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效果
2019-06-11孙莉
孙莉
【摘 要】 目的:研究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用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数量为23例,对照组患儿数量为22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疾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疾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儿异型淋巴总数低于10%的时间,脾脏开始缩小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肝脏开始缩小的时间、热程,P<0.05为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患儿异型淋巴总数低于10%时间,脾脏开始缩小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肝脏开始缩小时间、热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小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类疾病,该疾病主要的发病原因为患儿体内感染病毒EB[1],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肝大、咽峡炎、扁桃体炎等。研究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自限性疾病,传统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模式[2]。很多患儿在传统治疗方法下容易出现疾病的反复,预后效果不理想,为此很多学者积极研究抗病毒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和具体治疗方式。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会导致患儿出现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研究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后期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各项临床症状指标检测均呈阳性。采用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数量为23例,对照组患儿数量为22例。研究组中男性患儿数量为16例,女性患儿数量为7例,年龄为7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4.1±0.3)岁,病程为2~7d,平均病程为(3.9±0.4)d。对照组男性患儿数量为14例,女性患儿数量为8例,年龄为9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4.2±0.3)岁,病程为3~9d,平均病程为(4.1±0.5)d,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肝损伤患儿进行护肝治疗,高热症患儿补充体液并使用退热剂,症状严重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感染患儿进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广东隆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34)注射治疗,每日1次,使用5mg/kg的该药物进行静脉滴注。研究组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河南博健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793)5mg/kg进行静脉滴注,每日2次。
1.3 评价标准
研究比较两组患儿异型淋巴总数低于10%的时间,脾脏开始缩小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肝脏开始缩小的时间、热程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异型淋巴总数低于10%的时间,脾脏开始缩小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肝脏开始缩小时间、热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临床常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类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青少年以及儿童中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患儿年龄普遍为2~14岁[3],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一旦患儿感染,会导致身体内部伴有淋巴组织的内脏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严重威胁中枢神经系统、心肌、肝、肺、肾、脾等器官[4],患者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异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甚至存在癌变的可能。
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退热、保肝等对症治疗的方式,实际效果不够理想。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类药物单磷酸阿糖腺苷能够抑制EB病毒DNA的合成,起到良好的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属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够选择性阻滞病毒的合成,通过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达到抑制病毒繁殖和生长的作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异型淋巴总数低于10%的时间,脾脏开始缩小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肝脏开始缩小时间、热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更昔洛韦与单磷酸阿糖腺苷相比,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对于抗病毒药物治疗该疾病临床依然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NK细胞和T细胞感染有关,二者的异常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会导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高细胞因子血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1] 何露,周晓玲,蔡晶娟.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患儿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45(12):1571-1573.
[2] 刘菁,陈汉江,袁志毅.柴胡合剂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痰热互结证)40例疗效观察及免疫调节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8,35(12):898-901.
[3] 符佳,张玉凤,朱欣欣,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变化特点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11):1472-1475.
[4] 褚苗.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血清EB病毒DnA定量分析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9):60.
[5] 姜涛,李黎平,易思思,等.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09):1956-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