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国学的学习

2019-06-11任向东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博大精深国学中华民族

【摘要】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是源于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本文针对在国学的学习、继承、发扬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关于国学的范围,跨度大、历时久、范围广,浩如烟海。应当批判地继承、扬弃,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

【关键词】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国学?按照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陈才俊博士的观点,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也有人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是源于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学被冷落,但可喜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学又热起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国内热,国外也很火。针对这种现象,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文化也是发展的。对古代的文化,对国学文化不能兼收并蓄。确实,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像一块宝藏,我们必须挖掘,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内容需要我们学习继承。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谦受益,满招损”,“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其实,这样的对人教化的内容很多很多,它不仅仅深远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今天的人们乃至后代仍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方兴未艾的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我们的国学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 。其内容博大精深,璀若灿星,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在军事上,《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关于战争的论断睿智高明,被各国奉为圭臬,至今无人出其右。每每读到这里都有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幸福感。正如刚才所言,国学思想博大精深,书籍浩如烟海,这是巨大的宝藏、丰厚的遗产,有待我们去挖掘、学习、品味、借鉴、吸收。让它肥润的营养哺育滋润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也让全世界的人们去感受、体会它的美妙。在这里我也是挂一漏万,举不胜举,就这么信手拈来这些吧。当然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了,时代在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人们的认识还有许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要太过迷信,更不能对这些遗产顶礼膜拜。应当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要辩证、发展、全面地观点批判地继承、扬弃。这里有一个甄别分辨选择的过程。消极方面,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而优则仕”“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千里做官,为了吃穿”“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有钱能使鬼推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确,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成分很多,但是糟粕的东西也有,因此要注意区别,不可兼收并蓄,不可全盘肯定,要吸取精华,要批判地继承或扬弃,古为今用。因为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是发展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批判地继承、扬弃。

二、要正确地引导

首先在学习的范围上。前面提到,国学内容很多,跨度很大,内容复杂。因此,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区别不同的年龄段、年级段适合学习哪些内容(阅读哪些书)。不然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可以给学生列一个大纲或者目录,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指导。在内容上,也要进行引导,哪些内容是精华,哪些内容是糟粕,怎样区分,怎样理解,防止学生眉毛胡子一起抓,所以老师的引导很有必要。在学习的形式上、时间上也要正确引导,不要喧宾夺主。有的学校,一阵风一样,搞得轰轰烈烈,甚至一度变成了全校师生的一件大事。搞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规模越来越大,花样越来越多,但是总给人感觉华而不实,目的不明确,大有作秀之嫌。有的学校要求学生统一服装,当然是古装了,给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的年代。其实就像在演戏,学生们的收获真的不大,囫囵吞枣。有的学校爱做表面文章,教室内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教室外的壁报上、宣传栏上甚至食堂里到处都有国学的宣传。不是说这样做不对,主要是我们关注的是实效、形式是否得当。因此学校、老师甚至教育主管部門要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多些思考、多些引导、多些规范,让国学学习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三、关于国学热的问题

国学热起于上世纪80、90年代 ,至今方兴未艾。其实主要是现在的孩子不安分、不守规矩、叛逆、吃不得苦、受不得屈,很多家长、学校感到很为难,想来想去想到国学,希望通过国学的学习来改变孩子们的习性。其实这个想法是对的。中国这些年的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名次,关心他们的考试排名,结果是,成绩上去了,分数上去了,名牌大学考上了,可回过头来一看,感觉孩子就是不大懂道理。自私自利、没有爱心、眼光狭隘、没有道德。智育上去了,德育见不到了,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最近几年各地挖出了很多诈骗团伙,其成员好多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些还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学历不可谓不高,但是在他们身上缺的是德。现在,很多地方和媒体都在炒作什么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有的地方政府还要给状元们发奖金,有的要发上奖励30万、50万,高考状元的消息是铺天盖地,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热点。其实,有什么好吹嘘的呢?能给社会带来哪些正能量呢?中国的教育和国外不一样。国外是侧重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而我国是既教书又育人,突出育人,即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方向都跑偏了,跑斜了。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莫名地感到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了,其实本质就是“德”育的缺失。于是人们开始怀念国学了,希望从国学这儿找到一剂良药,弥补孩子们德育的缺失。这个想法无可厚非。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学这么火了。但是,国学的学习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因此值得我们去好好地思考。

因此,老师、家长、学校、社会都有义务有责任来关注、关心年轻一代的国学学习问题。提高认识,认真谋划,踏实展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好好学习,提高自己,把水平提高上去。因为老师的责任更大一些。文科毕业的或者中文专业的老师接触的国学内容多一些,但有些特别是工科专业毕业的老师就接触得相对少一些。因此,这些老师要好好地补一补这块短板。在具体的指导上,不能断章取义,只言片语,让学生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范围要指导,学习的方向要引导。精华、糟粕要区分。重效果、重实际、轻形式。做到目的明确,步骤清晰,系统科学,忙而有序,忙而不乱。真正让国学这块宝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更美的光彩。

作者简介:任向东,1964年生,山东广饶人,大学学历,东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博大精深国学中华民族
博大精深的汉字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博大精深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一读就错的姓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