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的独特作用探讨
2019-06-11徐文
摘要:美术在充分展现艺术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人们创造力的培养上。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视觉思维过程,欣赏者在此过程中联想力、想象力等得到不断加强,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拓展,创造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因此,美术欣赏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欣赏 创造力培养 独特作用
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美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其欣赏也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欣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创造力是科学与艺术的基础
长久以来,科学与艺术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类的创造力是它们共同的基础,真理的普遍性是它们的追求。人们潜意识当中已有的情感,被文学、音乐或美术等艺术形式通过创新性的手法充分激发出来,越是真挚的情感,越能引起大的反响,那么也就越加突显这种艺术形式的优越性。对物理、化学等多门科学进行了抽象化的总结,我们将其称之为自然规律。规律越简单也就被应用得越广泛,也更为深刻。自然现象有独立客观性,然而它也是人为的抽象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其本质上看出,与艺术家的创造并无不同之处。
在美术辅导过程中,培养创造力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美術辅导是视觉思维创新与培养的重要环节。人们对于事物普遍性的理解和掌握,通常是由视觉决定的,视觉对某个事物产生的印象形成了相应的概念。直接感知和间接经验两者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意识形成的过程。另外,视觉活动也对很多其他方面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可以使人的思维得到启发,创造力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美术辅导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视觉思维,其主要是通过艺术家来培养的,而对于一种艺术的具体形式和变化规律,艺术家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对创作技巧掌握得更为娴熟。还有就是对于培养想象力,艺术家有更为独特的办法,也更加善于用视觉印象对形象进行构建。
在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想象力和创造力两个要素,想要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就需要艺术家具备平常人无法企及的敏感性、丰富性和准确性,欣赏者如果能够对这些艺术作品时常观摩,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视觉感受得到增强的同时,创造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中,欣赏者还能够体会到某种境界,这是由于艺术家有着比平常人更为敏感的观察力和内心感知力,他们能够感觉到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某种发展趋势,在作品中能够将前瞻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视觉思维是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提高人的视觉能力,可以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多个方面得到实现。美术欣赏是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和再创造的过程。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对于艺术可以进行充分的想象,深入的理解,细致的甄别,让它们能够在视野和认知方面得到极大的开拓,其对于艺术的鉴赏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有着显著作用。
欣赏者通过美术欣赏会产生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对于自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联想和想象,人们在此影响之下,对于特定艺术形象的感受就会生动丰富许多。艺术作品虽然是具体的,但仍会留给人们极大的想象余地。实际上,欣赏者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也就是美术的欣赏和创作的过程。美术欣赏通常是经过再度创作,让潜藏在心底深处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让欣赏者本身的创造力以及感知艺术的能力可以得到极大提高。
人的理性思维和认识受到科学的影响,而人的精神世界则受到艺术的影响,另外,人的个性也受到艺术诸多方面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美术欣赏在各个领域都出现过,各个时代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者在对其观赏中可以更好地感受艺术和美,会有更加精确的领悟和表达能力。另外,欣赏者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感及其内涵,让欣赏者可以拥有更加宽广的知识面,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想象力得到不断的丰富。还有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和创造精神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美术欣赏能力的提升,培养创造性的积极开展,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艺术也有了全新的理解,现代人有着极高的审美要求,美术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为人们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形象解读的一个过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自身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欣赏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春明.试论集体意识在美术欣赏中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23).
[2]胡玉汇.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6(28).
[3]郜歌.论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创新[J].学周刊,2018(02).
(作者简介:徐文,女,大专,淮安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与创作)(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