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2016-11-24舒梦月
舒梦月
摘 要:民族传统服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这个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以及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分析一个民族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制约因素,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服饰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义。
关键词:东家人;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发展规律
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就是一本记载着该民族起源与发展的“史书”,是历史的“活化石”。畲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往今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及文化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态。
生活在贵州省麻江县的东家人,在1996年完成了民族识别遗留下来的问题,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畲族,自称“嘎梦”、“阿孟”,史称东苗。东家人历史悠久,“东苗”一词最早于明洪武十三年(1379年),历史记载了“东苗乱”,因此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以前就有东家人在贵州省境内居住。
一、东家人传统服饰形制的演变
东家人妇女善织染,男女服装都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青蓝土布缝制。刺绣也是东家人妇女的传统工艺,东家人服饰图案,均是自绘自绣的,在宽窄、梯、条、方、长等各色底布上,因图案而异,配绣花卉、蝴蝶、鱼虾。鸟兽等实体。东家人服饰当中用银饰作为配饰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银匠加工妇女佩戴的银饰构思新颖,工艺细致。东家人的女性服饰,他们称为“凤凰装”,均用各色丝绒在衣襟、袖口、裤脚等处绣成带式形状,形如彩虹,像层层叠叠的凤凰的羽毛,加上用五色丝线在围腰上绣有各式花纹的图案,又在栓围腰的背后缀有五至一尺长的吊带,这便是凤凰的尾。女性在项上佩戴多副银盘和银项圈,手腕上还戴有多副银手镯,上衣的前襟以及袖口边缘,钉上装饰的银铃铛,走起路来,从头到脚犹如一只走动的凤凰。
据《贵州图经新志》记载:明清时期,男子“着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条束发。妇着花裳,无袖,惟遮覆前后面已。裙示浅蓝色,细摺,仅蔽其膝。”或“男子科头赤脚,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上土锦。妇人盘髻,另作两袖,作事则去之。杂缀海铜铃、青白绿珠为饰。”据清代《平越直隶州志》载:东苗,衣尚浅蓝,短不及膝,以花布束发;妇人衣花,无袖,惟两幅遮前覆后,著细褶短裙。
民国年间,东家人的服饰已演变为盛装和便装两种,男装俭朴,女装精致。在重大节庆时男人着长衫束腰带,缠大围巾或戴帽,穿长裤和鞋袜。日常生活中则着对襟短衫,穿长裤和鞋袜。女装的盛装为无领藏青色上衣。三四件或六件为一套,内长外短,花边层层露出,配丝织蓝色腰带,彩色花边大裆裤,白腊花裹脚,和船状翘鼻古式花鞋。女装便装则为左往右覆,长过臀部的大襟衣,大襟及袖口缀花边,胸前拴绣有图案的围腰,搭配裤脚缀有红、绿、白三色花边的大脚裤。
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认同,如今,东家人的服饰已与汉族无异,只在节庆盛典以及丧葬祭祀时,才穿着传统的服装。
二、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一)服饰形制以及花纹图案体现了民族的图腾崇拜
东家人服饰形制以及服饰上的花纹图案是该民族图腾崇拜的文化载体,是其精神寄托的物化,具有承载和叙述历史、表达信仰等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凤凰装”则是其文化标志性的象征符号,是女性神圣的吉祥物。除此之外,在衣襟、袖口以及裤脚处常绣有丰富的花纹图案,均体现了东家人的图腾崇拜。
根据东家人一首丧葬古歌《开路经》所述:开天辟地之后,龙、虎、雷公等为争夺天下,展开激战。龙发大水淹没低处、雷击电闪,引燃大火焚烧陆地山冈,风狂火猛,水势汹涌,百物逃无所逃,遁无所遁,霎时陷入毁灭绝境。正当危急时刻,凤凰鸟长声高叫,振翅冲天,突出了火的重围,然后迫使龙潜于渊,雷藏于天,才又招回百物,使东家人重新开始了幸福祥和的生活。因此,凤凰成了东家人的保护神,对其有再生之德,翼护之恩。从服饰上刺绣的花纹图案来看,大致有山水、大树、石头、竹、花鸟虫鱼等。这充分体现了东家人对自然的崇拜。东家人认为这些事物都有灵性,因此将这些图案刺绣在服饰上,或者打成银饰作为衣服的装饰,甚至雕刻在银手镯上,可以起到保佑、庇护、驱邪的作用。
(二)传统服饰艺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不断发展的,也许从一个民族的产生到其发展至今,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的改变,即使是遗留下来的古老习俗也都在历史的沿袭中不断有着微小的变化,但其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却较为牢固。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正是体现了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这一内在规律。从东家人历史的变迁轨迹来看,其传统服饰所用布料、刺绣的花纹图案以及作为配饰的银饰在内容和形式上呈不断变化革新的趋势。究其原因,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畲族在入黔以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大多是元末和明朝洪武年间,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由于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余下的畲族人居住的区域,以麻江县为中心及周边县市。东家人居住的地理条件较差,社会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穿衣主要靠种棉而自纺、自织、自染,服饰的款式较为简单,且布料单一,只起到了基本的遮体作用,并无审美性可言。后来随着生产方式和工具的多样化,染织技术得到革新,色彩也越来越丰富,银被大量开发出来打成各种形状作为配饰,使东家人的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和形制得到了丰富,凤凰装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三)政治对服饰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在东家人传统服饰的演变进程中,政治成为了其服饰艺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今在东家人聚居的村寨里,还可以寻觅到东家人的女装,也就是凤凰装,但是难以寻觅东家人的男装。明清时期,东苗起义就有8次,每次起义均以东家人失败而告终,每次起义失败后,统治阶级就要求东家人“易服”,以示征服。经过多次“易服”,把东家人传统的男装已经易掉了,现在东家人男装与汉装没有什么两样。而女装得以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女人,统治阶级认为征服了这个民族的男人也就征服了该民族,因此东家人的女装有幸能保存到今天。
(四)传统服饰受到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上、政治上或者文化上的联系,是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必要前提。各民族的艺术具有差别性、独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来说都要取长补短,以利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这就是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必然性。
东家人经历了无数次迁徙后,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交错杂居,且没有大块聚居区域,很难形成穿着本民族服饰的氛围,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走出大山,融人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节奏加快,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服饰。
三、积极保护传统服饰艺术的意义
对畲族东家人传统服饰从构思到制作,反映了其传统艺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畲族人民在审美取向、民族信仰、生态观念、艺术创造、民族情感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内涵,生动地浓缩了畲族东家人的文明史、轻纺史和艺术史,有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畲族粑槽舞、畲族凤凰装已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现在会制作畲族传统服饰凤凰装的人越来越少,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及传承队伍的培养,已经十分迫切。不仅需要政府给于经费上的支持,更要依赖政策上的扶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在广大畲民与民族工作者的努力下,畲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一定会以更好地方式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