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浅析

2019-06-11于世高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于世高

[摘 要]中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教师在职不安心、个别教师在职不尽心、高校人才教育功能弱化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足等四种表现。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扩建扩招导致师德建设进程相对滞后、高校职能在新形势下的难免“副产品”、信息化社会对师德提出的更高要求和一切向钱看的义利观对师德具有“腐蚀性”等四个方面。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本文认为应该采取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训练、要创造有利于师德修养的良好氛围和要推动建设全民尊师重教的大环境等三个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德;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古人就师德素养,给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准确而恰当的标准。当代中国经长期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并在借鉴其他国家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理论。毋庸置疑,我国整体师德建设情况良好。但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仅就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进行粗浅探讨。

1 中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作为校园师德,乃至整个国家精神、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高度关注。自1999年始,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现状,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与时俱进和突飞猛进,成效斐然。但也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极少数教师的师德素养与合格的人民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概况起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主要存在如下四个问题:

1.1 部分教师在职不安心

部分教师固然能够负责任地对待院校所赋予的任务,授课内容和教学水平也能受到学生相对较高的认可,但不安于现状,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希望“跳槽”,或改换门庭“投奔”其他高校的强烈想法,正在等待或寻找“机会”,随时准备“挂冠而去”。这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表现固然无可厚非和不应过多指责,但任其逐渐普遍甚至蔓延,则显然不利于高校教学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本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深入建设适合本校特色的师德文化氛围。

1.2 个别教师在职不尽心

个别年轻教师,最初因为没有其他更满意的去向,而勉强走上高校教学岗位,“把教育岗位仅仅看作养家糊口的职业”。此后,他们一直很难安于现状,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常常想要换个环境。在工作上,就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备课敷衍塞责,授课缺乏激情,只求能满足最低师德要求。他们虽能够勉强完成教学任务,但无法满足学生及家长对高校教师的高水平师德期望,也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1.3 高校人才教育功能弱化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都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伴随社会加速转型,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迫切依赖,后二者正益发受到重视,但绝不能因此逐渐弱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这一首要责任。令人担忧的是,高校的课题申报等科学研究工作热热闹闹,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步步高涨,而教师对教学任务的重视程度表面上喊得响,实际上明显在下降,乃至普遍出现以科研和服务功能可以掩盖教学任务完成上的不足的堪忧导向。在此背景下,甚至极个别教师“道德败坏、抄袭剽窃,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公信力”。

1.4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足

从前,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不光在课堂与学生见面,在正课时间外,还经常交流、打成一片,及时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开心里疙瘩。现在,似乎这些都只是辅导员一个人的职责,而部分教师的失范现象明显。诚然,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行政管理和思想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单靠一个辅导员,既精力远远不够,而且好多方面辅导员无能为力,还需要任课教师参与解决。

2 中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本文认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于四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2.1 高校扩建扩招导致师德建设进程相对滞后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近20年来,中国高校不断进行着扩建和扩招。这包括新建了不少大专院校,而原有的高校也在大幅扩大招生规模。人才成长特点决定了,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迅速为高校提供亟需而大量的师德优秀的教师。即使通过短期培训等有效途径,加快了人才成长步伐,但仍远远难以满足需要。无疑,扩招和高校对优秀教师的渴求这对矛盾,即使采取各种得力措施,但想根本解决,在较长时期内还不太现实。

2.2 高校职能在新形势下的难免“副产品”

不否认,面对高校越发众多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指标,国家和各省教育部门反复强调不能因此而影响了教学功能,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性看似非常强的指导性要求。但在贯彻落实中,在科研和服务需求重压下,以及众多院校在实绩考核中对其进行的硬性规定,毫无悬念地挤压了跟人才培养有关的伸缩性相对明显的师德培养和提高的空间。比如,在繁重的科研压力下,鉴于人体的工作强度提升有限,于是,只好挤占用于备课的时间,用于和学生互动的第二课堂时间,等等。

2.3 信息化社会对师德提出的更高要求

信息化社会改变了高校教师曾经拥有的单向透明的维持师德形象“优势”。比如,看上去似乎与师德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储备,其实对于学生对自己的师德评价,能够产生显著影响。试想,通过先进的信息渠道,自身知识面非常广泛的学生,会认为一个对现实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无所知的思政课教师,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吗?还譬如,教师队伍中的个别“色狼”,一经发现和曝光,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必将在社会上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对整体教师形象异常有害。如果刻舟求剑,对师德标准的把握还牢守着几十年前的老“尺度”,势必将寸步难行。

2.4 一切向钱看的义利观对师德具有“腐蚀性”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可见,重视物质追求并没有错,但若一切向钱看,则大失偏颇,而当前社会的确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劲的唯金钱崇拜思潮。高校不是净土,也深受波及。当然,在客观上,一方面,教师尤其是讲师以下工资很低,对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并不宽绰,如果遇上大病小灾,购房结婚,难免窘境。当教师与经济上相对优裕的同龄人比较,特别是认为还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社会上也由于教师工资低而轻视教师群体。这些都会成为阻碍教师进德修业,自觉提升自身师德素养积极性的“拦路虎”。

3 改变中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面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解决思路:

3.1 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训练

扩招扩建造成的高校师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可能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但只要采取有力手段,肯定能使教师的师德水平逐步提升,及时满足高校的办学需要。根本上,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经纬,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凡是将要走上教师岗位的人员,都要进行细致政审,并在大量培训和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发给上岗资格证。其次要加强对全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平时培训。师德修养没有止境,必须按期对高校所有教师进行师德培训,确保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最后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师德评比标准,做到奖惩分明。对于优秀高校教师,要根据标准按期进行评比,及时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努力“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而对于教师队伍中的不合格人员,不能因为其是学术“大拿”,或者担心本校(院)声誉受损,而避重就轻私下“消化”。

3.2 要创造有利于师德修养的良好氛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良好的环境,是教师增强师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条件。首先,要降低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以及出版著作在考核和评职称中的权重。何况,这也有利于大量减少类似课题重复申报、花钱买论文版面、粗制滥造的“著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等尴尬现象的泛滥成灾。其次,对于教学质量高,受到学生和其他教师一致好评的教师,要适当降低评职称中的科研硬性指标要求。当然,要增强教师师德评判的可操作性和严肃性,避免因为降低科研标准而出现新的弊端。比如,科研硬指标压力小了,如果人才教育上的弹性空间太大,很可能又会滋生新的“投机取巧”等恶劣倾向,所谓矫枉过正,好心没有办好事。最后,通过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提供福利住房等优惠措施,实现拴心留人的目标。

3.3 要推动建设全民尊师重教的大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进而,“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为了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大计,只有构建全民尊师重教的大环境,高校形成高尚师德教师大量涌现的良好局面,大学反过来才能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进而在全球国家间竞争中立于长盛不败之地。如果说社会是个大舞台,那么各行各业都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个实实在在的舞台上发出日益耀眼的光芒,那么良好的外因既是鞭策也是鼓励,必能很好地促进作为更重要的内因的教师本人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逐渐养成强烈“师爱”这一师德灵魂,为培养出更多人才而甘为人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特殊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冬雪.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吴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彦.高等教育学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覃壮才.高等教育法规實用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糜海波.辩证把握师德评价中的几个关键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6] 吴彬镪.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实践[J].教育评论,2018(04).

[7] 于维涛,杨乐英.高校教学名师的师德特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4).

[8] 黄映晖.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8(08).

[9] 宋芳明,余玉花.评价观:师德评价合理性的理论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4).

[10] 胡新峰,李威娜.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构的理论前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3).

[11] 糜海波.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8(02).

[12] 张建红.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