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课中的“精”与“巧”

2019-06-11崔秀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鸭蛋本课环节

崔秀芳

【摘要】“微型课”是现代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是一节教学环节完整、教学要素齐备的常规课的浓缩版。同40分钟的常规课相比,微课只有短短的20分钟,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常规教学下40分钟的教学内容。因此,执教者需在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方能展现其独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结合日常教学案例加以分析,总结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課之“精”——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微课之“精”,精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在微型课上,我们不能将作者、背景、字词、朗读、主旨、写法等内容都面面俱到地在教学中实施开来,这就要求执教教师要能根据学科素养、课程标准、单元特点、文本特点、学情特点、课时特点等,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依据学情特点来进行选择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将夸张手法的学习与运用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设计“品析故事情节中的夸张”“品析人物描写中的夸张”“品析语句中的夸张”三个教学板块,这一设计是基于学生在修辞手法这一块认识比较薄弱,对于夸张的修辞只能了解大概这一学情特点出发,结合本文大量夸张手法运用的教材特点出发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再如《端午的鸭蛋》一课,教师从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薄弱点入手,以本课的细节描写为突破点,教给学生写作的真谛,其构思简洁而高效,其精妙在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上。

(二)依据文本特点来进行选择

在《春酒》一课的同课异构中,第一位教师以品味酒中的味道为本课主题,引出本文的民俗风情、童年趣事及亲情回忆,注重的是朗读品析。而第二位教师的《春酒》则以“家乡味”为切入点,借助品味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品味本文浓浓的“乡情”。两节课手段不同,但落脚点却基本一致,都将本文的选择点,落在了“情”字上,这正体现了散文以情动人的文体特点,其精妙在于设计者对文本特点的准确把握。

(三)借助题眼来选择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端午的鸭蛋》时,从题目中的“鸭蛋”入手,紧紧围绕“童趣”,选择相关教学内容:从制作鸭蛋络子,到高兴时吃鸭蛋,再到家乡鸭蛋与外乡鸭蛋进行对比等环节,一步步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顶峰,顺势引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节课在老师轻松亲切的语言艺术中把学生的激情一次又一次点燃,思维一次又一次激活。

(四)依据单元特点来进行选择

例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课文篇幅较长,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执教者在设计本课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锁定在对于略读法的学习及运用上。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标题,了解本文文体及基本内容;读开头,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读文段的中心句及段落间的过渡句,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读文章结尾,明确本文的主题思想。整堂课教学内容凝练集中,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明确,教学效果鲜明。

总结以上课例,它们都打破了传统课堂中“面面俱到”的模式,精选教材,其精在于对文本特点的准确把握上,在于对学情的准确分析及定位上,在于教学目标的简洁明确上,突出了微课简约、高效的特点。

二、微课之“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微课虽短,但却要求教学环节完整、齐全,从导入、解析、训练、小结都要具备。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完成上要做到简洁、高效,突出一个“巧”字。

(一)巧设导入,先声夺人

示例:

《再塑生命的人》,设计活动:(1)让学生闭眼画图,看一下效果;(2)让学生堵住自己的耳朵,听一段对话;(3)让学生闭眼、闭口,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入:大家会发现,眼睛、耳朵、嘴巴,缺失任何一个器官,我们都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学习,那么本文的作者,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是如何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呢?谁给了她新的生命呢?让我们走入本课。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本课执教者通过这种情境表演的方式,为本课教学创设了情境,容易引导学生快速走入文本,缩短与文本的距离。

再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设计活动: “猜猜他是谁”游戏(多媒体出示本文中的人物插图)。具体做法: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给图中人物贴标签。上述课文的题目相对比较平实,对于这类文章,学生初读时往往缺少敏感力,而本课“猜一猜”活动的设计,则以学生最熟悉的猜谜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

(二)精简过程,突出亮点

教学设计环节太多,会让人有落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误区,把握好分寸,就要精简教学环节,要有个人独特的亮点,更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用教学主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提升学生学的质量。如讲授《春酒》一课,教师以与酒有关的诗句引入,通过找诗句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来引入本课,既引入了本课课题,也直接切入了本课教学重点—品春酒之情,同时还将中华传统诗歌文化融入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到中国酒文化的丰富内涵,用时不到1分钟,从教学效果上,可谓一举三得。再如散文中品味情感问题,常规课采用通读方法,用时至少7分钟,学生把握还不够准确,而老师在处理此环节时,巧妙借助略读方法,引导学生从文章结尾段入手,直接突破。这个设计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又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再如《端午的鸭蛋》一课,教师在引入时,从学生日常习作问题入手,采用对比方式,品味赏析本文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此设计中的习作与教材的对比,将教材作为学生写作范本,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达到了灵活、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同样的课题,另一位老师借助板书—两枚秀气的鸭蛋,紧扣本文标题,又通过画鸭蛋这个活动来引导学生品味鸭蛋中的童趣,两枚鸭蛋中的板书——童趣和乡情,简洁而形象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新颖别致,可谓妙也。

(三)精练主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型课的教学主题应清晰醒目,教学主题要选择一条线索来突出重点内容,着力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微型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她以浣花溪畔的一间普通的茅草屋导入,引发学生思考:那是一间怎样的屋?那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的联想交流后,导入新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从“初读诗文,明确字音及释义”,到“再读诗文,理清叙事线索”——“茅屋为秋风所破”,指导学生围绕题目梳理出诗中写“茅”的动词,勾画诵读“风雨”中的“茅屋”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猜想此时“茅屋”中的人是怎样的心情,在回环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体会诗人那“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的美好愿望、体会诗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济世情怀,完成了第三个环节“背诵诗文,体悟情怀”。此时,教师的草庐板画也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学生在知识线索、情感线索、逻辑线索的推进中不断提升鉴赏水平和思维水平。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示例:

《猫》设计教学活动:针对第三只猫吃掉小黄鸟事件,进行一场模拟法庭辩论。学生通过激烈的法庭辩论,对于本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而教师则借助这一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去感知文本内容、寻找依据,在双方精彩激烈的论辩中实现智慧的碰撞,在相互的否定与反驳中发现事物的真理(规律),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最后,借用三句话来总结微课的关键:“小”字上动脑筋;“精”字上下功夫;“巧”字上做文章。

参考文献

[1]宋伟富.关注课堂教学,微型课简说[J].江西教育,2013(14).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鸭蛋本课环节
鸭蛋大约有多重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