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06-11曾繁玲招展明宁志芳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校企

曾繁玲 招展明 宁志芳

[摘 要] “工匠精神”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可对现有的教育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将专业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促使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精神的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得到培养。采用能工巧匠的“双师”队伍、独具匠心的社会机制体制、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的市场保障措施,以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070-02

在“中国制造2025”强国背景下,要使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重拾“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转变办学思路,以“工匠精神”为内核改革和创新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工匠精神”与“时代精神”同步。尤其在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工匠精神”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德国和日本。日本具有专注于核心主业、工匠型企业家、坚持变革创新的“工匠精神”,而德国具有“慢、专、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国内,论文《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职业教育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指出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然而,国内对高职“工匠精神”的研究侧重于“精业”和“敬业”精神,主要是着眼于德、日两个国家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和传承、发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但是,国内研究“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的学术论文不多,特别是关于“工匠精神”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不够深入。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法

(一)以专业教学实践为主要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作为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的规律,围绕电子信息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通过专业典型真实案例介绍本专业特色、专业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让新生在专业认知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新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可以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方向,准确定位职业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小企业的创办及管理的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学生经过教育引导,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使得健康成长。

2.以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以接受专业课程教学为主。因此,教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岗位,结合行业、企业、专业及专业课程的特点,分析本专业学生需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然后将这些职业素养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之中,在教学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专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的内涵——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另外,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将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训课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按照职业标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完善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使学生基本具备职业岗位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专业水平,为学生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有效手段,营造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传播及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人文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的文化融入进去,让学生体验文化生活,突显文化育人,以教育感化和激励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可采用企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校园,开展企业文化宣讲活动,让企业精神进校园,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也可通过实践性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节、技能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推动學生成为有担当、有创新、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职业精神的优秀学生。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文化互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企业的浓厚文化融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培养学生的主线,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的仪器、设备及场地等资源,一方面安排学生在企业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学生不但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感悟“工匠精神”,而且还能熟悉本工作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从中感受企业的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职业精神的认知。另一方面,学习企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7S管理体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及就业创业意识得到加强,从而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保障

(一)具有能工巧匠的“双师”队伍保障措施

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是“双师”队伍的建设,构建一支具有良好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且工作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双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示范引领、言传身教的作用。具体采用的措施是:(1)在企业聘请从事生产制造、工艺设计、技术管理等岗位,具有丰富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内的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工作。(2)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教师进入生产车间,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生产要求、工艺流程完成工作任务,教师不仅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前沿技术,更主要的是提升自身的职业精神,使自己由“学徒”转变为“师傅”,具有企业师傅的基本专业技能。(3)通过国内外培训学习、专家指导等对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学习,学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先进教学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具有独具匠心的社会机制体制保障措施

国家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政府、企业、行业联合办学,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机制体制保障。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革人才招聘制度,将能工巧匠的教师考核的标准、聘任、激励制度纳入其中,引导教师重拾“工匠精神”。国家要对“工匠精神”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采用网站、报刊、橱窗、广播等载体构建学院、系部、专业三级阵地,形成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都倡导“工匠精神”,尊重“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台相关的制度、政策,保障和落实能工巧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合法权益,规范校企共同育人的主体利益、合作过程、激励措施,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真正落实企业的“工匠精神”。

(三)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的市场保障

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为高职学生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提供了市场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挖掘和开发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要根据区域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契合行业标准,学生能力素质要满足职业技能资格要求,加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的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企业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积极与高职院校的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技术含量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岗位给学生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工匠精神”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尤其注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特别是职业态度。因此,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可对现有的教育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将专业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

[2]王琴琴.高职教育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相关问题探析[J].大科技,2016(5).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4]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

[5]王新宇.“中國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6]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校企
90后大工匠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光影视界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工匠神形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