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2019-06-11张飞

考试与评价 2019年4期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数感有效策略

张飞

【摘 要】 在数学课程中,当注重发展和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义务课程标准》将其数感放在首位,可见培养数感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一年级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是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契机。本文将从一年级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生活应用等策略进行论述,更好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数感 一年级学生 有效策略

数感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方面,同时笔者认为数感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学生对数的直接感受(这里的数可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还包括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从一年级进行开端,此时此刻一年级学生感观能力比较强,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利条件。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从“数一数”入手,以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其中有关于基数与序数的意义,数的组成,计算与问题解决等,这些内容无疑是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与培养。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感尤为重要。

一、建立数感于观察中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且有顺序、并带有积极思考参与的持久性感知活动。一年级学生还是童真和充满幻想,因此数学教学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善于运用儿童化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有生活经验的情景,引导一年级学生尝试带着数学眼光去感知,探索数学离自己并不遥远,进而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在执教西师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一课时,在上小学之前,学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多数学生对数字的读、写、认都不陌生,还有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但大多数同学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第一单元是学生正式建立数与运算概念的开始,学生对1—5各数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会认、会读、会数、会写的表象,还包括对数字意义的理解、数感和符号化意识的发展。例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他们就会积极发言道:图中有一面国旗、两只小鸟、三名同学、四盆花、五棵树。在认识1时,教师引导学生除了课本上的一面国旗,在观察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够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会举出这些例子:1个人、1个本子、1只小狗、1个西瓜、1支毛笔、1捆小棒、1块橡皮擦……学生继续列举我有一个家、我家每次都买1袋米、我们是1个班……此时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还在努力观察寻找生活中更多能用1表示的事物,教师此刻追问学生:1只小狗、1根香蕉、1所学校、1个班级,虽然都是用1来表示,但它们所表示的个数是一样的吗?教师引导学生数出多少块橡皮擦是1盒,多少根小棒是1捆,帮助学生理解“1”既可以表示单独的1个个体(1个本子),还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一个集合(1盒橡皮擦),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所学校),对应的也可表示很小的事物(1根针)。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在观察、交流、思考中感悟到数字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为数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感知数感于动手操作中

一年级学生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物体感到亲切,理解抽象的概念很困难。教学时应通过数、摆、画、说、比等易操作活动,在动手操作时多种感觉器官相结合,齐参与,有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一年级学生在运用各种各样学具时,学具,然后通过动手摆一摆、拨一拨、用口数一数的过程中,这样大脑里就会形成数的表象,加深理解数的趣味。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数就在身边,还能对数产生亲切感。

在执教“7的组成”一课时,将小棒拿出来摆一摆,7可以用7根小棒来表示,将7根小棒分成两堆?这是一个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是学生认识数多少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完成这个操作活动后,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可以用多种表现形式来表达数的组成和分解。除了7可以用7根小棒表示外,还可以用7颗糖、7支粉笔表示,7可以分解成的哪两个数,也可以由这两个数组成7,动手操作后,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数的分解与组成。除此之外,小棒操作还可以认识11—20各数,请孩子们到讲台上拿起一捆老师准备的一捆小棒,你能一眼看出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吗?能想出一个办法出来吗?我们可以将10根捆成一捆,1捆就是10根,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引导学生说出10根小棒是一捆,表示10个一就是1个十。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使用计数器边拨边数,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一,10颗珠子表示10个一,10个一就是十,这样就加深理解各数位表示的意义。最后,一年级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必不可少,这样学生数感的培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体验数感于合作交流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課堂理念践行的最好体现,三学(自学、互学、展学)环节必不可少,是帮助一年级学生充分发展数感的可行方式。它能让一年级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拓展思维,充分展示自我,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从而能更深刻地体验数感。在执教“十几减9”时,我设定了一个情景:康居西城小学体育器材室场原来有11个足球,又拿走了9个球,还剩多少个足球?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知道用减法来解决问题并能快速地列出算式:11-9。但是该怎么算呢?大多数学生就弄不明白了,10个手指头也不够数呀?于是,我给出了三学(自学、互学、展学)要求:1. 先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2.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3. 用“我来说,我来听”语言模板进行汇报。学生讨论交流后有序的发言:有的先说把11分成10和1,先算10-9=1,再算1+1=2;有的想加算减,说9+2=11,所以11-9=2;还有的说把11分成2和9,9-9=0,所以11-9=2……其实在互学展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初步体验了数,而且还知道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当他们表达出来时,就说明他们的数感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培养。

换言之,一年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数感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结合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理念,将培养数感的策略落实到位,那么在一年级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效果就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黄岚.谈一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5(6):70-71.

猜你喜欢

一年级学生数感有效策略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防治结合 消灭错别字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