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民营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2019-06-11张慧一杜磊

中国西部 2019年1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民营经济新常态

张慧一 杜磊

〔摘要〕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亟待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立足于经济学基础理论,利用系统论构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系统,主要由制度源动力系统、创新驱动力系统和政府推动力三大子系统构成,选取相关省份2003~2015年数据对比分析各动力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税收以及就业拉动的贡献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据此提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民营经济;动力机制;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1-0055-10

一、引言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制度的变迁,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大致相同,但发展速度和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地不平衡性。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等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长期以来以国有经济为发展主体,民营经济一直是短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调整放宽了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逐渐壮大,但相比于东部发达省份,吉林省民营经济一直发展缓慢,落后了十到十五年左右。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出台,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特别是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05年,吉林省积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催生了一批民营企业,随后启动了第一轮的民营经济发展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及新一轮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助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2013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采取更大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并及时出台《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吉发〔2013〕5号)等相应政策予以支持,〔1〕至此,吉林省民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推动全省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迫切要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党的十九大突出强调,坚定不移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并为其创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从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一系列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因而,全面了解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探寻推动其发展的动力作用机制,这对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振兴吉林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营经济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一是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障碍;二是探讨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贡献;三是探寻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动力因素和機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障碍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区域研究视角出发,采用各项指标、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进行对比,研究对象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区域。〔2〕近几十年,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和困难,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权模糊不清、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第二,政策不公平,存在市场准入歧视;第三,融资渠道不畅通;第四,民营企业自身管理制度落后、不科学。〔3〕〔4〕关于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及贡献方面,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无民不稳、无民不富、无民不活”,这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对吸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提升市场经济活力等的积极作用。〔5〕在肯定民营经济的作用与贡献的同时,部分学者还探讨分析了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平衡性,论证了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作用。〔6〕〔7〕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学术界还围绕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动力展开了多视角的讨论。从根本上来说,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来源于制度变迁、政府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有学者就认为体制创新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主要动力,〔8〕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体制、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度。〔9〕也有学者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多年的发展完全受政府主导,宏观政策和制度框架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政府行为在驱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0〕〔11〕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度变迁、企业家精神对民营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影响,且制度变迁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2〕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偏重于理论探讨,定量研究较少,对其动力机制缺乏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认为制度、创新和政府政策支持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来源,并试图利用系统论构建制度、创新、政府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以此厘清系统内部各动力要素及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而为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贡献体现在:已有研究大多是针对制度、创新、政府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单方面影响研究,而本文尝试将制度、创新、政府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到统一的分析范畴中,构建较为全面的研究框架。

三、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吉林省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如今已经占据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引擎。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扩大就业以及创造税收三个方面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分析。自2003年国家颁布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囿于相关省份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本文选取2003~2015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4~2016年的《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

1.民营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2003~2015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持续增长,由789.88亿元上涨至7336.9亿元,增长8倍;年均增长率为21.14%,呈现小幅波动起伏的趋势,但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增速下跌势头显著。在东北地区内部,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一直低于同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居于末位;而在此期间,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大致仅为江苏省的五分之一左右。2003~2012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增长较快,大部分年份均高于同期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与辽宁省,个别年份高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和广东省,表明这一时期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2013年后,上述五省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均显著下降,东北三省内部均呈个位数增长速度(详见图1),而发达地区的江苏与广东两省依旧能够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这也表明新常态时期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亟需推动其进入上行通道。

在考察各地区民营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主要通过计算各地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体现。数据显示,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占比已超过50%,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东北三省内部,辽宁省民营经济的贡献最大,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不相上下;与发达地区相比,除个别年份高于广东省外,吉林省民营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落后于同期江苏省与广东省(详见图2),这表明吉林省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各地区民营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增长放缓,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2.民营经济发展对就业拉动贡献分析

2003年,吉林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仅为262.5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省私营企业户数达到23.6万户,个体工商户136.2万户,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到723.8万人,占全社会二、三产从业人员的79.2%。2003~2015年,民营经济的从业人数不断攀升,从业人数净增加461.3万人,年均增幅达8.97%,民营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这一时期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对拉动就业贡献巨大,但横向来看,无论是在东北三省内部还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民营经济的就业人数都居于末位,仅相当于江苏省的四分之一、广东省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也表明吉林省民营经济的规模小,数量不足。

3.民营经济发展对税收贡献分析

历经多年发展,吉林省民营经济已经从最初的“草根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占据“半壁江山”,通过缴税、捐资、扶贫等方式,民营经济有效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2003~2015年,吉林省民营经济上缴税金由55.2亿元增长到741.96亿元,高于同期吉林省地区税收增长速度。在东北三省内部,辽宁省民营经济税收总量最高,相当于黑吉两省之和,黑龙江居中,吉林省居于末位;与发达地区相比,仅相当于同期江苏省的七分之一,广东省的九分之一左右,差距显著。吉林省民营经济在地区税收中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的19.09%上升至2015年的40.38%,与黑龙江省基本持平,稍低于辽宁省。相较于发达地区,江苏、广东两省民营经济税收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吉林省依然落后(详见图3)。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常态时期,各地区民营经济税收增长速度较前均有所下降,东三省均出现了负增长,这也印证了前文所述的新常态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缓慢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吉林省民营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民营经济的规模、总量以及发展速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民营经济发展趋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下降。因此,探寻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方向,对实现新常态时期吉林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制度落后、政策滞后、创新不足三大主要困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均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此,想要破解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困境,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与作用机制

194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提出,“任何有機体都是一个系统”,并详细阐述了系统论的概念与原理,包括整体原理和动态演化原理。〔13〕系统论的研究目的在于调整系统内部各要素关系,优化系统结构。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更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与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可视为一个系统,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子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在这种作用机制下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1.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

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且在每个子系统内部,都存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素。

(1)制度源动力系统。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曾提出“制度决定论”,并将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认为有效的制度保证了不同形态的资本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追根溯源,经济增长这一结果也是由制度变迁引发的,因而制度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14〕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制度变迁史,有效率的制度变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民营经济发展起着绝定性作用。在民营经济发展制度源动力系统中,不断趋于稳定有序的动力要素形成了新的制度框架,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这一制度变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制度红利。市场配置资源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必备土壤,不断完善的经济制度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极大地释放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是对所有制的深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民营企业的信心、安心和专心来源于完善的产权制度,这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是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和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15〕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对社会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却具有自律性约束和道德力约束。〔16〕正式制度决定了人们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大部分行为空间仍需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非正式制度为正式制度奠定了基础,又是正式制度必不可少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既共同构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重大影响。

(2)创新驱动力系统。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是技术创新。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产权清晰、重视市场需求、利润动机明确、创新动力强烈、机制灵活、信息传递高效、创新速度快、创新产品更易被市场接受,这些优势表明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说明技术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基础。二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创新,而创新活动的主体就是企业家”,〔17〕萨缪尔森也提出“企业家是推动企业发展、推动企业这部机器动转的心脏”的观点,〔18〕他们均肯定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这种敢为人先、勇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这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三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化和交易过程。〔19〕关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二者的关系,诺斯主张“制度决定论”,认为制度创新决定了技术创新主体的动力来源,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往往能加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3)政府推动力系统。历年来,我国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多项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营经济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凸显了政府政策支持的动力作用,在政府不断调整政策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历程。

一是政府政策。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我国民营经济从萌生、发展、壮大到快速成长,表现出了强烈的政策路径依赖性。回顾民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政府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者、主导者、监督管理者,其行为和意志主要通過公共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演进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是政府职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息息相关,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健全的市场机制、计划经济的体制惯性以及自然经济的历史积弊等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民营经济的自身劣势以及政府对国有经济的偏好,阻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政府强化其经济调控管理职能,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规则与秩序,规范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能,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外在助力。

2.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

民营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多种动力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各子系统及各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依据前文分析,构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

(1)制度源动力系统具有牵引力作用,形成导向性动力机制。纵观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浓重的制度变迁印迹。单纯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很难满足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必须依靠政府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制度源动力系统不断完善升级,才能实现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这种牵引力作用下,全新有效的制度安排快速形成,民营经济获得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2)政府推动力系统对创新驱动力系统具有支撑力作用,形成保障性动力机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其归功于比“管理者经济”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型经济”,〔20〕这一点在我国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也得到了印证。

“企业家型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创新的动力,而企业家精神不仅要凭借企业家个人,也需要公平的环境和政策的土壤才能激发出来。在政府推动力系统的支撑下,企业家精神这一动力要素将会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力系统的动力作用将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两大动力系统共同助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

(3)创新驱动力系统对制度源动力系统具有推动力作用,形成强化性动力机制。制度源动力系统之所以能够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就在于不断追求各项制度安排的创新,最终实现制度收益的最大化。创新驱动力系统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驱动力系统推动了制度源动力系统内各动力要素的升级,增强了制度源动力系统的动力作用。当“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制度源动力系统时,每一次制度创新的发生,都引发了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制度创新就是要把新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安排,提高制度效率。而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在于创新主体的行为活动,创新主体的潜能由创新驱动力系统来激发,进而作用于制度源动力系统内的各动力要素,这种作用产生的效能越高,制度源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就越强劲。

五、推动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扩大制度有效供给能力,提升制度演进效能

吉林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制度上的不完善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破除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分立的新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制度有效供给能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和更加可持续的制度环境。〔21〕推进产权制度的法制化进程,将人们从传统的非正式制度约束中解放出来,提升各项制度集合演进的整体效能。

2.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又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现阶段,吉林省国有经济占比仍然较高,政策制定容易向国有企业倾斜,不利于民营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吉林省应当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省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民营经济发展观念,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3.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经济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家精神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吉林省,受傳统观念、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高端人才主要向政府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各类事业单位部门集中,民营企业对于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民营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与冒险意识,这些都制约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层次的提升。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发〔2017〕25号 )正式公布,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了企业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倡导全社会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这正是从源头上激发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应积极搭建民营企业创新平台,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使民营企业掌握更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培养民营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吴 笛,胡 宁.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06).

〔2〕谢思全,张 铭.我国三大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与特色之比较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3〕丁任重,孙根紧.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

〔4〕褚 敏,靳 涛.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体制内阻力吗?——基于政府主导和国企垄断双重影响下的发展检验[J].南京社会科学,2015,(08).

〔5〕厉以宁.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04).

〔6〕田泽永,江 宏,谢忠秋.中国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02).

〔7〕许高峰,王 炜.论我国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8〕戴振韬.体制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J].中国财政,2001,(10).

〔9〕吴玺玫.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动力机制及其策略分析和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05).

〔10〕郑修敏,许晓明.政策引导还是自我发展?——新中国六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动力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09).

〔11〕章 奇,刘明兴.民营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来自浙江省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2,(07).

〔12〕程俊杰.制度变迁、企业家精神与民营经济发展[J].经济管理,2016,(08).

〔13〕(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8-30.

〔1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7-34.

〔15〕谭 芬.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7.

〔16〕李雅儒.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7〕(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 畏,易家祥,张军扩,胡和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147.

〔18〕关丽洁,纪玉山.经济新常态下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与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15,(11).

〔19〕陈凤杰.中小企业创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9.

〔20〕李 政,任 妍.“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理论学刊,2015,(10).

〔21〕史晋川,郎金焕.中国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责任编辑 肖华堂 廖祖君)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民营经济新常态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东辽县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