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表演艺术中“水袖”的运用
2019-06-11刘秋彤
【摘要】梅兰芳先生将舞蹈表演融进于京剧,进一步刻画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戏曲的可观赏性,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梅兰芳先生将“水袖”与身段结合的融于戏曲剧目之中,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可谓是独特的创新。“水袖轻舒一段情,莲步轻移两重生”。梅兰芳先生的一颦一笑一挥袖都演绎着一段戏与情。
【关键词】梅兰芳;戏曲;水袖;《天女散花》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水袖在戏曲中的运用已是不足为奇,在早期戏曲并未完全形成时,水袖以舞蹈的形式表现于宫廷乐舞之上,如周代时期《六小舞》中的《人舞》则以手袖为容进行表演;汉代时期角抵百戏中的《巾袖舞》等;唐代时期乐舞发展兴盛,并出現了更加完善的歌舞戏,水袖在唐代的运用也更加多样化,如《霓裳羽衣》《绿腰》《飞天》《白纻舞》等剧目,不仅将水袖作为道具,更是利用水袖来表现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塑造出一种妙曼、婀娜的仙女形象;宋代时期的初步完善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杂剧和歌舞百戏中也涵盖着水袖的运用;直到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在各地兴盛,京剧形成,此时人们更注重听觉上的感受,水袖并不再像以往朝代中运用得灵活,而是成为了旦角中作为表演道具之一,亦逐渐成为了我国戏曲的特技之一,有利于演员在表达人物情感和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水袖修长、柔软和多变的形态来放大故事人物的内心情感。
水袖的运用对演员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如若不经过正确的发力方式和长期的训练,水袖在舞台上将如同两条不听使唤的“布条”——收不进来,放不出去,毫无美感可言。在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体系中,水袖和身段的融入为他的戏曲剧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鲜的表现形式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戏曲艺术。
一、运用水袖美化人物情感
水袖有长短之分,技术也是多种多样,短水袖有挑袖、勾袖、拨袖、冲袖、掸袖、甩袖、抖袖等技法;长水袖则有提袖、扬袖、卷袖、抓袖、搭袖、叠袖、绕袖、翻袖、荡袖等技法。而这每一技法都要通过身、肩、臂、肘、腕、指等部位的协调同一发力,每个部位使出不同的力度,都会使水袖呈现出不同的弧度和效果,变化出无数的形态,同时也借这一作为延长肢体运动轨迹的水袖,表达出所刻画的人物情感和思绪表达。
梅兰芳先生在《贵妃醉酒》中有较为繁杂的步伐与身段,如“衔杯”下腰、卧鱼、云步、醉步、碎步等,虽然在《醉酒》剧目中其著名的是扇舞,但是水袖在其中也起着功不可没的辅助作用。他一手持扇,另一手运用水袖的抛袖、拂袖、抖袖、遮掩等手法来表达一种哀痛、幽怨、苦闷、孤独的复杂情思。在对裴、高两个太监各打三个耳光的场面时,梅兰芳先生巧妙地运用了水袖缓解这一不美的生活动作,他将水袖一次用正打水袖轻拂,一次用反打水袖轻拂来处理这两次扇嘴巴的动作,不仅丰富了形式的变化,也修饰了人物形象,使其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更为美观。
二、运用水袖营造意境
水袖除了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表达,在营造氛围中梅兰芳先生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水袖和长绸自身质地本柔软轻盈,能够带给人以飘渺、脱俗的意境感觉,但也正因水袖的质地柔软,所以水袖要用力用得好才能有优秀的表现力。发力和表现力两者要相辅相成,不仅要掌握好手臂与手腕的配合力度,也要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其轻盈流畅的质感和多变的美感。
创作于1917年的《天女散花》的首次出演非常成功,引发了阵阵热捧。其故事情节源于佛教的《维摩诘经》:“维摩居士病于耶离大城,释迦牟尼命文殊师利率诸菩萨弟子前往问疾,又名天女去该处撒花。天女乃离众香国,携花篮前去维摩室中,散花于众菩萨身上,散毕回西方复命”。其中,最为经典的实属其及富有想象力和观赏性“长绸舞”,这是梅先生偶然在一位朋友家中看到的《散花图》中汲取的灵感,画中的仙女在云中行走,体态轻盈,风带四起飘逸,十分美妙。因此,整个剧目中经典的“长绸舞”其立意之初就是要表现天女御风而行的意象之美。虽然长绸舞带给了观众新鲜的审美感受,但在进行舞蹈设计排练之初,舞动起这一长绸是很有难度的,梅先生开始根据《散花图》的造型设计了许多绸带子,但舞动起来时因绸带太多、互相缠绕,效果很不理想;于是梅先生果断将缎子仅留下两条,当再次舞动起的时候竟得心应手,舞台效果十分理想。
其中,在第四场单人歌舞的“云路”场面中,附着在天女胸前的两根绸带根据唱词内容和身段结合,通过弧线、划圆等路线,用抛、翻、甩、拖、抽等技法各式各样地变幻着,呈现出各种造型,扮演着那天女踏上飘渺云端时的优美姿态。这两根绸带与一般的飘带附着物不同,为了凸显这一重要道具,绸带的长度达到一丈七尺左右,宽一尺二寸,绸缎在没有舞动起来的时候就静态地拖在地上。
第四场“云路”的唱词内容(参照胡文阁(梅兰芳音配像)网络视频)描写的是:“天女离开了众香国到耶离大城去时沿途所看到的一切景和物”。唱的是“西皮导板”“慢板”“二六”“流水”和“散板”。因唱腔是由慢而快,所以身段和绸带舞的节奏也配合着唱词是由慢而快进行舞动的,其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象征着天女在云端里御风而行的意境氛围。开始一段在舞台上的唱腔和动作是缓慢的,在唱“遍历大千”“轻烟过眼”舞动绸带来进行体现,最后一句“毕钵岩前”时将带子从双肩上经过上弧线向后抛去,两根带子飘到背后,正面手势做出象征着高岩的亮相。
“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现”,这句“云”字时要将绸缎从斜后拎起,由外往里绕画出一个小八字,耍出螺旋纹的样式,然后再翻舞出立圆波浪的样式,最后在用力从后往前的向空中抛出,在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至末端,随后加上一个身段亮相;“山色”时右左手交替向后拖去,同时身体向前附,在右左依次从后往前向空中划圆抛出;唱至“空”时双手合并同时由外侧像空中抛去,旁腰留住,脚下伴随圆场像斜前流动后身段亮相念唱。
当唱到“又见那入海的蛟螭在那浪中潜”的唱词时,双臂从身旁上下大幅度地挥动绸缎,形成波浪样式,并加以小跳的形式加大舞动的幅度,以表现那蛟螭在浪中的形象。并随后在头上耍两个相对的“回文”纹,表示佛光普照的意思。
这一段经典的长绸舞在技法的运用下描绘出波浪、螺旋、车轮等丰富多彩的线条,再加上第六场“散花”中花瓣的飘落,所营造出的这种飞花曼舞的氛围,给观众上演了一场赋有仙气、虚实相映的具有唯美意境的古装新戏《天女散花》。
三、运用水袖增加审美情趣
梅兰芳先生站在一个新旧文化的转折点,民国以后,时代的变革使不卖女座的禁令解除,随后戏院中涌入了众多女观众的身影,她们以女性的感性心理和视角去欣赏台上戏子们的爱恨情愁,因此旦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这时的戏不再仅对听觉有较高的要求,还更注重了视觉上的美,这也是改革后所发生的审美变化。梅先生广泛地从昆曲、舞蹈、雕塑、古典绘画等艺术中汲取营养,同时也依旧遵守着传统京剧的写意风格。他开创了一系列以古典美为主的剧目,改变了旦角一直以来的表演艺术风格,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审美意境,准确且富有技巧的身段表演结合轻柔质地的水袖,唤醒着观众的想象力,刷新着观众的审美情趣。
梅兰芳先生打破了以往京剧旦角青衣与花旦的严格界限,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炉,丰富了旦角的表演风格;梅兰芳先生的一生是美的创造,他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戏曲剧目,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他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探索和不断革新的艺术精神,为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树立了表率。梅兰芳先生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仲明.梅兰芳的梅兰风韵[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傅秋敏.梅兰芳京剧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3]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4]刘慧芬.从原创到传承梅兰芳编创《天女散花》云路”绸舞艺术的两岸传承[A].《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上)——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2-242[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5]胡文阁网络资源来源:https://v.qq.com/x/page/f0520gidatn. html?Ptag=2_6.0.0.14297_copy[OL].2018.
作者简介:刘秋彤(1997-),女,汉族,吉林,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研究、舞蹈編创、舞蹈形态研究、民间舞蹈文化和古典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