护合作社+生态护林员”生态资源管护扶贫新模式。培养本地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加强与周边县、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流域治理、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等问题。

三是绿色产业推动生态扶贫。制定《九寨沟县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项目议标办法和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社参与造林绿化项目的生态扶贫新举措。制定《九寨沟县创新生态扶贫举措推進农村居民以电代柴项目实施方案》,创新“以电代柴”生态扶贫举措。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明确贫困户或造林专业合作社基本权益。培育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发展飞地经济,为政策兜底贫困人口脱贫提供资金来源。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采取“1+N”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实施“九寨沟+”品牌培育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带动贫困家庭稳定增收。

6.人才培养有联动

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九寨沟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既利用好对口帮扶、援藏、志愿者等外来人才力量,还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

一是外援拉动。充分发挥挂职干部专业特长,用好援建干部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理论培训、现场教学、挂点轮训、培训管理”四项行动,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建立“1+1+N”传帮带机制,加大灾后重建一线干部培养力度。

二是内生发展。坚持志智同扶,拓展“农民夜校”形式,组织群众学政策、学技术,创建“马背课堂”“帐篷学校”及微信远程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将办学地点向田间地头、边远牧场、务工场所、网络平台延伸。组织发动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当地能人、先进典型回乡讲传统、讲历史、讲变化,传承文化,开拓视野。加强政策宣传和感恩奋进教育,实施“精神扶贫十大行动”,举办弘扬“九寨精神”专场教育,评选出“九寨身边好人”“最美第一书记”等40余名先进典型。同时,探索建立“歇帮”机制,“歇帮”机制:针对部分贫困户不积极主动参与脱贫发展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暂停其所有帮扶政策,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移除旧习陋习,树立新风正气,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四、九寨沟县灾后重建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总结

九寨沟县在高质量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的同时,以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为目标,通过借力灾后重建助推脱贫攻坚,对两大任务良性联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条全域发展、绿色崛起的重建新路,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初步经验。

1.注重政策整合,增强协同性

从2014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到2017年“8·8”地震,九寨沟县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实施了4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策体系。而灾后重建作为一项新的重大任务,涉及到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关于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的两大政策体系不协调,势必带来资源浪费、目标抵触、行动不衔接等诸多弊端。因此,注重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整合就居于重要地位。九寨沟县首先从具体政策、发展规划和项目编制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强化政策之间的协同性。比如:住房建设方面,把灾后重建中的住房建设政策与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住房建设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进行对接,妥善解决贫困户和有住房需求的一般农户的住房问题。又如:在对口帮扶方面,总结完善已有的成功经验,用活用好灾后重建的政策“红利”,通过省内对口帮扶、东西扶贫协作创建飞地工业园区,并把一定比例的园区收益作为对政策兜底贫困人口的财政支出。

2.注重人才协调,增强对接性

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都是九寨沟县需要着力完成的两件大事,对工作组织和人员配备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建办和脱贫办的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各部门抽调的方式组成,脱贫办即九寨沟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既有灾后重建引入的重建干部,也有脱贫攻坚引入的帮扶干部。由于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本身具有工作应急内容多、涉及行业部门较广的特点,导致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岗位职责不是很分明,这对联动推进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带来了很大制约。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九寨沟县明确了重建办和脱贫办各项工作职能,加强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规范化的工作交接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同时,总结灾后重建工作和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如“任务清单管理、要件包干办理、审批绿色通道、质量全程巡查”等,形成制度化的工作规定,实现规范化管理,逐步在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两大块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作对接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形成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3.注重民生交集,增强目的性

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联动推进的最大交集和最大目标。九寨沟县始终以民生保障为重,在稳就业、促增收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聚焦灾后重建需求,利用灾后重建项目用工等契机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根据用工需求优化培训内容,着力培训一批灾后重建急需人才和“农民工匠”,促进本地城乡务工人员优先就业。同时,努力做好“两兜底”工作,发展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做好“外输”就业,精细化服务实施人岗对接。

4.注重对标补短,增强长效性

九寨沟县抢抓灾后重建的契机,坚持对标补短,整体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特别是针对因灾返贫的问题,建立防范措施,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在灾后重建项目规划中,以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为主要内容。加强农村公路、乡道、村组道路建设,特别是针对24个贫困村的道路修复和改造,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完善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强化政策兜底,将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低保兜底范围,低保兜底贫困户由震前的1523人增加至震后的2001人,把全县未集中供养的五保特困人员全部纳入贫困户范围,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同时,建立回头看、回头帮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后不返贫。

5.注重优势产业,增强生态性

旅游业是九寨沟县的优势产业,但是总体而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还相对较低。九寨沟县把灾后重建作为旅游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机遇,认真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打造旅游扶贫新样板。

全县以培养康养度假、生态体验、民族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科普研学等旅游新业态为着力点,积极推动旅游扶贫“四线一中心”建设,打造“三廊四区”全域旅游布局,并利用九环沿线各个贫困村打造“三态三微”景观点和生态文化景观走廊,将多点、多级、多景点串联成线。集中打造民宿接待示范户,培育集“特色餐饮、避暑休闲、漂流戏水、农业观光”等業态为一体的集体经济,并采用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农户自主经营的方式,形成拓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户增收模式。推进文化变产业,青山变金山。一方面将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计划紧密结合,发展小、精、美的效益农业和观光农业;另一方面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建设以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和生态观光为主题的农庄农场,逐步将文化注入产业中,实现产业发展带动的规模效益。

6.注重感恩教育,增强主体性

九寨沟县在联动推进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中,注重感恩奋进教育,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县围绕灾后重建和脱贫奔康,持续开展“精神扶贫十大行动”,为实现“智志同扶”,九寨沟县专门提出在精神、思想层面上的扶贫举措,例如举办弘扬“九寨精神”教育活动,以“感恩奋进”等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活动,拓展“农民夜校”形式与内容,组织群众学政策、学技术,旨在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多方式宣传讲解扶贫政策,多形式、常态化开展感恩励志活动及各种评比活动,多渠道宣传正面典型,用好“歇帮”机制治懒。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注重把矛盾问题提前化解,凝聚人心。此外,全县还及时建立非贫困户帮扶机制,设立“解困救助基金”,切实解决临界群众的切身困难,增加群众的获得感。

五、讨论

九寨沟县灾后重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扎实推进科学重建、绿色重建、人文重建、阳光重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的同时,以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全域发展、绿色崛起的重建新路。在工作实践中,九寨沟县借力灾后重建,助推脱贫攻坚,对两大任务良性联动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具有九寨沟县特色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类似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借鉴。在后续工作推进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防范潜在风险。脱贫攻坚与灾后重建都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反复的风险,需要引起政策制定部门和执行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脱贫攻坚中,已经退出的贫困户可能存在返贫的风险,尤其在地质灾害脆弱区,因灾返贫是一大风险。因此,在脱贫攻坚与灾后重建联动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应加强对潜在风险的排查与防范。

二是加强制度创新。虽然经过一年实践探索,九寨沟县在促进脱贫攻坚和灾后重建这两项重大任务良性联动方面形成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不少经验仍处于较为初级的实践操作层面,还未上升到制度创新的高度。鉴于九寨沟县以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为目标,需要在高起点、高标准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的契机,把操作层面的经验提升到体制机制层面的模式创新,进而形成九寨沟模式。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发“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17〕56号)[EB/OL].(2017-11-06).http://www.sc.gov.cn/zcwj/xxgk/NewT.aspx?i=20171107204220-231536-00-000.

〔2〕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EB/OL].(2015-08-26).http://cpc.people.com.cn/n/2015/0826/c64094-27516918.html.

(责任编辑 王 娟)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脱贫攻坚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滨州市编办以网上测评助推系统业务能力提升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