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州鼓韵”

2019-06-11祖木来提·吐尔共

北方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木卡姆

祖木来提·吐尔共

【摘要】吐鲁番较为盛行的主流乐器可以说是鼓吹乐,一些重要的民间庆典活动都少不了纳格拉与苏乃衣响亮的乐音去渲染欢庆的氛围,因此,吐鲁番音乐具备丰富的节奏型,以及相对新疆的其他地区而言较为独特的音乐形态。纳格拉不仅在吐鲁番的婚礼音乐中具有主导地位,吐鲁番的十一套木卡姆也通常会有纳格拉与唢呐完整的演奏的形式。笔者依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将吐鲁番的鼓点节奏型分为“婚礼套曲”和“吐鲁番木卡姆(鼓吹乐)”两种形式,并将其展开进行分析。

【关键词】鼓吹乐;婚礼套曲;木卡姆;节奏型;纳格拉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识码】A

吐鲁番婚礼套曲主要留存于鄯善县鲁克沁镇一带。鄯善县维吾尔传统的婚礼会连续举办三天,第一天称之为“婚礼麦西热甫”,次日为“迎娶新娘”,第三天为“米丽斯[1]麦西热甫”,婚礼套曲则是指在这三天的婚礼进程中演奏的乐曲。

第一批自治区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申报的“鲁克沁维吾尔族婚礼系列歌舞”内容是“《叶尔》《萨巴木卡姆》《多郎木卡姆》等各套《吐鲁番木卡姆》,《婚礼曲》《比代特》《铁力克》《赛乃姆》《米丽斯》[2]等歌舞曲和鼓吹乐曲,以及众人在这些乐曲伴奏下的舞蹈”。婚礼当中被演奏的曲目可能会丰富多样,如吐鲁番的一些民间歌曲或木卡姆中的《恰尔尕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以及《纳孜尔库姆》[3]等,都会依据婚礼的氛围或需求即兴演奏。但其中有几首能够传达婚礼进程信息的、具有程式性的曲目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分析后笔者认为具有上述特征的8首婚礼必奏曲目应被界定为鲁克沁镇婚礼套曲,分别是《阿叶依间》《萨巴木卡姆》、两首《叶勒》、两首《铁热克》《多郎木卡姆》《婚礼曲》。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呈列出婚礼套曲的演奏场合、次数、时间、形式以及每首乐曲在婚礼进程中传达的信息与作用。

表1中可见,婚礼套曲有一定的程式顺序,以纳格拉与苏乃衣的演奏形式为主,也有手鼓伴唱的形式。套曲中还包含两套吐鲁番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主要盛行于吐鲁番高昌区、老城区和托克逊、鄯善。现能搜集到的《吐鲁番木卡姆》共计11套,即《且比亚特木卡姆》《拉克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萨巴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以上每一套《吐鲁番木卡姆》有五至七个组成部分,完整的七个部分的名称为木凯迪满、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亚朗且克特、朱拉、赛乃姆、塞勒克和尾声。如前文所述,婚礼中会依据舞蹈和氛围的需求,经常演奏《吐鲁番木卡姆》中的几首作为娱乐曲目,还会在演奏期间插入节奏相似的民间歌曲演奏。但《萨巴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虽然是木卡姆的一部分,在婚礼套曲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其他木卡姆曲目不同,都是具有程式作用的婚礼必奏曲目,所以,也可称之为是婚礼套曲的一部分。

一、鲁克沁镇婚礼套曲节奏型分析

笔者依据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对以上界定的8首婚礼套曲以及吐鲁番木卡姆中存在的不同节奏型进行了记录与分析,下面对婚礼套曲中的13种纳格拉节奏型和6种手鼓节奏型进行分析,可见鲁克沁婚礼套曲中存在19种节奏型(下列节奏型及谱例均为笔者记谱)。

(一)《阿叶依间》

在口头视奏手鼓节奏型时,用“kak”“tik”“dum” “tak”等音模仿可较为形象的表示,音译为“卡”“提”“冬”“塔”。那么在本文的谱例中以字母t表示“tik”音,T表示“tak”音,k表示“kak”音。为视奏更准确,笔者采用字母和汉字俩种简谱上下对齐的形式表达,以便于对照。如谱例1所示,歌曲《阿叶依间》是5/8拍的节奏型 ,全曲的节奏型是由上述谱例以一小节为单位循环演奏而构成。这一节奏型的重拍在第五拍,与常见的5/8混合拍子强弱拍的位置有一定的区别。

(二)《叶勒》

《叶勒》有两种演奏形式,分别是纳格拉与苏乃衣的鼓吹形式和手鼓伴唱形式。手鼓伴唱版本的《叶勒》歌曲由三首乐曲组成,每一首的节奏型不同,所以共有三种节奏型。

由谱例2可知,《叶勒》的第一首节奏型是8/4拍。笔者认为,在表达维吾尔族音乐的节奏型时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符号与拍号等,但可能无法完全用西方乐理去解释。维吾尔音乐中会存在一组由某一节拍为单位时值的节奏型循环构成全曲,就如上述谱例中的8/4拍节奏型构成这一首歌曲的节奏型。但也会有不同的两种节奏型为两小节一组、循环形成全曲等情况,这与西方乐理中所解释的混合拍子不同(详见下文的“两节单位循环”节奏型)。民间艺人通常对西方的音乐理论不熟知,那么生活中如此丰富的音乐节奏他们是怎样称呼和区分的呢?如谱例2中的8/4拍为一组循环单位的节奏型,在民间则习惯掰着手指数节拍,一般情况下一个手指相当于一个八分音时值,所以,会将谱例2中这种拍数称为“八拍子节奏型”。有的节奏节拍用西方的拍号数拍子时可能会无法准确地打出拍子,但用民间通俗的掰手指法打拍子才能够说出那种特殊的韵律。有的节奏型则有其通俗的节奏名称(详见下文)。

《叶勒》的第二首乐曲节奏型是四分音时值的两拍子一组循环节奏型,切分音色彩强烈。第三首则是4/4拍。《叶勒》的纳格拉与苏乃衣演奏版本有两种节奏型,第一种如谱例3所示:

如谱例3的记谱方式,是用三线谱从上往下的顺序分别表示高音纳格拉鼓、中音纳格拉鼓和低音纳格拉鼓。为更准确地模仿视读,高音鼓用“tang”表示,中音鼓用“dum”表示,低音鼓用“gum”表示。第一线和第二线中的音符符干朝下表示右手击奏,符杆朝上表示左手击奏。演奏时,一对高中音纳格拉由一人两手持棍演奏。第三线的低音納格拉鼓则需要由一人一手演奏。

谱例3可见是8个4分音符和1个8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是特殊的增盈节拍,其实按照上文提及的民间掰指数节拍的方法,这就是个17拍的节奏型。

这一节奏型和吐鲁番音乐中的“朱拉”是一样的,微妙的差异是低音纳格拉的演奏时速。需要注意的是吐鲁番的“朱拉”节奏型在相关文献中记载为拍,如周吉著《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中的吐鲁番“朱拉”被反映为“冬大 大 冬大 冬冬 大大冬冬”,笔者通过田野资料的反复试听与论证,认为“朱拉”应该是拍,“冬0 大 大 冬 大 冬冬 大 大大 冬冬”的记法较有实在性。

谱例4为《叶勒》第二种纳格拉节奏,4/8拍为循环单位的节奏型。可见,《叶勒》乐曲的纳格拉与苏乃衣版本的节奏型切分色彩较强。

(三)《铁热克》

《铁热克》的手鼓伴唱形式共有11个小乐曲组成部分,共2种节奏型:第一种是4/8拍,速度为?=100;与《叶勒》手鼓伴唱形式的第一种节奏型相同,这能够从某种意义上证实婚礼套曲间的联系性。《铁热克》的第二种手鼓节奏型从第八首小乐曲开始转换为切分感强烈的2/4拍的循环节奏型,速度为?=80。

纳格拉与苏乃衣演奏版本的《铁热克》只有一种16/4拍节奏型构成,这一节奏型因强弱拍位置清晰而律动感强,虽然有16拍长,但因循环重复、悦耳动听、便于记忆而显得相对其他婚礼套曲而言较为独特。鲁克沁镇的民众对《铁热克》乐曲的敏感度高,就是因为这一独特的节奏型使他们哼不出乐曲旋律也能辨别节奏型,足不出门就能因听到这一节奏型而判断“外面的婚礼在演奏《铁热克》,那正是婚礼进行到接了新娘回新郎家的阶段”。

(四)《婚礼曲》

可见,《婚礼曲》的节奏型为12/4拍,演奏时因为有高音鼓和中音鼓同时击奏前三拍,音量会非常洪亮,因而律动感相对《铁热克》更强烈。之后连续的16分音符的高音击奏能够给人一种精神抖擞、激动喜悦的心情,所以,这首《婚礼曲》具有浓厚的喜庆色彩,非常适合其在婚礼中的程式意义。演奏过程中,前四拍会有即兴加花变奏的形式,可由演奏者自由发挥,此曲尾声的节奏型则是4/4拍。

(五)《多郎木卡姆》

按照当地民间艺人的分类方法,《多郎木卡姆》的纳格拉与苏乃衣版本全曲分为四个部分:且克特、尾声、朱拉、塞勒克。

可见,谱例7是由不同的两小节节奏组成的一组节奏型,与上文所述的一小节循环单位的节奏型不同,这种节奏型的前后两小节虽然只有微妙的差异,但形成俩小节为一组循环单位的节奏型。鲁克沁镇的民间艺人称这种节奏型为“2 d? 1 kaytilash”,可翻译为“两节单位循环”。较为熟练的民间乐手会相当重视和遵循这种节奏型是俩小节单位的循环规律,当地苏乃衣演奏师艾合买提·吾拉音对笔者解释道:这种节奏型的正确演奏形式必须遵循“两节单位循环”,但现在很多人演奏时不注意俩小节的差异,不遵循原有规律,而是只演奏成没有区别的一小节循环节奏型,那是错误的节奏。

可见,这种节奏型在民间传习的过程中,也会因细节的重视程度受影响,若不注意这种区分,那么这一节奏型在传承过程中一定会失去原有的形态。对当地非常熟知这种节奏型的乐师们而言,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多郎木卡姆》尾声部分是4/4拍为循环单位的节奏,具有切分音色彩。“朱拉”部分则是上文提到的拍节奏型。“赛里克”部分是8/4拍,也是“两节单位循环”的节奏型,强拍在第二拍。

(八)《萨巴木卡姆》

依民间艺人用节奏型命名的分类方式,纳格拉与苏乃衣演奏版本的《萨巴木卡姆》有6个部分组成:且克特、萨玛、朱拉、塞勒克、嗨热那、尾声,其中且克特、萨玛、嗨热那这三个部分的节奏型是吐鲁番木卡姆中《萨巴木卡姆》特有的节奏型(节奏型详见表2)。

二、鼓吹乐版本《吐鲁番木卡姆》节奏型

吐鲁番音乐的节奏型除婚礼套曲的手鼓与纳格拉的几种节奏型之外,还有鼓吹版本的《吐鲁番木卡姆》中的节奏型,并且这些节奏型都有相应的节奏名称,如土克孜且克特、亚朗且克特、扩西且克特、纳兹尔库姆、夹克旧木布夹克这几种节奏型。

(一)土克孜且克特

“土克孜且克特”翻译后是“九个点”的意思,其中“土克孜”为“九”,“且克特”为“点”,那么,在维吾尔语的理解之上,这个“点”可相当于节拍的意思。除《萨巴木卡姆》与《多郎木卡姆》,吐鲁番的9套木卡姆都有土克孜且克特节奏型。

谱例8是6/4拍的节奏型。第一个高音16分音符在此乐器的起始小节和结束小节时忽略不计,只有在第二小节(即循环单位的节奏型出现后)开始演奏。

以民间掰手指的方法理解这一节奏型时,是8分音时值的“12拍节奏型”。按照西方乐理概念,我们知道,12拍节奏型中强拍有4个,弱拍有8个,那么,我们从通俗的理解角度思考,可见第一个音是弱拍的性质的,所以这12拍中有9个弱拍,顾名思义,“土克孜且克特”也许就是指这9个弱拍而得名。

(二)亚朗且克特

“亚朗”译为“单”,“亚朗且克特”则为“单点”之意,亚朗且克特节奏型有四种。下列以字母A、B、C、D区分四种不同类型的亚朗且克特节奏型,亚朗且克特A只存才于三套吐鲁番木卡姆中,分别是《乌夏克木卡姆》《纳瓦木卡姆》和《潘及尕木卡姆》。

谱例9可见俩小节的节奏型有所不同,但第一小节的6/4拍作为起始小节只演奏一次,之后一直以第二小节为循环单位演奏。所以,此节奏型以第二小节为准备,记录为7/4拍。这一节奏型有间断性的律动感,始终是弱起节奏。

亚朗且克特B是吐鲁番的《巴雅特木卡姆》《拉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中共有的节奏型。由谱例10可见是5/4拍节奏型,次强拍在第二拍。

亚朗且克特C 吐鲁番《且比亚特木卡姆》特有的节奏型,5/4拍。三个小节构成此节奏型,起始小节和结束小节如谱例11中的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所示,只演奏一次。谱例中第二小節则是全曲的循环单位节奏型。

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的亚朗且克特节奏型如谱例12所示,5/4拍单位循环节奏型。

由上述各例可见,四种亚朗且克特节奏型都是7拍子或5拍子的混合节拍,都是单数,笔者猜想这可能就是被取名为“单拍”的原因。

(三)扩西且克特

“扩西”译为“双”,“扩西且克特”则是“双点”之意,也可理解为双拍。当地艺人又称之为“扩西亚朗且克特”,是“两个单点”的意思。

扩西且克特节奏型是吐鲁番《乌夏克木卡姆》特有的,8/4拍为循环单位的节奏型。

(四)纳兹尔库姆

《纳兹尔库姆》是吐鲁番较为著名的幽默、诙谐、舞蹈性强的曲目,只要是欢庆的场面,如开业典礼、婚礼、热闹的麦西热甫都一定会演奏此曲。纳兹尔库姆有两种节奏型,都是以4/4拍为循环单位(具体节奏类型见表2)。

(五)夹克旧不夹克

这是一首紧接着纳兹尔库姆演奏的曲目,据了解,这一种称呼只是一种节奏型的模拟音,但当今几乎已见不到演奏或者跳《夹克旧木布夹克》的场合。

这一节奏型是4/4拍为循环单位的节奏型,虽然很简单,但在反复循环演奏时会产生强烈的律动性,又具幽默色彩的韵律。

综上所述,被称为“火州”的吐鲁番具有非常丰富的节奏类型,以上分析归纳了9种鼓吹版本的《吐鲁番木卡姆》中特有的节奏型、13种婚礼套曲中的纳格拉节奏型、6种婚礼套曲中手鼓节奏型,共计27种不同的节奏类型。

上述分析过程中,为了能够清晰地辨别演奏方法和左右手的演奏手法,采取了三线谱的记录方式;以下为方便对照,将上述分析的节奏型以简谱形式绘制了简要的总汇表如下,缺陷在于只能看见高音鼓和中音鼓的节奏型,其中高音鼓用“T”表示,中音鼓用“D”表示,高音与中音鼓同时演奏时用“G”表示。

本文中分析的纳格拉节奏,除了上文所述的“朱拉”节奏型,还有木卡姆中的几种节奏,如亚朗且克特、赛里克等,与其它文献所反映的存在异同,为便于对照而绘制了上表。

四、结语

吐鲁番的节奏型向来被反映为丰富多样,笔者通过实地田野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了当今吐鲁番鲁克沁镇所沿用的27种节奏型,其中有几种节奏型是笔者补充记录得出的,并且此次部分节奏型的分析结论与其他文献记载的有所差异,如文中提到的增盈节拍“朱拉”节奏型。在此基础上,笔者试用民间通俗分类法,将纳格拉节奏型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以一小节为循环单位”“以两小节为循环单位”“以第二小节为循环单位”,发现用简单的分类法可以将吐鲁番纳格拉节奏型进行分类归纳。

吐鲁番鼓吹乐的使用场合主要是婚礼,鲁克沁镇传统婚礼便也成为了《吐鲁番木卡姆》鼓吹版本的主要演奏场合。丰富的“火州鼓韵”节奏型都是这样传承至今的,但难免在传承过程中因学习方式等一些因素导致节奏型的变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想要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探究,进一步总结归纳出吐鲁番的鼓点节奏型,从而进一步证实吐鲁番节奏型之多样性,并对部分节奏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王洁,李季莲.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手册[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3]王慧.吐鲁番木卡姆节奏模式研究——以潘及尕木卡姆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3).

[4]王生耀,赵秀芝.吐鲁番木卡姆及其节拍节奏特征[J].中国音乐,2008(3).

[5]盘石.浅谈音乐节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6]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動力若干问题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注释:

[1]《米丽斯》是一种以歌舞、小品、娱乐为主的聚会形式,麦西热甫的一种。

[2]笔者调研得知,在过去的婚礼中来客会演唱各自村庄的《米丽斯》歌曲前来参加婚礼,《米丽斯》共有12首歌曲组成,现能被实际演唱的只有7首,分别是《麦斯唐亚尔》《达代古力扎莱》《喀什赛乃姆》《古力亚尔》《米丽斯-恰尔尕》《塔孜图尔纳》《比代特亚尔》。调研过程中未见到婚礼中演唱《米丽斯》,其余5首是否已失传则需要进一步证实。

[3]“纳孜尔库姆”是吐鲁番“潘吉尕木卡姆”的最后一首曲目。

[4]本文中的“鼓吹”皆指纳格拉与苏乃衣的演奏形式。

猜你喜欢

木卡姆
王江江:十二木卡姆的记录者
音乐歌舞的狂欢盛宴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乐舞之魂木卡姆
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
高校教育与维吾尔木卡姆的“可持续传承”
走进新疆 探寻维吾尔族木卡姆学术座谈会
被木卡姆勾走“魂”的人们
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莎车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