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姆莱特》悲剧意义

2019-06-11王春凤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摘要】文艺复兴晚期,莎士比亚开始思考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哈姆莱特》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颠倒混乱的世界,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使他痛苦、忧虑,最后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悲剧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上,莎士比亚作品《暴风雨》中经典对白“不要怕,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使人听了愉快,不会伤害人”把莎士比亚立在伦敦奥运会这个高峰上。体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推崇,不但是英国人自己喜爱,这几百年下来世界各个国家,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没有用自己的本国文字翻译过他的作品。

一、生平与创作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市民家庭,父亲是个小生意人,后来又当了地方的行政官员,莎士比亚小的时候和他的父亲共同做买卖,长大后取了一位农家的女儿,这位妻子比他大了八岁,两年添三丁,无法支持生活,当然他也不甘心一辈子在这个小镇子待着,他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镇子来到了当时的首都伦敦。在伦敦,做过戏院马厩里的看马人、剧场里的清洁工、舞台临时演员等,在人们眼中都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但这一段经历,使他对剧院熟悉,也开阔了眼界,对戏剧感兴趣,开始改写剧本、与别人合作、单独编写剧本。

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时期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主要基调是乐观、激越、明朗的;第二时期是悲剧和悲喜剧创作时期,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时期,基调是沉郁、悲怆、愤激的;第三时期是传奇剧创作时期,作品基调清丽、俊秀。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全世界,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同时借着大英帝国的影响力,开始了拓展海上的航海时代,英国进入最辉煌的时代,大英帝国的兴旺蓬勃强盛也使莎士比亚借助帝国的影响力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而且大英帝国当时也要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化对世界范围内进行一种文化的征服。

二、悲剧作品

莎士比亚作品大力倡导人性悲剧根源的描述。精神来源是古希腊的悲劇,但是古希腊的悲剧描写的是好人与坏人的冲突,比如宙斯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君主,因此,他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对普罗米修斯进行折磨,因为他曾经给人类送过火种的,这就是人们认为的好人与坏人之间的斗争,其间产生的是好人被破坏、排斥、压抑的悲剧。另一种是英雄人物、伟大的战士和命运之间的斗争,《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就是典型的人与命运抗争,所以这里悲剧的主要冲突是好人与坏人的对抗,人和命运的对抗,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另外一种,就是人与人的对抗,就是人自己跟自己的对抗,因为人性是有悲剧性格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哈姆雷特,他自身的软弱与复仇的那颗种子这两个躯体在他的身体里发生了激烈的冲击,我们再看《李尔王》中李尔的阴谋,麦克白怎样从一个英雄,最后成长为一个非常残暴的君主,那么,这都是人性本身具有悲剧根源,就是人在与自己斗争,或者通过努力战胜了自己,或者不能战胜自己的贪欲与野心。纵观莎士比亚的作品,他的悲剧的价值高于喜剧的价值。《哈姆莱特》在世界舞台成就最高,成为戏剧史上无法达到的高峰,故事的主人公本性是单纯的、是善良的,但是父亲离世的仓促,看到了世间的丑陋和黑暗的一面,他的皇叔卑鄙龌龊篡位娶嫂,而毒害了自己的父亲,为了给父亲报仇哈姆雷特请戏班进入皇宫出演了一幕与父亲被杀经过非常类似的戏剧,最后他原形毕露,结果哈姆雷特却错误地杀害了恋人的父亲,奥菲利娅因此发了疯坠河而死,优柔寡断的他,在愤怒之下,杀死了自己叔叔,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复仇”一并了结。《奥赛罗》这部悲剧主人公是一名勇猛的战将奥赛罗,他与大臣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并结婚,他的部下有一个非常阴险毒辣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伊阿古暗地挑拨他与妻子的感情,让他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得知真相后,奥赛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倒在了自己妻子的身边。《麦克白》被称为心理剧的圣经,以阴郁可怕的心理描写蔓延全剧,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为阴暗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麦克白从屡建奇勋的英雄,变成一个残忍的暴君的过程,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吞噬。《李尔王》是他的最后一部悲剧,它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列颠国李尔王,和莎士比亚剧中大多数主人公一样,李尔王开始也是充满斗志和理想的英雄人物,然而终究不能克服时代与自身的局限,在内心世界的冲突斗争中走向了失败和毁灭。

三、悲剧价值

哈姆雷特的忧郁与延宕是有其历史存在与现实原因,体现在理想与现实严重相悖,因为他的过度悲伤,所以哈姆莱特精神的痛苦带来了外在的表现。他接受的人文主义教育,而这种教育告诉他,我们生存的天地原本是充满阳光、美好、积极向上的世界,人人应该是具有历史责任感、勇敢诚信、聪慧宽容、仁慈博爱。人与人的沟通是平等的、真诚的。友情应该是彼此尊重,让人感觉温暖。但在现实社会中,他所面对的是一个颠倒混乱世界,这与理想的人文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是脱节了的一个时代。父亲死了,他的母亲立刻就嫁了,自己的王位被叔父篡夺了,大臣、朋友都背叛了自己。情人也是理解不了他。现实的痛苦让他精神崩溃,陷入到极度的低谷之中,显现出的是忧郁、绝望。这是他忧郁的原因。

真正原因,他的忧郁是复杂的,抑或是对人文主义信念的怀疑,更确切说是否定。面对强大的王权,叔父是他最大的敌人,如果不顾一切反抗的话,毁灭是必然的。他“默然忍受命运的安排”这样的选择,可以生存下去。可是,这种生存是怎样的生存呢?是失去主体性的生存,是泯灭自由意志的生存。他不想泯灭自由意志,又无力抗拒命运的安排。怎么办呢?他选择了逃避——自杀,以死抗争命运的不公平。在理想与信念不能实现的绝望之中,想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立即忧郁了,对死亡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他”是否还存在,想到死去将要到达的地方,是否比这里更要痛苦,想到死后将不能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灰暗的、恶毒的,人的本我也是丑恶的。他认为人人都是有罪的,都是阴暗的,自己也是众多丑恶的人之中的一个。怎么可能承担得起重振乾坤的重任呢?于是他又想到了死。“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伤,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从此可以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是哈姆雷特又一次想到死,但这一次想到死与前一次想到死,不论是从原因上分析还是从结果上找答案,都有不同。

伟大的戏剧家没有让哈姆雷特选择自杀,反而是让他发疯了,这进一步说明,他忧郁的实质不仅仅只是理想的破灭,更重要的是无法实现,并且意识到了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缺乏信心又归于宿命。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为它去殉葬。莎士比亚的深刻,在于他的主人公既不能放弃负担又不能放弃重担下堕入虚无世界之中,走向探索,他探索人的存在价值意义。人生的荒诞和死亡都被超越,但并非通过走向虚无而超越,而是在抗拒中领悟永恒与无限。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余成威.基于思潮视角的哈姆莱特形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9).

[3][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五)[M].朱生豪,译.吴兴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春凤,女,1981年生,副教授,硕士,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文教学与研究。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角下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的梦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