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研究
2019-06-11何星钢
何星钢
[摘 要]探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能为黔西南州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分析了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指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促进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境内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其中喀斯特地形地貌占71.5%,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丘陵占20.5%,平壩占7.2%,村庄、河流占0.8%,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面积16805平方千米,2016年末总人口357.63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33个民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黔西南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经济增长仍主要沿袭着“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这一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交互影响,使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黔西南州和谐社会的构建。人口总量的过快增长、经济的滞后发展、自然环境的脆弱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黔西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不利于黔西南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分析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以及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1 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
1.1 人口状况
到2017年末,黔西南州常住总人口总数达286万人,比2016年增长0.8%。户籍人口为360.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9‰,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5.32‰的两倍多。黔西南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少数民族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3%,整体人口素质偏低,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有了一定的转变,“少生优生”逐步深入人心。由于黔西南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政府对健康文化教育的巨大投资,人口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婴儿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口预期平均寿命大幅提高,黔西南州人口文化程度也显著升高,黔西南州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1.2 经济现状
黔西南州全面落实中央、省和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推进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有效化解新矛盾,全州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201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亿元,为10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12%、31.91%、48.97%。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471元,比上年增长11.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5929美元,黔西南州经济增速连续几年名列全省的前茅。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08.08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31.33元,比上年增长11.2%。
1.3 资源与环境现状
黔西南州能矿资源丰富,具有种类繁多、分布广、藏量大、价值高的特点,特别是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优势突出,在全省均占有重要地位。全州矿产资源40多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有21种,其中煤炭远景储量196亿吨以上,黄金远景储量1500吨以上,全州8个县(市)都有黄金,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州”。另一方面,黔西南州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屡有发生,特别是喀斯特地形地貌容易形成石漠化,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是全国扶贫攻坚11个重点区中唯一以“石漠化”名称命名的扶贫攻坚区,在全国500个石漠化治理工程县和扶贫攻坚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的16市(州)96个县(市)中,黔西南州下辖的8县(市)全部纳入,根据1999年全国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积6094.65平方千米,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6.27%,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
2013年以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山地绿色经济,全州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全州生态环境状况为良。中心城市兴义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较好。全州辐射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原有良好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黔西南州环境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趋于转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特别是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对环境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
2 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人们的观念意识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也会随之增加,人口素质会相应提高。黔西南州2017年耕地面积约44.74万公顷,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极低,黔西南州人口密度较大,农村人口占的比重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增速较快,但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形式还比较严峻,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由于黔西南州人口素质较低,这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黔西南州近年来新招商引资和新的企业、新发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对人口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产业结构同构化,这严重阻碍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黔西南州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化率低,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镇经济发展则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用工荒”的现象不时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目前,黔西南州不十分发达的经济,严重制约着人口的发展。
2.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有衣食住行,就要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然环境。黔西南州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持续削弱,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同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配套措施不到位,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的恶化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行业缺乏生存的空间,这对黔西南州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3 实现黔西南州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黔西南州人口素質的总体水平比较低,这不仅导致黔西南州经济增长粗放,也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首先应努力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把黔西南州的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培养更多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当前,黔西南州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农业。但是黔西南州的农业发展,又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因此,黔西南州的经济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为优化人口产业结构,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黔西南州经济增长的主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黔西南州经济增长的动力。黔西南州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发展山地旅游业、大数据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黔西南州作为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永久会址,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秀丽,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这些正是黔西南州发展地方民族特色旅游业的良好资源,黔西南州要紧紧依托贵州省大数据战略,云上贵州等平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这些行业的发展,还能保住黔西南州的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3.2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局面,走出一条符合我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解决重工业不重、轻工业太轻的问题,推动轻重工业健康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围绕农业产业化办工业,加强可再生可利用资源的深度开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烟、酒、糖、茶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加工业。支持兴义烟厂搞好建设,提高效益,建设优质烟叶基地,加快推进打叶复烤厂建设项目;高度重视白酒产业的发展,做强品牌,加强营销,加快发展;加大对制糖工业的政策扶持,扩大规模,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工业、农业、城建等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产业间大循环、企业间小循环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现阶段,黔西南州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要结合黔西南州产业实际状况,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真正实现绿色生产、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3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借助山地旅游发展的契机,把旅游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大力发展以交通运输、商贸、宾馆餐饮为重点的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中介服务、电子商务、通信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规范、引导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娱乐业的发展,重视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民群众和拉动农村消费的服务业,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3.4 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
严格环境评价制度,禁止上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以化工、冶金、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实施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推动重点工程、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减排。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以化学需氧量减排为突破口,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农膜,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杨静,孙文生.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
[2] 齐晓娟,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2).
[3] 芦颖.贵州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研究[J].曲清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4] 王松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