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2019-06-11林娜娜董一韩玲芝
林娜娜 董一 韩玲芝
【摘 要】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5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训练显效率为95.83%,有效率为4.17%,无效率为0.00%;同时,生活质量评分为(78.94±1.44)分、SAS评分为(39.07±1.05)分、SDS评分为(39.00±1.04)分。结论:康复训练可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显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抑郁、焦慮指数。
【关键词】 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供应系统突然性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它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动脉的粥样硬化、血栓所引起的脑腔狭隘、闭塞。临床表现为突发性眩晕、耳鸣、头痛等。研究发现,做好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克服肢体功能障碍,提升疾病康复率。由此,笔者从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5例,探究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5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7例,48例。观察组患者资料,性别:男25例,女23例;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8.19±2.10)岁;入院到治疗时间3~8h,平均(4.72±1.01)h。对照组患者资料,性别:男24例,女23例;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9.12±2.04)岁;入院到治疗时间3~9h,平均(4.88±1.05)h。两组患者随机分配后,年龄、性别等方面对比无差异,且P>0.05,说明统计学研究结果无意义,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按一般康复护理要求,开展临床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康复训练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结合患者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信息,以及患者临床治疗恢复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2)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抬、放、举等训练,尤其注意肢体关节部分、末梢神经部分的训练,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规避肢体疲劳、肌肉萎缩等情况的出现。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正确体位调节,提升患者康复训练时体位调节正确摆放意识。3)患者情况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坐、卧、站立等训练。待患者基础练习可以自主、独立完整进行时,可借助拐杖、扶手练习等辅助设备,循序渐进地进行行走、肢体伸展运动,以及进食、洗漱、更换衣物等训练。4)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康复训练环境管理,尽量将患者恢复期间的必需物品,放置在便于取放的位置,并在日常训练期间,鼓励患者在可达到范围内自行拿取。同时,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康复环境地面干燥、平坦,在浴室、卫生间等区域,安放防摔倒扶手。5)若患者存在认知、语言障碍,护理人员可通过轻音乐视听、手势、图片等引导的方式,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思维意识,学会语言交流、沟通。6)护理人员在日常康复训练指导时,应以耐心、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与沟通,且不可催促患者,避免增加患者焦虑、抑郁指数。日常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全程陪同,防止康复训练中意外情况的发生。持续护理30d,观察患者身体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康复训练效果。本次临床康复训练效果包括显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85%)、有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在50%~85%之间)、无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50%)三类。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况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以SF-36评分表为准。心理状况评分包括:SAS评分、SD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以SPSS 22.0软件系统统计结果为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康复训练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康复训练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明显,且P<0.05,说明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供应系统突然性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它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动脉的粥样硬化、血栓所引起的脑腔狭隘、闭塞[1]。患者临床治疗后,多会出现肢体不协调、肢体功能暂时性丧失、以及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情况[2]。临床护理时,护理人员若能够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机体恢复情况开展针对性康复训练,可确保治疗后康复训练过程对症下药,患者康复训练恢复效果较好[3]。
本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开展肢体康复训练时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疾病实际情况,制定治疗后身体康复训练计划[4]。2)康复训练时,分别对患者卧床阶段、情况初步稳定阶段、以及稳定后康复训练三部分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确保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可实行有效的肢体功能训练,持续、合理地开展训练。3)护理人员在日常康复护理期间,加强对患者康复训练环境管理,做好全面的护理保护指导,全程进行康复训练陪同,降低患者康复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4)护理人员通过康复训练时期的语言鼓励与沟通,帮助急性脑梗死患者树立恢复信心,确保康复训练顺利进行[5]。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显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况评分,均与对照组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可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显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抑郁、焦虑指数。
参考文献
[1] 窦燕燕.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05(26):119,121.
[2] 赵丙杰.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02):60.
[3] 吴琴瑛,林晓妹,林芳芳.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4):90-91.
[4] 焦卫娜,谢晶.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94):18509.
[5] 梁艳平.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A].国际数字医学会: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杂志社,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