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性和语文味比翼双飞

2019-06-11罗海云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价值科学性

罗海云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价值;教学策略;科学性;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两节研讨课后的教学反思

2014年11月,本人在校内承担了两节示范课:三年级课文《燕子》和《太阳》,教学效果一喜一忧。《燕子》教学,我以故事发展为线索,注重朗读指导、情感渲染,结尾引入音乐元素,以《丹顶鹤的故事》作为结尾。我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这节课获得四十多位听课的教师的一致好评。《太阳》是说明文中的典范文章,我也重视朗读指导,可却上得像科学课,学生兴味索然,我充满了挫败感。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鲜活的形象,更没有浓郁的情感,教学过程中难有精彩的生成,说明文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古语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时隔两年,本学期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说明性文章为主,我加强说明文教学理论学习,研究说明文的教学策略,努力突破说明文教学的瓶颈,取得一些成效。

二、认识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一)基于学段目标

崔峦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  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一句话“吃准目标”“有的放矢”。2011年版的《語文课程标准》第3学段中也明确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二)基于文本特色

叶圣陶提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论里,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对“怎样读”“怎样写”的关注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科学精神。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才会把说明文教学真正还给“语文”,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生物课。

(三)基于“教语文”的理念

“教语文”是“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这一转变的实质是教学由“学科本位”变为“学生发展本位”,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再到“素质中心”。说明文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内容而已,站在“教语文”的角度看,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精神——实践”的建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素养提升。说明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些功用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基于以上的理念,我在本单元的说明文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三、我的教学策略

(一)初步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说明文一般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好教材。按照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分类,《鲸》这类的说明文是属于“样本”。在教学《鲸》一课时,我通过找每段的中心句、再把中心句串联起来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的进化过程很漫长,鲸的种类大致分为须鲸和齿鲸,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鲸用肺呼吸,每天都要睡觉,鲸是胎生的。”我让学生把从文章中获得的主要信息,填在知识单或情节图里,以形成脉络清晰的思维导图。

如《鲸》的思维导图:

《新型玻璃》的写作思路也很清晰,先分别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再总结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型玻璃》思维导图如下:

(二)先扶后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鲸》一课我重点讲读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本段文字虽然浅显,却涵盖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最难判断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其中两句: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千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2)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我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最大的”“最小的”“我国发现过”,举某一头鲸作为例子来说明鲸的特点:大。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讨论、归纳等学习方式,学生逐步理解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二句同时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学生一般只习惯找一两种,第三种容易忽视。在理解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时,我借用数学等式启发学生理解:一头鲸的舌头重量相当于十几头大肥猪的重量。这样一比较,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体现语文味。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即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等的词句,都要求准确无误。教学说明文时就要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语言艺术。

如前面所列的两个句子中,“目前已知” “约”“近”等词语都体现了说明的准确、严谨。学生通常只关注优美、华丽的形容词,这一教学环节启发学生也要关注这些平时不起眼的程度副词。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我先扶后放,后面的2—7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本段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哪些词语用得准确、严谨?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读、品、议、说”等学习方式学到知识,习得方法。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说明文教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好玩!

猜你喜欢

语文味教学价值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