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继续教育产教融合机制下适用性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19-06-11张礼
张礼
[摘 要] 研究分析当前温州市继续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向作出适应性判断,进而选择或采取适应性渠道与模式以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对温州市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领域拓展及专业建设服务内涵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義。通过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继续教育产教融合基本状况分析,结合环境发展趋势,从职业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两个方面,研究探讨如何因循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强化适用性人才培育机制,立足于继续教育与社会产业天然的融合性,以专业产业对接为手段,校企融合为目标,以构建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主体,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核心,助推实现继续教育的转型升级并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060-03
一、产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
自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国陆续出台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产教融合”关注度上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指导思想中也明确“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2016年党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可以说,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近几年来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适用性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是统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二、温州市继续教育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但教育结构失衡,产教融合关注度持续上升,成为社会共识
温州市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多规格、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但是,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都很难随市场要求,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继续教育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主要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和手段等难以符合成人教育培养适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当前,继续教育属于“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成人只追求学历,实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少之又少,高职院校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地开展继续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寻求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与其岗位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高校与企业、高层次适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校企合作能力不强,企业适用性人才紧缺
普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企业对合作“有意愿少行动”,企业为学校提供的资源并不理想,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继续教育既然依赖于本部教学,其学历教育的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尚未形成,非学历教育体系中的社会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更应该针对企业所需,培养出适应企业真实需求的人才。
另外,继续教育专业结构失衡,人文、经济和管理类的专业热门,而理工科专业则相对偏少;人文社会和管理人才偏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温州经济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373家,科技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
根据2018年由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市场牵头的新春公益人力资源招聘会的报名数据,共有186家企业参与,其中规上企业83家,招聘13075个岗位,其中185家企业,12265个岗位为有效数据。如下表:
主要涉及汽车、汽摩配、电气、电子信息、机械、泵阀、新材料新能源、鞋服等产业,按招聘的企业数、招聘数统计,以机械、电子信息、汽摩配、电气、泵阀、鞋服为主要紧缺产业。可见,产业转型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科研成果,更需要将这些成果转化现实生产的人力资源的支持。技工、高技能人才需求多居高不下,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却仍在增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持续变大,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继续教育更应该看到自身的缺陷,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
(三)在政策上缺乏相关鼓励优惠政策
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这些法律都有利于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这些法律未对参与产教融合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难以指导实际操作。
在继续教育领域,缺乏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系统性、整体性政策供给,政府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相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另外,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司其职、协同共进的和谐发展格局尚未健全。
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政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和动力。同时,政府方面没有一个比较官方的平台,来成为联系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纽带,一般也都是企业或高校一方自发地单向联系沟通,缺乏有效互动,双方意愿存在差异,很难达到很好的契合。
三、继续教育产教融合机制下适用性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技能人才培养是普遍性的,适用性人才培养才是对应性和满足性的。产教融合是指教育界与产业界为了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而进行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产教融合是一个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实践及社会服务紧密合作的过程,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而继续教育恰恰是产教融合的导引者与参与者。继续教育与社会产业的天然关系,更容易使产教融合做到实处。而适用性人才培养更能体现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充分表现出产教融合中继续教育的得天独厚性。
积极探索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新模式,实质就是坚持人才培养的终身制,改变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打破成人教育乱象,函授、自考教育、远程教育等学历教育应该让学习者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线上和线下共同打造新的继续教育平台。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应重新定位,提高培训的层次和质量,通过培训不断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与行业产业具有天然的融合关系,更是社会经济发展链条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产教相互融合是为共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深度合作,继续教育的“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已然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因循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依托高校母体的学科专业资源优势,采取适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构建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为全面提高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提升创新发展空间进行有效的实践。
四、深化继续教育产教融合,探索适用性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立高校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
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与普通高职院校一样,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以往只讲授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与具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合作,着眼于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立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聚焦产教融合平台,抓住机遇,引入“校中企、企中校”。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温州经济开发区发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与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充分认识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调研人才需求状况,从而调整学院本部及继续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规模,使学院与经济开发区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开发区经济和学院共同发展。继续教育始终依托本院,坚持需求导向,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全方位、分层次、多元化实践育人,进一步扩大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和资源建设。
(二)抓住继续教育办学特点,坚持开放办学,狠抓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师资队伍
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因自身现有的知识无法满足市场要求或者岗位要求,自发地去寻求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再提升。所以,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体系的教学模式中,首先需要优化专业建设和规划专业设置,以满足当下各个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形成与产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还要建立顺应市场的动态调整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不断更新发展,符合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
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具体培养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平台。通过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建设,将培养方案对接企业岗位所需的人才职业能力体系,实现课程标准与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对接,使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达到产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提高人才供给的有效性。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具体执行主体,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产教融合”来加强教师与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手的融合,积累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增强实战能力,通过人才共享、師资互聘等方式,打造一支能力互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增强继续教育产教融合的成效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众多投资收益中收益率最高的一项投入,企业如果把学生当作自身的员工加以重视和培养,深层次、全方位地加入校企合作中,这样就更有利于校企的深度融合。继续教育的学生相比普通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后,学生对岗位业务工作熟悉,并开始认同该企业文化,最终学生进入该企业后,能够较快成长为合格员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对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高职院校这个科研平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解决部分技术难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也锻炼了科研实践能力,提高了科研转化劳动成果的成功率,真正实现了校企互动双赢。2018年4月,我市召开第一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温州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另外,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应不断加快步伐,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型培训(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技能培训),即通过这些培训,能切实给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能人员带来实质进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企业与高校寻求合作,以较少的投入来提升企业整体员工水平。
(四)人才培养模式新变革,继续教育可试点现代学徒制,培育众多“现代工匠”
现代学徒制是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具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人才培育的变革。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在一起,实质是针对产教融合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加强校企双效育人,强化校企合作关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
温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2018年已先后两次对校企合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此,市教育局也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重要抓手,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为温州产业和企业转型发展培养“生力军”。目前,温州市共有39所中高职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其中省级试点单位6家,市级试点单位29家,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数(专业点)83个,占全部专业比例29.96%,参与学生数占21.6%。
2015年起,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正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始有方向地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对接工作,双方更是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后于2017年正式签约,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成为正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学徒制试点。
继续教育相比普通高职教育有着教学方式灵活、社会服务功能更多的特性,那么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借鉴本部实行现代学徒制,可在多场所进行实地教学,也可以在本身岗位工作取得相应实践学分,尝试实行学分积累、互认和互换制度。推进成人职业教育与劳动用工制度的紧密结合、推进产教融合制度。
(五)校企合作订单式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订单式”教育以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实现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与企业及各大科研院所的合作办学模式,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依托本院实训基地,2018年,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与北京翔宇集团合作,开展酒店管理(航空与轨道及机场管理方向)的订单式学历教育,由学院建设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共同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模式,学院师资负责进行理论教学,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满足学员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学院始终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融入办学理念中,进行更深度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29-30.
[2]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5-116.
[3]郑文,罗丹.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中国语境与广东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31-35.
[4]谭柳青.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4):87-89.
[5]吴满芳.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关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7(5):92-96.
[6]]刘长平.我国继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6(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