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一泓“源头活水”

2019-06-11陈海燕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源头活水素材习作教学

陈海燕

【摘要】中高年级都有着以“家乡”为题材的习作要求,但学生的习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习作实践探索中,作为语文教师,努力挖掘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深化感受并搜集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乡土语文资源;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中高年级都有着以“家乡”为题材的习作要求。但是我批阅了许多学生的习作,发现大都是因为他们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所以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来看,这些习作要么内容空洞、没血没肉,要么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无话可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叶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例话》中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看来,作为语文教师,努力挖掘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深化感受并搜集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我认真地摸索着、实践着,也有了一些体会。接下来以惠州乡土资源为例,我谈谈融乡土资源于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多渠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利用校本教材,给学生了解惠州打开了一扇窗户

我校地处惠州市惠城区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桥东。我校前两年成立了校本课程研发小组,通过广泛收集乡土资源资料、调查访问、考察参观等,先后编写了校本课程《走进惠城,走近江逢辰》《走进惠州,走进桥东》(上、下册),并开设了课程。这些校本教材,都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里面的街道、风俗都是学生经常所见所闻的,非常接地气,学生也很感兴趣。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给学生了解惠州、了解家乡打开了一扇窗户。

(二)引导家长参与,带领孩子多参加调查访问、考察参观、旅游观光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家乡

平时,我经常通过校讯通、微信班级群鼓励家长参与教学,带领孩子多参加调查访问、考察参观、旅游观光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周末带孩子去游西湖、爬高榜山、参观东平窑、访问名人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认识家乡,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真情实感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家乡之美

在课堂上,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五年级上学期,我尝试邀请家长进课堂,来个“家乡菜厨艺大比拼”。家长们都拿出看家本领,做出了各种美味的惠州家乡菜——梅菜扣肉、酿春、炒蚬……还有各式糕点:萝卜角、阿嬤叫、艾粄……学生在品尝家乡美味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家乡美食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二、帮助学生搜集乡土资源的素材,为学生写作引一泓“源头活水”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有了对家乡惠州的了解和对家乡惠州的热爱,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愿望。接下来就是帮助学生搜集惠州的乡土资源的素材,为学生写作引一泓“源头活水”。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搜集惠州的乡土资源的素材:

(一)采家乡景观之美

最美莫过于大自然。惠州虽没有名山大川,但山川秀美,风景宜人,是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西湖的荷花、亭台、游船,观音阁的果木林、油菜花、甘蔗地……各具特色,水东街的骑楼、竹筒屋、百年老店……风韵各异。尤其是惠州龙门的温泉、竹资源,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极具经济价值。我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多参加调查访问、考察参观、旅游观光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了解、感受、体验,再去写作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了,一篇篇情感真挚、优美生动的《我爱家乡的翠竹》《美丽的荷花亭》《我眼中的西湖》便应运而生了。

(二)描家乡物产之丰

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亚热带气候特征使得许多农作物在惠州得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油菜、萝卜、玉米、甘蔗、水稻、蚕桑……惠州更是水果之乡:荔枝、龙眼、香蕉、火龙果、番石榴……任何一样,经过仔细观察,皆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我经常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如《西湖的四季》《惠州特产》 《观察日记——荔枝成熟记》等学生日记就是采四季之精华,循季节之更迭,弘乡土之文化,扬家乡之美名,这些日记便成为学生以后习作的宝贵素材。

(三)感家乡情感之浓

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是的,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的总和,它蕴含着民族特色的独特魅力。惠州的风土人情,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进程中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春节贴对联、放爆竹、舞龙;元宵节舞狮,吃汤圆;端午包粽子,赛龙舟;重阳节登高……这些带有惠州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还有中秋节拜月光、放孔明灯,初一,十五赶集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乡情,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鼓励与实践反思相结合,水到渠成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关于习作”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所以,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个性化习作。在以上拓展空间、积累丰富多彩的好素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习作。我经常引导学生参观考察、观光访问。如访问村里的老人,了解更多的奇闻趣事、感人事迹,激发他们去探索家乡的奥秘,使他们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通过调查访问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受益匪浅。如《铁炉湖的由来》《水东街,不老的街》《百年桥东》……这些习作真实生动、别有风趣,正是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才思如潮涌、有感而发。学生有了写作的热情,写作就成了一件乐事。

再如“家乡特产展示”的实践活动效果也很好。惠州的物产——梅菜、甘蔗、荔枝……学生虽然对这些都很熟悉,都吃过,但要他们具体地谈谈家乡物产的特点,他们反而不知从何说起,真是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惠州特产的资料,并把惠州的特产带到课堂上。学生先动用自己的眼、口、鼻细细地观、尝、闻家乡物产,再分组详细介绍这些物产的制作工艺及关于这些物产的一些小常识。接下来,我让学生将刚才的所感所思写下来,学生写下的《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荔枝》《家乡的糕点》等习作内容充实,让人耳目一新。

我还利用实践活动的机会现场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写作素材,将课堂中学到的习作知识进行指导运用于习作实践。长此以往,学生才能从比较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他们才有东西可写、有愿望想写,他们的习作也就自然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

乡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巧妙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习作引一泓“源头活水”,“泉源”才能丰盈而不枯竭,表达的溪流也才能通畅活泼,学生自然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編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素材习作教学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素材与广播电视之节目关系探讨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原文呈现,注入节选文本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