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策略分析

2019-06-11王晓宝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众博物馆策略

【摘要】在人们日益注重精神文化消费的当下,逐渐有更多的老百姓愿意走进博物馆来了解文物、学习历史、丰富人生涵养。因此,博物馆的运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如何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亮丽品牌,有效地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在追求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这是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公众走进博物馆现状的基础上,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活化文物、利用“互联网+博物馆”搭建公众沟通平台、力求文物解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营造良好的博物馆软硬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公众;文物解说;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面对存量丰富的文物藏品,如何让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公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中来,走近历史,使文物“活”起来,成为我国每一个博物馆在新时代下需要关注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所谓博物馆,是指用于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具有公益性质的特点。形态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户外史迹、古城小镇博物馆化、长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视听馆、图书馆、表演馆、档案资料馆等皆可纳入;内容上一般分为美术馆、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地区性博物馆及特别专题博物馆等。在我们国家,保护级别的博物馆当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这里收藏的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博物馆是真正聚集人类财富的地方,是聚集文化的宝地。下面对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公众走进博物馆的现状

所谓“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也就是博物馆参观人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全国博物馆数2017年为4721个,2018年为3331个;从业人数2017年为10.5万人;参观人次2017年为97172万人次;博物馆文物藏品2017年为3662万件/套。具体到每个博物馆的人次数据来看:

国家博物馆观众藏人数由2014年的763万人次上升到2018年的861万人次。由于举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截至2018年12月30日,累计接待观众近230万,日均4.7万人次。国家博物馆2018年全年861万人次的观众数中,男性观众约431万人次,占比50.1%,女性观众约429万人次,占比49.9%。18岁以下观众106.7万人次,占比12.4%。北京户籍观众301.0万人次,占比34.9%。外籍观众16.5万人次,占比1.9%。参观收费展观众人数达21.6万人次,占比2.5%。

山东省王羲之故居2018年全年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万余人次,免费人群9万余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0余万元,同比增长10%。

由以上数据可知,博物馆需要充分借助时代发展的契机,抓住机遇,顺势举办符合时代主题、具有象征性的各种展览活动,让公众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

二、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具体策略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活化文物

时间和空间造就了文物,如何在历史的天空中了解和鉴赏冰冷的文物,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活化文物。因为文物虽古老深奥、晦涩难懂,但在博物馆场里它却是充满故事的。对此,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馆场具备一种年轻、时尚,富有现代气息的元素和活力,让观众不仅可以获得对文物自身所反映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在走进博物馆的过程中体验到良好的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获得愉悦的深层次的文化休闲体验。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大大增强公众的视听觉体验,从整体上提高博物馆展览活动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凸显陈列展览的主题,丰富文物的表现力度和表现效果,营造一种除文字以外的独有氛围,激发观众的参展兴趣,从而吸引更多公众积极、主动走进博物馆。

例如多媒体技术,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前最有效、最容易被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的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鲜、直观、生动的特征为观众不仅提供了新颖、现代化的参观体验,还提供了更加富有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参展服务体验。又如,电子触摸屏、录像片和投影仪等新媒体设备,文物在这些新媒体设备的“照料”下将会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更加具备直观性和灵动感,通过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力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具体来看,如电子触摸屏可以为观众提供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观看文物内容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满足观众深入了解不同文物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真正使文物活起来。

(二)利用“互联网+博物馆”搭建公众沟通平台

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5年举办的以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上指出,现在公众走进博物馆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中国4000多座博物馆中,不能埋怨公众不喜欢博物馆,不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应该多从自身出发,多反思自己如何更有吸引力,如何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还指出,国际博物馆领域出现了在收藏与展览空间之外增加公共教育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的趋势,博物馆更加注重观众休闲区域的作用。公众不一定要走进展馆,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APP等虚拟方式参观,以实现更强大的传播,甚至通过网络商店购买文创产品,这些都可看作人们走进博物馆的方式。

因此,借助互联网,打造“互联网+博物馆”的公众沟通平台,丰富公众与博物馆沟通的渠道,真正为观众营造更加便捷、有效、真实的观看感受。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可知,2017年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72亿人,其中手机已成为最主要的移动上网设备,上网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在家庭中,在这么多的网民人群中多以10-29岁为主。所以,对于博物馆来说,应该充分把握好“互联网+”这一平台,使馆场与互联网平台有效结合起来,打造亦真亦幻的虚拟博物馆,从而为实体博物馆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更多公众一睹文物的真迹及其风采。

(三)力求文物解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解说是对文物的历史再现,是观众了解文物、对文物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但解说会因每个解说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文物的知识构成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产生不同的解说效果。比如,有的解说员只是在为解说而解说,并没有把观众带到文物的历史中来;有的解说员是走马观花,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而有的解说员则真正做到了文物与解说的有效融合。对于博物馆而言,做想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价值与功能,就必须重视博物馆的文物解说工作,力求文物解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使文物讲解紧密结合公众,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不刻意渲染,做到既不夸张又能吻合历史,让观众不仅能听得懂、看得明白,还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沟通效果。

另外,文物解说员要多参加培训活动,多学习与文物有关的历史,自身“要有一桶水,才能给观众带来一滴水”。对此,博物馆要多为解说员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使解说员增加知识厚度和解说技巧,真正让那些“沉睡”的文物活灵活现起来。

(四)营造良好的博物馆软硬环境

博物馆环境是影响观众走进博物馆的主要因素。一个拥有良好环境的博物馆,可以吸引观众“二次”“三次”甚至“多次”走进博物馆。因此,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尤为重要。从硬环境来看,就是博物馆需要注重陈列环境与陈列主体的相互适应、相互贴切,还需要注重如文物书店、休息厅和咖啡店等相应的公眾服务设施,让观众敢、想驻足;从软环境来看,就是博物馆需要以人为本,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做到寓教于乐,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观众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愉悦感。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吸引公众,才能留住观众,才能具有生命力。

三、结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多才能识广。走进博物馆应当是开阔眼界的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博物馆已不仅仅是散发古老历史气息的这么一个形象,而是更加生动活泼起来,通过新的活动方式,可以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找到新的观众。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京琴.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公众吸引力——以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8(2):78-80.

[2]林岩.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公众吸引力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106-107.

[3]覃雪波,李勇,张晓晓.博物馆展览吸引力提升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五家国有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7(1):29-37.

[4]张静.提升博物馆公众吸引力探略[J].艺海,2013(9):190-191.

[5]班若川.让博物馆有足够吸引力[N].中国旅游报,2012-12-19(2).

作者简介:王晓宝,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公众博物馆策略
博物馆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露天博物馆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Passage Four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