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2019-06-11宋丽娟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状阅读教学

宋丽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信息飞速发展,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有效的辨别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学习探究的能力,阅读显得尤为重要。高考中也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归纳的能力,而阅读量过少成为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素养是学生学习一切文化课的基础,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基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提升其审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语言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语言阅读能力,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本身阅读量少,对阅读缺乏主观能动性

现在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每天有无数的信息席卷而来,如何快速有效地从外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多媒体的盛行,中学生有很多渠道可供选择阅读,娱乐、轻松和情绪化已经成为年轻人的阅读心理,相对单一的文学材料失去了吸引力。许多文本阅读材料信息量大,篇幅长,内容难,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定式流程化,使语文学习逐渐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在学生阅读完教课书后开始解释分析,并将原始的、生动的有机文章分解为零碎的知识、语法、中心思想等,渐渐使得阅读学习死板无趣,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本身因为语言感知能力欠缺,生活体验较少,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刻。

(二)课堂模式呆板,缺乏创新

阅读课堂教授方式固定呆板,课堂气氛缺乏活力,使语言学习枯燥乏味。教师教授得多,学生讲得少,学生和阅读材料之间缺少对话,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理解和品味阅读材料的内容。学生上完一堂课,对于课文内容不甚了解,深入的思考和研读就无从谈起。而有些语文老师往往将阅读教学目标简单化、统一化,在阅读教学中,更多教授答题技巧和方法,将条条框框的答題模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越来越少;许多教师在提问时倾向于内心设定好的答案,给学生自主多维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创新越来越受到挤压。

(三)课堂提问方式简单,缺乏引导

阅读提问琐碎、肤浅、不深入,使学生难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悟。有些教师提出问题简单,学生们基本不用思考,没有主动思考探究,文本内容挖掘的没有深度,课堂停留于表面,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对于情感价值观的理解不到位,这就失去语文课堂该有的目标。教师很少带学生欣赏文章的美感,即使是真正的思维训练也无法谈论,更多的也只是表达或建议如何快速准确地捕获相关信息并整合答案。课堂上充满了技术上很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技术上强大的问题反应更快。整个课堂形成了表面的繁荣,却缺乏了内涵的深度。作为快速获取文章信息的一种手段,这种阅读方法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无论如何,它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知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对于如何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此过程中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认知能力,激发探究的欲望,以问题为桥梁,架设学生与文本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深入探索的能力。此时,在为学生提供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向的具体指导时,也应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如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将文本划分为三幅图景,学生根据文本自由想象,结合课文意象展开图景想象,再根据自己对于秋景的感受,谈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与学生自身感受的秋天做对比,同时可将历来诗人笔下的秋景相对比,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诱人的情境,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形式来激活课堂。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注重课堂评价,对于学生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引导,挖掘深度。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反复提问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抓住重难点是突破策略,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点。教师想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讲授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课堂往往容量大,学生掌握理解的就会泛浅。抓住重点难点,深入钻研文本内容,花费更多的时间,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来说明重点,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促使学生思考,以重难点为突破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与听、说、读、写相联系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欠缺,使得学生在写作、表达、交流等方面也会出现阻碍。阅读一方面是为了积累扩展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素养、增强能力,为了运用打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做知识迁移,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将听、说、读、写运用到阅读问题上,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 感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解决语文阅读难题。提问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心与心之间真诚的沟通,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情感读文本,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其他人的想法,积极思考和探索,课堂上应该享受这个对话的过程。善于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养分,将阅读中的收获运用到写作中,以读促写,以读促说。

(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目的性阅读

自主性阅读,应让学生多自学文本,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探究内容,学生之间要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协作,取长补短、相互激励。教师要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学生之间的讨论往往会碰出思想的火花。而对于学生的创新见解,教师要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探知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利用课内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达到高效的阅读标准,增强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用浏览法、速读法、泛读法、精读法、诵读法等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打开视野,从书本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比如在《离骚》的教学中,我先对屈原的身份进行了定位——一位可歌可泣的老人、一位以身殉国的楚国老人,再介绍了相关的时代背景,更谈到屈原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对于中国诗歌空前的影响,在我精彩的介绍中,学生对本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情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圈点勾画,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就更能投入了。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外延伸,为学生选一些课外的精彩文段,引导其热爱阅读、扩展知识面,获得读书享受的快乐。

三、结语

语文课堂阅读要着眼于长远,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体验人生。教师本身也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学习,认真研读教材,加强学生合作互动中的对话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现状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