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个体化教育浅析

2019-06-11李洁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发现平等习惯

【摘要】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正的学生。在校园里,往往会出现“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的现象,教育的矛盾也变成了“老师不变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面对个体化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

【关键词】平等;发现;习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教育越来越难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教师缺少激情进而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尽管里面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就教育本身来说,大一统、一刀切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恐怕难辞其咎。以下便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如何面对个体化教育。

一、知根知底,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

在校园里,老师是权威,神圣而不可侵犯,为了要镇得住学生,班主任便在手里挥舞着戒尺,这时辛勤的园丁形象已丧失殆尽,老师们天天盯着学生的问题,天天与学生计较分数,这些老师看似尽心尽职,但是也因此阻断了他们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渠道,事关人生理想、心理情感和思想困惑等许多方面,学生反而不向班主任老师敞开心扉。教育变得功利、短视,渐渐地教育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在表面上很乖,但是内心想的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学校,而任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这种代价是惨痛的。学校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机会。其实学生说的话很多都发自内心,他们做起事情来不分场合,他们的思想随处可以真实地表达。这些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恰恰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机会,也才有了了解学生内心情感的机会。

斯宾塞曾说过: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际上就结束了。其实,我想把这句话说得更严重一些,不要说讨厌我们的学生,即使你处在一个中庸的状态,既不讨厌也不喜欢,教育可能也要结束了。戴尔·卡耐基的代表作《人性的弱点》中有这样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可以看作我们教师的最大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过去我们一直讲的师德,基本上是用全部精力去研究教师应该怎样为人师表、蜡炬成灰,我们有点固执地认为,只要我爱你了,你肯定就会喜欢我,岂不知,一旦我们的爱承载了过多的使命,带着附加的条件,孩子就会从中“嗅”出别样的味道。真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常常拒绝带有异味的东西。于是,教师们更加茫然、感到失落甚至产生埋怨,感到不平,学生没有得到想要的关怀,老师内在的价值也会降低,继而教师的高原期、教育的倦怠期随之而来。我们的教育其实应该从实用性很强的关系学开始,从和风细雨似的声音开始,露出八颗牙齿去微笑,尽快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特别注意倾听……这些都可以成为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教育其实很简单,教育其实很有意思,教育其实很有力量。

二、善于发现,懂得放手,获得教育机会

我们太看重把孩子塑造成什么,以致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上可能成为什么。基于他们的基因,综合他们的素质,循着他们的兴趣,我们说不上能轻而易举地帮助孩子,至少也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最终成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记得在北京卷的微作文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古人主张青年人“见贤思齐”,请从你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个人作为你的榜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敬仰之情。当所有的学生都选择《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作为自己榜样,要学习他那种硬汉精神时,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船上的老人众人传唱,死去的大鱼却无人提及。大马林鱼,它不仅是老人的缩影、梦想的化身,更是有血有肉的独立生命。比起老人,它才是真正的无拘无束,遨游在浪涛之间,不受世俗拘束,天地为生。但这样的它却成了别人的猎物,被追逐,拼尽最后一些精力与老人战斗几天几夜,死后也将鲜血洒向无边无际的深海,宁被鲨鱼所吞噬也绝不认输,让自己的魂和血肉回归故乡,它不为世人铭记,但它生得洒脱,死得自由。”这位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并不突出,而且,本次他选择的是动物,不符合“选择一个人物”的题目要求,但是他独特的分析角度真的值得肯定,值得老师鼓励,更值得老师去学习另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面对充满个性、各不相同的孩子,与之沟通需要智慧,当然也需要耐心、宽容。尤其当学生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捕捉教育的契机。我们只是拉长了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表现得更加真实,让教育的过程变成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

三、积累和点拨相结合,养成学习习惯

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学生越来越追求更快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方法提分快,就会找哪位名师进行补课,但是知识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学习习惯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即便这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没有知识的积累,下次同样会面临尴尬的局面。《师说》中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教育是一点一滴形成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我们在教授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多帮助他们积累基础知识,在通往中考或者高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初级习惯),读书的同时养成信书、疑书、爱书的独立思考和求证积累的受用终身的学习习惯(高级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首先需要学生能沉住气,能坐得住,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积累。比如在做试卷时,学生先做,将不会的题尽量答出,实在不会的,进行标注,这样就找到了知识薄弱点,记下哪一章节,再去翻看相应的辅导资料,等到同类题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老师再进行点播。这样的话,学生对知识點有一定的掌握后,听老师讲解时才不至于茫然。尽管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学生往往在积累了一两道题后,发现不会做,便有了抵触情绪,不再深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出于好心去帮他,往往也会适得其反,看似听得明白,结果再遇到同样的题还是不会,因为积累不够。必须要让学生独自面对这一过程,先积累,再把不会的题统计起来,点对点教学,才是提分的正确方式。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学生适应能力强,完成任务又快又好,老师当然喜欢这样的学生,可相对落后的学生可能就会受到冷落,感觉老师也不关注他,之后便自暴自弃,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一旦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距离感、不信任感,之后的交流便无从下手。所以我们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应该设置不同难度的分层课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授课老师进行学习。好老师不一定是名师,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名师高高在上,容易让学生产生敬畏之心,不敢轻易触碰,由于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自卑感油然而生,产生厌学情绪。往往是那些刚刚毕业、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充满着对教育的热情,会尽可能放低姿态,去帮助学生,亦师亦友,这样的老师影响力才会更大。当然,教育也同样存在风险,我们应像药品说明书那样坦言教育的禁忌与风险,这的确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戴维·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李希贵.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校长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李希贵.新学校十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洁,女,1993年生,河北秦皇岛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发现平等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情人的烦恼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