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修叶贯的鸿篇巨制
2019-06-11张今禹
张今禹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對我国古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其成就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集整理,力求阐述客观事实,为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是传统音乐教育类图书中的经典。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本质特征;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概述
修海林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作为一部艺术教育类通史著作,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系列中,1997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再编出版。本书以历史朝代分段为基本结构,在尽可能全面考究史料的基础上,对原本零散的史料进行综合加工整理,详尽地叙述了历代音乐教育制度、设施、重要人物、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行为、音乐传承方式以及音乐教育思想。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该书共分为九章,阐述了从氏族时期直至清朝时期各个历史朝代的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在2011年的再编修订中,作者于正编中增加了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礼崩乐坏”背景下宫廷音乐教育的转型,并于附录部分增加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试题”“关于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提纲”两项内容。同时,原书的“史料汇编”部分,从目前来看,尚待增补的地方很多,故不再保留。作者在正编的章节中尽可能多地插入史料以说明事实,并附录中汇总了此书涉及到的来源于历代各类古籍史料。在附编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试题”每一章试题的最后都设置了“文献解读”这一题型,史料的运用和题型设置,不仅突出了史料的重要性,即所有客观事实都来源于历史,更在于只有理解了文献,才能理解历史所反映出的事实本质。
在本书中,作者还列举了许多我们未曾听闻的内容,如辽、金、元宫廷音乐教育活动、元代中西音乐交流中的音乐教育行为、元代藏族《乐论》中的音乐教育理论、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历代一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等,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再一次扩大了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研究的视野,为我们当代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依据。
二、《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的古代音乐教育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现象与规律,作者不仅研究了充足的史料,并且以史料为基础,将音乐教育的发展与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将音乐教育活动从社会文化教育活动的大环境中剥茧抽丝,从中寻找音乐教育活动的轨迹。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音乐教育发生的变化经常成为社会变化和文化转型的“征兆”,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教育活动中来。因此,作者并不仅是梳理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术框架和史料系统,而是在呈现其音乐教育活动发展的基础上,揭示社会动因对音乐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即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音乐教育活动造成的影响。
全书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人体系”和“艺体系”两大体系。“人体系”即“以乐育人”;“艺体系”即“技艺传授”。自上古时代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便是以培养“人”为目的,其“乐”的存在不仅是一类艺术形式的存在,也并非单纯的歌舞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形式乃至国家体制的存在,囊括了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陶冶情操、约束道德行为、完善人格的作用。
我国的“人体系”的开端始于远古氏族社会,西周的礼乐制度使得“人体系”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表现导致音乐教育的职能开始从礼乐教育的“通业”转型为技能训练的“专业”型,即重艺轻德;孔子进行了“礼乐复兴”,看重音乐的道德含义,在乐教中重视对人审美感情的培养。到了秦汉时期,其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学习歌舞技艺等各种音乐知识,而并非为统治阶级培养治国人才。自此,古代音乐教育完成了由“人体系”向“艺体系”的转型。之后,“以乐育人”的人文传统虽然在私学系统的琴学领域仍有延续,并形成了独立的人文品格,但已并非官学系统。此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教育体系基本上都延续了“艺体系”,其音乐教育行为“学艺”的特征十分鲜明,即以传授为主。
“人体系”向“艺体系”的转型是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的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娱乐功能变为主需求时,为宴享娱乐提供服务的音乐教育行为,必然从官学这一培养国家所需教育人才的教育机构中分离出来,转变以学习为“技艺”为中心,以培养高品质技艺的乐人为目的。这两大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总体发展的梳理。在详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人体系”即是历史给予我们当今学校音乐教育目的“以乐育人”的启示;“艺体系”这一类型至今仍然存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
三、历史和现实给予我们的思考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音乐教育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迫切需要大量有力师资,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在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更加侧重于音乐技能的培养,综合素养方面并没有达到相对应高度的水准,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需要长期的培训和学习。这也深刻地反映出了理论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正如牢固地基般的重要。一个合格的音乐教育者,都应当对从古至今乃至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历史中曾出现过的音乐教育经验,也就无法认清现实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无法认清问题,也就无法解决问题。本书的出版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史这样一门音乐史学分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理论根基。但我们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历史,了解历史的作用除了开阔音乐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之外,最重要的是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能深刻反映出我国音乐教育自发展以来的长处和不足。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民为了改造旧文化,主动借鉴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如学堂乐歌的传入等。自1912年“美育”的教育思想被蔡元培先生重新提出,点明了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直至当代,我国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指明了基本方向,这正是古代音乐教育体系“人体系”重新被唤醒。由于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要求不仅要是专业技能的掌握,而是在既要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国引进了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教育体系,如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以及日本铃木教学法等,并将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我国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中。但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历史、现实、文化、人文因素差异较大,我们在借鉴其优秀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要将其放在动态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理性思考。
四、小结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文笔震撼、文采斐然,看似分散又抽象的历史在修海林先生的整理下条修叶贯,这是花费了多少精力思悉心整理出的宝贵资料!每一篇史料都班班可考,每次读起都心生敬佩。对于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不断研究、反思,并予以批判的继承,认真认识研究其中合理的成分。利用历史的经验,吸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有效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提高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才能,提高思考和解决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发生问题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作为强有力的支柱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为我们现在以至将来的音乐教育工作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修海林.古乐的浮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