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及启示
2019-06-11刘扬
刘扬
[摘 要] 青少年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环境便是家庭,它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及行为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功能和情绪体验的关系出发,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结合前沿研究的同时,讨论学校及社会如何对家庭功能严重受损的青少年实施有效干预。
[关 键 词] 家庭功能;情绪体验;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B81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08-02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它对个体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为儿童及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在个体早期行为习得及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各要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所起的作用。本文拟从家庭功能概念、理论及对青少年情绪体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家庭功能概念及理论
(一)家庭功能概念
早期人们理解的家庭功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照料孩子,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2)满足夫妻情感等需要。20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从家庭的具体特征(以结果为导向的家庭功能理论)或家庭多重任务出发(以过程为导向的家庭功能理论)来定义家庭功能[1]。
(二)家庭功能理论
1.家庭系统模式理论:1977年,Beavers等人提出了家庭系统模式理论,他们认为家庭功能主要反映在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等方面。其中,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与家庭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呈线性相关。
2.家庭环状模式理论:Olson等人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聚类的方法对家庭系统论、家庭社会学、家庭心理治疗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中描述家庭的众多概念进行分析,确立用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来描绘家庭功能。其中,家庭亲密度是衡量家庭成员情感依恋程度的主要指标;家庭适应性包含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力结构、角色分配或家庭规则的能力;家庭沟通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理论认为家庭功能的实现效果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呈曲线关系,过高或过低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而家庭沟通是家庭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3.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Epstein等人创立了该理论,其核心理论认为家庭系统通过给予家庭成员物质支持,处理各种家庭事务,提供给成员身心发展及社会适应的环境条件,从而完成家庭基本任务,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家庭功能发挥的状况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解决问题的能力;(2)沟通;(3)家庭角色分工;(4)情感反应能力;(5)情感卷入程度;(6)行为控制。根据以上维度,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发展出家庭功能评价量表和McMaster临床评定量表来评定家庭功能,前者为自评量表,后者为他评量表。
4.家庭过程模式理论:Skinner等人在家庭功能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他们表示家庭成员在一起完成各种日常家庭任务和家庭危机任务时,彼此间的亲密度得以增进,家庭的整体性得以维持,家庭的各项功能得以发挥,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所有家庭任务都需要家庭成员参与应对。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即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任务完成是核心维度,价值观是家庭任务完成的背景,它与其他5个维度围绕任务完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效果。不论是Epstein等人的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还是Skinner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他们均认为家庭系统各项功能实现的过程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功能实现的过程愈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愈良好;家庭功能实现的过程愈艰难,家庭成员则更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家庭更易出现危机。
二、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
(一)家庭功能与消极情绪
家庭功能是个体正常生活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众多研究表明,家庭功能状况对青少年情绪体验的影响较大。
Allan和Kashani等人研究家庭功能中家庭亲密度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亲密度越低的家庭,身处其中的孩子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越大。Bernstein等人在探索抑郁症家庭功能时对一些抑郁症学生及其父母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抑郁症学生家庭明显低于正常学生家庭。此外,父母任何一方或双方均罹患抑郁症,青少年日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更高。其中,母亲罹患抑郁症对青少年情绪影响更为显著。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支持这些结论。Hughes等人试图从家庭系统角度阐述家庭关系与父母、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一方面,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家庭系统的结构、组织和交互作用模式影响,当个体属于易感素质且处于冲突较多的家庭环境时,个体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某一家庭成员的行为特点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亚系统甚至整个家庭系统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比如,家庭中父亲或(和)母亲患有抑郁症,其情绪状态及生活方式会对夫妻互动、亲子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促使家庭中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而孩子的情緒及行为问题又会反作用于父母,加重父母的抑郁症状,损害整个家庭的功能。因此,父母出现抑郁症状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功能受损,同时也预示该家庭中的儿童或青少年可能出现抑郁症状[2]。
(二)家庭功能与积极情绪
在关注家庭功能与消极情绪直接的关系的同时,人们应重视家庭功能对个体体验积极情绪的作用,国内的一些研究就试图从多个角度来探明家庭功能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如王娟[3]等人曾以家庭功能、同伴依恋和亲社会行为分别作为家庭环境变量、同伴环境变量和个体变量,探讨三者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所起作用,结果发现:青少年同伴依恋与亲社会行为在其家庭功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通过先影响其同伴依恋和亲社会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认为青少年家庭功能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心理一致感也起着中介作用,因此,要增进主观幸福感,我们可以促进家庭功能的发挥,提升心理一致感。总的看来,无论是直接研究家庭功能对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还是选用多种变量来考察家庭功能与积极情绪的相互关系,已有的研究都表明:家庭功能发挥的状况与青少年积极情绪的体验密切相关。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家庭成员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亲密感,感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暗示,产生更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提升主观幸福感,增进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影响其情绪体验。
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影响的教育启示
情緒体验作为个体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在其认知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深入分析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影响的基础上,一些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
(一)开展家庭教育,改善家庭功能
总结已有的研究发现:不良的家庭功能会降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诱发家庭成员体验更多的消极情绪,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行为习惯。因此,家庭治疗学派认为当一种不良的家庭模式形成并对家庭成员产生消极影响时,我们应将消除该模式作为目标,使家庭功能得以恢复。学校、社会与家庭一样,同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持环境,应在家庭功能失调时充分发挥其代偿作用,通过在学校或社会环境中营造正确、科学的思想导向、营造健康、积极的互动氛围,开展丰富、多元的家庭教育活动,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二)个性化支持,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分化
Bowen在家庭系统理论里提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核心概念,并将自我分化定义为“个体逐渐将自己的感受、思考以及价值观与原生家庭区分开来,更加独立,更有自我主张的状态”。它作为个体情绪成熟度的一项指标,反映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作为独立自我个体感”和“延续家庭联结亲密感”的整合程度,体现了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它是衡量个体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个性心理品质,也是家庭成员必经的成长过程和必要的成长目标[4]。根据多个案报告发现:一些家庭的基本功能颇为残缺,而身处于这些家庭的青少年却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黄金期。因此,对家庭功能严重受损且已处于不可逆的、失代偿状态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对该家庭中具有高度可塑性的青少年开展个性化的支持指导,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分化,使之社会适应性逐渐恢复,激发自我发展动力,拓宽其情绪体验的通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晓义,徐洁,孙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2]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21-23.
[3]王娟,邹泓,侯珂,等.青少年家庭功能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伴依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序列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16,39(6):1406-1412.
[4]王艳艳,安芹,方清.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