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州区高山林下茶园榆黄蘑间种技术及效益分析

2019-06-11胡琳玲王远全

南方农业·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效益分析茶园

胡琳玲 王远全

摘 要 从榆黄蘑的菌包制作、栽培、出菇管理、采收及加工等方面介绍了采用返生态栽培方式在高山林下茶园间种榆黄蘑的栽培技术,并分析间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1)榆黄蘑种植沟深19~20 cm,最深不超过25 cm,菌包入沟后覆盖茶园土2~3 cm。2)出菇管理过程中,温度在15~28 ℃、空气湿度90%~95%为宜。3)采摘后的榆黄蘑宜保存在3~8 ℃的冷库中或采用分段梯式温度干燥方式进行初加工,干燥温度以35~60 ℃为宜。4)通过在林下茶园间种榆黄蘑,重庆市万州区茶园每667 m2可增加产值2 800元左右,并解决了农闲时茶叶基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促进了万州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榆黄蘑;茶园;间种技术;效益分析;重庆市万州区

中图分类号:F307.2;S57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7.015

重庆市万州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茶区的中心、是茶叶发展的最适生态区。现有茶园面积3 100 hm2,其中高山林下茶园850 hm2,林下茶树栽培品种主要以“四川中小叶群体种”等有性繁育品种为主,大多分布在海拔800~1 200 m的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无化学农药、化肥污染,具有开发绿色生态茶叶及其深加工产品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高山林下茶园在政府支持下进行改造,但存在改造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在土壤肥力的改良方面,若施用化学肥料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茶园的持續健康发展;若施用有机肥,则成本高、腐熟时间长,增加茶农成本。

为提高林下茶园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结合万州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根据万州区的地理条件以及区位优势指导茶农进行结构调整,进行了茶园中间种食用、药用、观赏价值极高的榆黄蘑食用菌栽培,为林下茶种植效益的提升、茶园土质改良发挥了积极作用。

1 茶园间种榆黄蘑技术

1.1 榆黄蘑间种原理

返生态榆黄蘑栽培是在菌种选择与驯化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接种培养大量菌丝体,待菌丝体成熟后的榆黄蘑菌包返回到适宜榆黄蘑生长发育的地方,并将菌包覆土栽培于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培养出菇,进而采收子实体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山区茶园的生态优势、丰富的氧气、洁净的雨水,生长出优质的食用菌;同时,榆黄蘑自然生长的“呼吸作用”与茶树生长的“光合作用”形成互补,促进相互生长。

1.2 榆黄蘑菌包的制作

为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以茶树修剪枝屑作为原料之一,按配方(来自云南农业大学“复合生态茶园生产技术体系”课题组)将原料混合均匀,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0%~65%,pH值6.5~7.5。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 cm×30 cm×0.05 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 ℃下灭菌10~12 h,取出后置于环境清洁场地降温。待料温降至26 ℃以下进行无菌化接种。接种后的菌包及时集中于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每平方米60~80包摆放,堆中温度不能超过30 ℃,以免“烧菌”。为保证菌丝生长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2~3次,每次0.3~1.0 h,室内温度控制在20~27 ℃,相对湿度60%~70%,每隔6~8 d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定期注意观察菌种萌发情况、菌丝生长态势等是否符合其种源特性,对于生长缓慢、菌丝不匀的个别菌种也要剔除。摊开料堆,调培养料pH为7~8,即可装袋接种。

1.3 榆黄蘑菌包的栽培

1.3.1 栽培环境选择

榆黄蘑返生态栽培所选地区为万州区的高山林下茶园,茶树品种为四川中小叶群体种,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有性繁殖栽培的茶树。茶园荒废几十年,于近几年重新开发出来。茶园土壤以砂壤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酸度适宜。茶园海拔800~1 200 m,云雾弥漫,且植被繁茂,对太阳光直射有阻挡作用,形成榆黄蘑出菇所需的散射光。

1.3.2 栽培方式

林下茶树为单行条栽,在秋季于光照充足的林下茶园茶树滴水线下开挖种植沟19~20 cm[1-2],最深不超过25 cm,将菌丝满袋、发菌完成可以进行出菇管理的菌包、去膜后均匀的摆放在种植沟内,菌包入沟后覆盖茶园土2~3 cm[3]。平均每667 m2种植500~600个菌包。

2 出菇管理

菌包覆土后,浇足水分,促进菌丝体与土壤结合,加大干湿交替刺激,促进出菇;若因补充水分导致菌包暴露,须及时覆土还原,不得向菇体表面喷水。菌包出菇的适宜温度在15~28 ℃,空气湿度90%~95%[4],约一周后,菌蕾大量出现,从现蕾到采收一般需8~10 d。

3 采收及冷藏

子实体菌盖边缘至最大平展或呈小波浪状、菇体八分熟,孢子未释放时可采收。采收时一手摁住料面,另一手将子实体拧下,或用刀将子实体于菌柄基部切下即可。采收一茬菇后,及时清理周边环境,只要菌包不被杂菌感染,在温度、雨水适宜的情况下还可继续出菇。

榆黄蘑采收后,及时进行分级和清洗,即先用锋利的刀切去菇柄带泥土部分,然后将堆集生长的鲜菇逐个分离,按菇面大小进行分级,去掉腐烂和变色的单株,最后分级用清洁的自来水漂洗后在萎凋槽中冷风吹干。

榆黄蘑子实体以簇为单位,使用PET为原料制作的透明保鲜盒,将子实体装入保鲜盒中,一簇一盒。再根据保鲜盒的大小,分别装在有孔纸箱内,纸箱外做好标记。或采收后薄摊放在竹篓里一起放入3~8 ℃的冷库中,既避免挤压,也方便贮运。

4 榆黄蘑加工

鲜菇干燥前,若有太阳可预晒2~3 h,降低鲜菇体内水分含量,同时促进维生素D的转化。一般鲜菌采摘下来后6 h之内干燥。

将整理好的鲜菇分等级排在烘笼式或屉式烘干机的烘筛上,菌褶朝热风和热能辐射来的方向排放,安置完成后即可开动干燥设备输送热风。干燥方式采用分段梯式温度干燥,以35~60 ℃为宜。在干燥过程中切忌使温度急剧变化,温度要缓慢地升降,每小时温度变化控制在8 ℃以内。温度变化太大,鲜菇会急剧收缩,伞缘会向内倒卷,造成干菌形态不整,菌褶也会倒塌;升温过快,还会造成水分集中在菌褶,不但菌伞会变黑褐色,菌褶也会倒伏。

干燥后的榆黄蘑干菇含水量保持在13%以下,用清洁、无异味的食品袋分级包装,盛于食品纸箱中贮藏,避免挤压。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林-茶-菌”间种,榆黄蘑菌包种植密度为每667 m2种植500~600个,每个菌包可采收鲜菇1.5~2.0 kg,每667 m2可采收鲜菌600~800 kg,可加工成干菌75~100 kg。鲜菌售卖价格为10~18元/kg,干菌售卖价格为每千克180~280元。榆黄蘑每个菌包制作费用为每个3元,每667 m2的菌包成本费用为1 500~1 800元,菌包运输费用200元,管护用工成本800~1 000元,鲜菌采收费用300~400元,加工费用300~500元。通过在林下老茶园间种榆黄蘑,茶园每667 m2可增加产值2 800元左右。茶园由于间种榆黄蘑,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茶叶的收入加上榆黄蘑的收益,茶园的经济收益普遍上升。

5.2 生态效益

林下茶园间种榆黄蘑,实行茶园立体复合型种植,符合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平衡;榆黄蘑菌包对雨水的富积作用,有效改善了茶园小气候环境,增强了茶树的保水抗旱能力。同时,榆黄蘑菌包是由木屑、棉籽壳、麸皮等制作而成,榆黄蘑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纤维二糖脱氢酶(CDH)、漆酶(Lac)等酶类[5],可分解菌包中的原料,使其成为天然的有机肥料,为茶树提供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料,提高了茶叶品质。

按照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于春季采摘“林-茶-菌间种不施肥”“林-茶间种不施肥”“林-茶间种施有机肥”3种种植模式下的茶鲜叶,采用“鲜叶→摊晾→杀青→揉捻→二青→复揉→造形→干燥”的加工工艺制作成针形绿毛茶,在审评室进行感官审评。内质审评按照3 g茶叶、150 mL沸水冲泡5 min。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林-茶-菌间作不施肥”条件下采摘的茶鲜叶加工而成的针形绿茶各项评分比“林-茶间种施有机肥”“林-茶间种不施肥”条件下的高,可见间作的榆黄蘑菌包出菇后变废的菌包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养分,提升了茶叶品质。

5.3 社会效益

榆黄蘑子实体多为丛生或簇生,菌盖扇形、圆形或喇叭形,成熟时盖顶色泽金黄艳丽[6],缘薄卷曲,表面光滑,整簇子实体如同一朵绚丽的金色花朵。为绿色的茶园增添了一道黄色、靓丽的风景线。榆黄蘑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个月,因为万州区高山地区特殊的气候,榆黄蘑在每年的9—11月采摘之后會进入休眠期,待到第二年天气转暖、气温上升时再次出菇,时间一般在2—3月。此时正是万州早春茶采摘的时候,可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茶园采摘、观光、拍照,同时也对当地的茶叶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6 结论

“林-茶-菌”间种技术在重庆市万州区6个乡镇9个村的333余公顷茶叶基地进行了推广应用。通过此项技术的推广,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得到提升,茶叶增产共24余吨,同时全年共收获17.07万千克鲜菇,共新增产值1 497余万元。带动了6个乡镇9个村茶叶基地200多户,近500人当年实现采茶和采收食用菌人均增收2 800元,实现了脱贫增收。同时,榆黄蘑的种植、采收在入秋之后,错开了茶叶生产季节的用工高峰,解决了农闲时茶叶基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务工,并有力推动万州茶区第三产业——“茶乡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万州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德宾,武桂兰.榆黄蘑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2002(8):10-11.

[2] 杨蒙.榆黄蘑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83,86.

[3] 张文杰,刘聪,李梦杰.茶园榆黄蘑立体栽培技术及综合效益分析[J].栽培技术,2016(4):40-42.

[4] 杨儒钦,杨雪梅.榆黄蘑的生物学特性[J].食用菌,1997(5):15.

[5] 李梦杰,王翠玲,张玉金,等.裂褶菌液体和固体培养产漆酶的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311-2315.

[6] 高峻,赵远艳,杨柳霞,等.茶园间作食用菌试验初报[J].中国茶叶,2011(9):22-23.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效益分析茶园
杭州龙井茶园
冬樱花绽放粉嫩香艳空中俯瞰美翻天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坡耕地种植苎麻综合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