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文化人与执政安全

2019-06-11张明霞毛志强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价值导向新时代

张明霞 毛志强

摘要: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国外局势下,赢得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执政安全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文化人在执政安全建设中承担着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筑牢政治信念的功能。以文化人能够与人的文化本质相结合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独特的渗透力、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传播力和亲和力弥补了意识形态高势位自上而下作用机制带来的压力感和距离感,更能直击民众心灵最深处。以文化人促进执政安全的具体路径包括以文化的渗透力和说服力回应错误思潮;以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以文化传播力和亲和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以文化的创新力加强执政安全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以文化人;执政安全;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2-0048-07

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支持是现代政党的政治生命力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步,人民的价值判断方式和文化创造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思想领域凝聚共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以文化人有着独特的优势,对巩固执政安全的思想根基卓有成效,是新时代巩固执政安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以文化人与执政安全的内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早在《易经》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执政党的执政过程,也是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占有、再生产和配置的过程,而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是实现执政稳定的重要前提。用先进的文化涵养人的个性和品格,树立坚定的意识形态认同是以文化人的社会价值所在。在新时代的执政安全语境下,以文化人担负着筑牢执政思想根基的历史使命。

(一)以文化人的时代意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以文化人、以德服人、以文育人的重大意义。新时代的“以文化人”就是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浸润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思想觉悟、涵养人的品格修养,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从理论来源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 “人的本质是文化人,只有当人以文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本质才能占有自己的全部,成为真正能动的、全面的人。”[1]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揭示了只有文化存在的方式才能够使人拥有充实而完整的生命意义,历史上每一次文化创新都是人性的一次质的提升。人天生就是政治性动物,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价值中立的文化创造。人民的文化自觉如果偏离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谈不上在人的本质提升上有任何质的建树。

第二,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文化人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有生命的创造性活动。它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普遍真理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党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不断迈向新境界。新时代“以文化人”的现实样态随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不断生长,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适应力和创新力。

第三,从以文化人在新时代的价值来看,回应时代使命是以文化人的时代意涵所在,对新时代文化育人工作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工作方式起到规约性和导向性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国家强大了,问题和挑战也增加了,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许多国际国内的重大考验和风险。党的执政安全,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这个时代最重大的历史课题,因此也必然是以文化人工作的主要着力目标之一。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通过“以文化人”培育人民群众拥护党执政地位的思想共识,从而筑牢执政安全的思想防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巨大进步,是新时代以文化人的时代意涵和社会价值之所在。

(二)执政安全的内涵解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把维护党的执政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才能完整把握执政安全的内涵。

第一,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都是政党政治,在政党政治的语境下,“执政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在治国理政体系中拥有稳固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安全”概念中“安全”这个用语与“不安全”相对应,本身就包含了“不安全”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忧患意识。执政安全关涉的问题庞杂,总体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否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二是执政党的执政目标和政治属性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三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否能够应对国家发展中的各种内部外部危机。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来分析,政党属于历史范畴,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目的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诉求,代表推翻阶级压迫、解放全人类的正义力量,反映了历史进步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保证执政路线符合历史规律、提升应对内外危机的执政能力。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以及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思想意识领域占领制高点。

第三,从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党的实践经验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战胜了政治、经济和自然领域出现的诸多困难和风险,从容应对了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在预判国内外形势发展、控制防范风险,驾驭复杂的利益格局,总覽战略全局等方面显示出了卓越的执政能力。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时代的执政安全思想。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境界,其中蕴涵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对民族命运的使命担当。

二、以文化人应对执政安全的价值与功能

利用以文化人的优势巩固执政安全的思想基础,是执政安全建设的重要发力点。把握这一着力点,首先要在深入理解以文化人与执政安全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以文化人在执政安全建设中的价值定位与功能。

(一)以文化人对筑牢民众的政治信念具有独特优势

从国家层面来看,执政安全视域下的以文化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治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都强调了以文化人在公众舆情引导、党群思想沟通、增强党的领导权威、提高党的公信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归结到一点,以文化人承担着筑牢人民群众政治信念的使命担当。政治信念的核心是堅定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没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灵魂的滋养,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和不同利益格局的较量,生活在各自狭隘世界里的个体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的生存时空条件和经验局限,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

以文化人对树立政治信念的优势是其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些要素包括以文化人的主体、客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和教育效果等彼此联系的部分。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消费者,因此以文化人的主体、客体、传播方式具有内在统一性。党的意志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进行传播更容易在民众生活内部的多个层面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力点,产生意想不到的说服力。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这赋予以文化人以一种生命的属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文化的语言进行对话就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人的政治信念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政治信念的传播已经触动了生命的本质,因此以文化人就是在生命本质层面进行主客体之间的对话,因而能产生独特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意识形态高势位自上而下作用机制无法做到的。

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最难应对。以文化人在理论说服力度、历史厚度、面向基层的渗透深度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政治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在执政安全建设体系中具有规约民众心态,强化意识形态认同的巨大价值。

(二)以文化人提供了党的意志与人民需要相结合的有效通道

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来看,任何执政党的执政安全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双重压力下,党的执政安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其中最难应付和危及根本的是执政安全的价值根基受到冲击。在党内一旦动摇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地位就会丧失合法性;在人民群众的思想领域中一旦动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社会共识就会瓦解。然而在现代化国家治理语境中,人人都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执政党意志的单向灌输越来越不合时宜。

以文化人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它的平权性,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基于平等地位进行双向交流。这种教育结构充分考虑到人与社会互为权利义务的双主体的关系,更有利于找到执政者和人民群众之间共同利益的对接点,从而把党的意志渗透到民众思想的最深处。

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偏好,因此社会文化产品自然要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文化需求是人的本质需求,离开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根本就谈不上美好。党的意志与人民需要的对接点就在于人的文化存在方式高度内恰于民族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又真假难辨的现代社会,个体的文化存在方式一旦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就会陷入对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的困惑,迷失自己的时空方位,降低生活的质量。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提供有效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归属。

以文化人从人民群众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来打造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从解决人民的精神困惑,提高美好生活获得感入手搭建党的意志与人民需要相结合的有效通道,进一步把握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规律,提高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文化人是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手段

作为历史创造主体,党员和群众具有合格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执政安全的重要保障。当今社会还存在着部分党员干部信仰动摇、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现象;还有部分群众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漠不关心、崇拜金钱,精神空虚、道德自律性差。这些都给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入侵、瓦解党执政安全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人的工作要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因此对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要在思想观念的薄弱处找到知、情、意、行转化的有效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沉淀了几千年来的伟大智慧和深邃的思想精华,集聚了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文化品质和时代精神力量。背靠这样的资源优势,文化作品的创造有着丰厚的营养可以吸取,育人载体也可以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优秀文化面向不同的受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理性认知渗透到感性生活中,滋润着人的心灵。对开发潜能,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文化之美在于文化是有灵魂,有情感的。文化的灵魂是人内部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在文化作品中的意像化表达。文化能做到以情动人就因为文化的灵魂能够引起受众心灵最深处的共鸣。文化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生产生活中丰富的心灵体验,因此文化最懂人的苦乐和人的思想。以灵魂的感染力激发情感认同,促动正确的价值选择,比理论说教来的更加有效、更加持久。

三、以文化人促进执政安全的路径

要落实“以文化人”在执政安全中的作用,就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和思想认同的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找准“化”的路径,需要在人的态度转变和心理认同的关键处和要害处使劲,把功夫做到个性修养和人格深处。

(一)以文化的渗透力和说服力回应错误思潮、引领价值航向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深化,西方价值观像潮水一样涌向世界各个角落,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文化大繁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隐藏着“意识形态边缘化”、“去中国化”、“去信仰化”的风险。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物欲至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上也有了可乘之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被包装成迎合民众口味的新兴文化消费品打入国内市场,对党执政安全的价值根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的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3]针对民众思想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以文化的渗透力和说服力引领公民自觉培养规则意识。公民的规则意识培养有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和发展阶段,[4]对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执政安全的社会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以国家力量推进的意识形态建设往往过多强调政治性要求而让普通民众产生了距离感。以文化人的方式能够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在工作环境和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启发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涵育高雅的生活品味,提升个体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析和摈弃糟粕文化。

(二)以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

针对当前部分党员思想涣散,信仰缺钙的现状,以优秀文化、特别是以党的文化涵育党员的人格修养十分必要。党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为内容的文化。其具体形式可以是理论著述、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正式场合的党课往往说教性强,与党员生活实际联系较少,以文化人的党性教育能够从党员的思想实际出发,从感性生活需要出发,把枯燥的理论融于生活实际,化为支撑党员应对诱惑的精神食粮。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上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党,党的文化是人的文化本质的至高体现。党的文化与普通文化相比更能辐射出理性的力量,对人的长远发展起到支撑力的作用。

以党的文化涵育党性修养要做到以人为本,根据党员人格成长规律和思想转化的关键点对症下药,精准施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滋润党员的心灵、涵养党员的浩然正气,树立党员坚定纯洁的党性,从而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人。以优秀文化涵育党员的党性,有利于“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5]

(三)以文化的传播力和亲和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大意义。运用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力和吸引力。[6]思想认同的基础是需求契合,因此引领人心、应对风险必须要在不断研究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准使劲的关键处指引了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但是由于当前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社会利益格局还在不断地调整中,一路还会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社会矛盾和执政风险。

以文化人可以深入民生疾苦内部,实事求是地回应民众的认识盲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从而激发价值认同。利用文化强大的传播力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把群众现实的获得感和存在的问题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充分表达,消除群众误解,化解抗拒心理;利用文化的亲和力提升基层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度有利于转化思想偏差,提升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做到一切从受众的思想实际出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深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和认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所说,“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7]。

(四)以文化的创新力加强执政安全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在人人都可以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自媒体时代,执政安全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因此必须要不断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以文化人的时代价值内恰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伟大实践中,这是文化创新力对执政安全的强大支撑和有力保障。在信息革命带来深刻变革的今天,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方式和文化创造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信息浪潮中不断揭示以文化人的内在规律,发掘新兴文化载体的育人优势才能保证优秀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创新必须从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把握个体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以文化人实效性生成的内在逻辑扎根于主体精神品格的成长中。不断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增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力和竞争力,让优秀的文化真正历久弥新。

文化创新有两个目的:第一,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低俗的文化作品,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揭示真善美和假恶丑。第二,在传统思想宝库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旧资源的新价值,在应对新问题的过程中持续推动对未知规律的探索,用新的文化载体,新的内容形式體现文化创造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创作大量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抒写伟大时代中华民族新史诗,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决抵制低俗的文艺作品,主动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8]

结语

党的执政安全关乎民族前途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国际社会软实力竞争的持续升温,以文化人对党执政安全建设所发挥的重要职能在今后会越来越凸显,在具体研究中,还要继续探索信息时代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不断用文化创新凝聚思想共识,让党的理论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3]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

[4] 周兴国.公民的规则意识与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60-65.

[5] 车辚.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倡廉斗争的政治生态学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30-34.

[6] 邓国军,何海霞.以文化形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7(03):47-51.

[7]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6:6.

[8]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DB/OL](2018-08-22)[2018-12-01]http://www.gov.cn/xinwen/2018- 08/22/content_5315723.htm.

责任编辑:李 锋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价值导向新时代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琅琊榜》浅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