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策略
2019-06-11夏建程郑盼盼尹锐敏
夏建程 郑盼盼 尹锐敏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作为当地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人员和骨干力量,在思想理论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结合所在民族地区本土特征,探索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策略是必须之举和必然选择。本文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探究分析该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土化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高度重视和不断强化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的关键内容,是着眼未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由于受地域经济、民族文化、生源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必然呈现出特殊性,故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更要“因地制宜”,走本土化之路。
一、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的基本理念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无法脱离所处地区本土民族文化特征而空谈工作,更无法规避民族地区学生特点而盲干工作。工作在民族地区的辅导员必须具备本土化的意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尊重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取其精华为培养教育人才服务。总的来说,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从当地客观的社会存在和工作实际出发,善于利用民族地区的有效资源,贴着本土地皮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
二、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苗、侗、布依、水、瑶、土家等4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1%,其中苗族人口占43.0%,侗族人口占30.4%。黔东南州是世界上也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千百年来,黔东南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黔东南地区高校的思政教育因民族文化、学生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要高度重视探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工作路径。
黔东南州现有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共计3.5万人左右。近年来,该地区高校相应扩大在全国其他省份招生的规模和数量,但目前来看,其主要生源依然是黔东南地区及省内周边地市,苗、侗等少數民族学生依旧占大部分比例。
黔东南地区生源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出生在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摇篮里,成长在民族文化滋养的土地上,身上早已积融下本土民族文化基因。他们在本土高校求学阶段会较为直接且潜移默化地受到原生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此同时,该地区生源中的汉族学生虽无少数民族先天血统,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较为深刻的了解,这类学生在大学阶段会不同程度受到其后天所接受的民族文化肌理的影响。再者,省内其他地区及省外大部分的汉族生源对黔东南地区的山水风光、民族文化等有着极大兴趣和期待视野。他们求学于此几年时光便可入乡随俗,产生情感接受。此外,一些没有在本土成长学习经历的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生源,以及部分非黔东南地区的苗侗生源,他们受民族身份的影响,往往会容易萌发寻根情感和回归情结,从而产生对该地区民族文化认知学习、追求认同的心理需要。
基于民族地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从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学生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出发,结合民族文化语境,采取本土化策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三、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的策略探究
(一)加强本土化策略意识
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黔东南高校办学的重要依托,该地区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德育本土化之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德育体系。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作为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排头兵,加强思政工作本土化策略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部分来自省外的辅导员,对黔东南民族文化了解还不够深入,更应该加强对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学习,多向本地文化学者专家请教,更快融入本土开展思政工作。《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也相应提出了辅导员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通晓熟悉苗侗民族文化,对黔东南地区辅导员来说是工作刚需,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掌握民族地区学生状况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充满活力的现代经济文化与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在黔东南地区碰撞、融合。当前该地区民族学生的特征不再是以往观念里的封闭、保守等,他们受到城市文化、网络媒体文化、青年亚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群体特征和不稳定性。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采取的首要之举便是运用管理学、心理学、大数据等相关知识,及时掌握本地民族学生相关状况,并进行重点对象筛查观察、个别关怀及介入疏导等。
(三)重点关注本土困难学生
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省减贫脱贫的重点区域。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方面就是立足自身工作岗位,为黔东南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在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工作中能够重点关注本土困难学生。从入学新生家庭调查、精准扶贫学生建档、助学金奖学金评定、勤工俭学工作、贫困学生心理咨询等若干方面,对本地贫困民族学生要格外关注和帮扶,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向本土学生倾斜。试想,如果忽略本地贫困民族学生问题,换来的将会是多米诺骨牌式的难题。
(四)善于挖掘本土民族文化
黔东南丰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既是苗侗民族学生珍贵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更是本土高校宝贵的育人财富。黔东南地区高校的辅导员一定要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善于利用优秀的苗侗文化来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思政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比如,尝试开展民族文化技艺系列主题班会教育,结合苗侗人民优久的民族历史、优秀的民族品格、优美的民族艺术、优良的工匠精神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更为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念。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多姿多彩,歌舞、工艺、节庆、服饰等都是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民族文化类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既能切身感受到苗侗民族文化之美,又能接受苗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实现美育和德育相结合。此外,针对少数民族问题学生,辅导员可以试着利用苗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召唤式引导或激励式教育。
(五)把控网络媒体育人渠道
随着网络传播和媒介技术迅猛发展,黔东南地区大学生特别是95后、00后,他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屏幕,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可能受到网絡媒介亚文化的冲击力、刺激度更大。比如通过观察就发现,有着留守儿童成长经历的本地民族学生对网络、手机的依赖度可能更高,对网络虚假、诈骗信息的分辨力可能更差。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格外重视把控网络和新媒体等领域的思想教育,通过强化议题设置、内容供给,改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在网络和新媒体中开拓有效的育人空间。
(六)提高预警应急相关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是民族问题的易发生区,黔东南地区高校辅导员针对民族问题衍生的矛盾、冲突,一定要提前设置一套预警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的策略。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增强职业的敏感性,运用好谈心谈话、宿舍查访、家庭走访、问卷调查、重点观察等工作方式,对可能出现的民族相关事务问题要做好预防和预判,对突发的民族问题相关事件,要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一般来讲,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和拥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都会把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
(七)促进就业创业服务本土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民族地区高校实现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这一责任的重要体现。作为黔东南地区的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专业状况和黔东州人才政策,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创业培指导和服务。从入学到毕业,辅导员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结合本州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进行一线贯穿式的教育引导。在应届毕业生工作中,辅导员更应多深入州内企业公司进行调研考察,多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积极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民族地区企业招聘会、民族人才洽谈会、春晖行动宣讲会等。注重教育引导黔东南地区应届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工作中要耐心向他们解释黔东南州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民族、生态、后发赶超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大有空间可为的发展前景,对愿意支援黔东南建设的学生要多鼓励,多提供帮助、支持。
辅导员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义。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采取本土化策略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民族团结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2014-02.
[2]陈孝凯.民族地方院校德育的特殊性分析与实践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13.
作者简介:夏建程(1989-),男,河北保定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郑盼盼(1983-),男,河南巩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