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2019-06-11李宝芬
李宝芬
【摘 要】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对照组(37例,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CDSS评分、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相对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各项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观察组护理后SF-36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临床效果可观,不仅可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心理,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积极心理学理论;价值评价;应用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功能性精神系统疾病之一,该病的病程较长,进展缓慢,极易复发,大部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意识障碍,病情发作时可能会做出自杀、伤人等行为[1]。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低落、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目前,临床治疗采用抗精神药物,再配合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积极心理学理论属于积极心理学疗法,可调动、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心理,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3]。为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效果,本文作者对比分析了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组37例,观察组男23例,女14例;患者年龄24~59岁,平均(36.1±8.1)岁;病程1.0~7.0年,平均(2.5±1.2)年。对照组男24例,女13例;患者年龄24~60岁,平均(35.9±7.8)岁;病程1.0~7.5年,平均(2.7±1.1)年。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各方面资料,差异不明显,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除了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外,还应配合支持性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鼓励并组织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观察组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
1.2.1 构建积极心理学的护理模式 首先,应成立一个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包括3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士及责任护士。开展护理工作前,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吃透护理理论概念,熟练掌握护理技巧,而且应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实施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4]。
1.2.2 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实施方法 1)护理人员应先和患者面对面交流、沟通,借助症状自评量表理清患者当前明显存在以及潜在的心理问题,在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护理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护理方案及护理内容[5]。2)第1~2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协助患者深入了解、剖析自我,通过讲座的方式进行集中认知教育,引导患者进行自我疏导。再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患者全面认识自我,明确自我价值,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6]。3)第3~4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协助患者懂得感恩,学会珍爱生命,可组织患者鉴赏一些感恩主题的文字作品、影视作品或歌曲,激发患者的感恩情绪,深切感受到亲朋好友、社会等人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珍爱生命,积极生活[7]。4)第5~6周:协助患者重温亲情,组织以“亲情呼唤”、“亲情记忆”等主题的讨论会,帮助患者重温亲情,鼓励患者和亲朋好友互动,使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5)第7~8周: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唤起并协助患者构建自信和希望,可以多播放一些励志的影视作品,或者阅读一些励志的文学作品,鼓励患者谈谈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和期望[8]。6)每天应进行1次干预,每次45~60min左右。
1.3 观察评价指标
通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价患者精神状态,分数越低,说明精神状态越佳。
通过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主要评价内容包括精神健康、情绪角色、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肢体疼痛、躯体角色、躯体功能等,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20.0,CDSS评分、PANSS评分、SF-36评分等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通过t对两组数据差异进行检验;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通过χ2检验数据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CDSS评分、PANSS评分对比
相对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CDSS评分、PANS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CDSS评分、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对比
相对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评分中精神健康、情绪角色、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肢体疼痛、躯体角色、躯体功能等各项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很多患者治疗后,在康复期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对患者的康复非常不利。本研究发现,及时、有效地疏导患者负面情绪是协助患者康复的关键。本次研究表明,相对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CDSS评分、PANS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CDSS评分、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相对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评分中精神健康、情绪角色、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肢体疼痛、躯体角色、躯体功能等各项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義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由此可知,积极心理学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幸福,推崇积极心理,强调患者以一种健康、幸福的状态生活,注重生活质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鼓励并督促患者养成积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患者的个体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宇虹,周郁秋,王丽娜,等.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支持性干预方案的简单效应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6):1-6.
[2] 江艳霞,银华,夏淑慧.积极心理学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06):791-793.
[3] 区泳清.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20):96.
[4] 李占敏,李淑芬,李亚静,等.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1):80-83.
[5] 马斌,周进,瞿正万,等.“心境一促进协作医疗”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复发的影响[J].上海预防医学,2015,27(03):142-145.
[6] 袁勤,陆红英,陶丽,等.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02):182-185.
[7] 曹妮娜,许晓娟.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02(22):169-170.
[8] 王旭.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3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