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变”

2019-06-11张鑫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参教学效果语文

张鑫

【摘要】据说,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原本有这么一句台词,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但在排演时,演员却把“是”字改成了“这”字。这一改,把婵娟对宋玉深恶痛绝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深得郭老的赞赏。这是“变”的绝好的例子,“变”了之后,情感出来了,而且态度出来了,当然艺术效果也出来了。由此,我联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改变备课方式,减少对教参的依赖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心的前移,认真备课是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但有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死抱教参,即教参写什么,我们讲什么。这样下去,教师就变成了教参的“传话筒”,进而课堂教学变得毫无个性,死板乏味。正确的做法是:备课的时候,教师要直接与文本对话。首先要丢掉教参“啃”教材,要咬文嚼字,把作家的文章变成“自己”的,再巧妙地把“自己”的变成学生的。由“教师成竹在胸”到“学生胸有成竹”。当然,教参是前人反复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为我所用,但绝不能跨出其辅助的界限。

笔者在准备苏教版《史记选读·刺客列传》的教学设计时,坚持直接亲近文本,围绕“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从把握历史人物形象入手,顺利读出了荆轲的沉勇刚毅、田光的节侠、樊於期的刚烈、高所离的坚毅、秦舞阳的暴而怯。这些观点与教参的看法大致相同,但是对鞠武的解读,我和教参存在较大的分歧,教参基于鞠武与太子丹对话时的犹豫认为他“谋而懦”我基于鞠武与太子丹对话时的节奏认为他“谋且稳”。我以为鞠武表面上是在犹豫,内心实是在探测太子丹的决心。当他断定太子丹的心意已决之后,再来举荐田光先生,这反映了鞠武对田光的尊重,对贤士的尊重,这显示了鞠武“沉稳”的性格。从用人逻辑来看,沉稳的性格也符合鞠武“太傅”的身份。出于谨慎考虑,我又翻阅了大量的古籍以及评论文章,但对于鞠武性格的评述寥寥无几。因此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就“鞠武是懦弱,还是沉稳”展开了讨论,因为是挑战“权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行也认为这节课上出了新意。

二、打破教学程式,因“文”制宜

作品的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思想情感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就高中师生常接触到的文本而言,文学作品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仪态万方,各有其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目的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不同。不同类型的作品应该选择不同方式的教学。譬如说,传统的串讲式对于某些文言文本而言,有时确是一种可行的扎实的教学方式,但它绝不能成为所有作品的唯一的教学方式。

以《再别康桥》为例,若是一味地串讲,满满两课时恐怕也解决不了大问题,笔者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选择了诵读法进行教学,应该说达到了“文课相容”的效果。课前,我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徐志摩的散文《我心中的康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在剑桥读书时的生活与情感,引导学生借助散文来解读诗。课上,我先请一位有一定朗诵基础的同学作了示范朗诵;接着进行诵读技法的指导,然后带领学生进行了朗读、背诵,适时给出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再组织同学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意象。这样课前做好准备,课上大胆放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并不多,学生自读、自悟、自通,教学效果要比串讲式好很多。

三、注重课堂生成,因“生”求变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案为“学案”,变教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变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为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教师的“讲堂”为师生“学堂”。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由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向大语文天地里的“自主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从而提升其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研究课堂,留心每一个细节,切不可墨守成规。教学的情景随时都有意料之外的生成,预设的内容也应随之改变。

笔者执教《林玉进贾府》时,课前预设围绕“总借俊眼传出来”,准备了两个角度来分析王熙凤的形象,一是“贾府众人眼中的王熙凤”,二是“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我先引导学生讨论“贾府众人眼中的王熙凤”,大家各抒己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放诞无礼”四个字,讨论“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这时有一个学生在分析王熙凤的外貌描写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曹雪芹浓墨重彩写王熙凤,我猜想一定有他的用意。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的美,不是自然美,而是一种装饰美。”非常棒!我热情地表扬了这名学生,因为他为大家提供了第三个分析王熙凤的视角,即“曹雪芹眼中的王熙凤”,紧接大家展开了更加热烈的讨论,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能是因为受到前面同学被我表扬的激发,在临近下课前,有一位男生主动站起来很响亮地说:“老师,我们还可以讨论学生眼中的王熙凤!”这是我未曾预约的精彩,这是一个漂亮的话题!我直接把他的话题作为当天的课后作业,学生们在上交的作业中,从中学生的角度表明自己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可贵的是有不少同学还研究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四、转变评价教学的视角,关注学生的行为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评价科学、评价合理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反之则反。教学效果好不好,不在教师教得是否精彩,不在教师课准备得是否精彩,也不在教师教案写得是否精彩,而在学生的学是否精彩。强调从学的角度评课,这正是由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这体现了教学活动的真正目的。

筆者曾有这样经历,某些精心准备的课堂气氛活跃,顺风顺水,上完课后,自我感觉也非常满意。但在学生的反馈练习交上来之后,才发觉原来一切都是“肥皂泡”,教学效果与预想中的相差甚远。后来,经调查才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但他们的课堂笔记本上、课本上却什么也没有。于是,我养成了课后及时检查学生课堂笔记的习惯,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因此有了很好的变化。有时,学生的笔记甚至成了激发教师教学灵感的“火花”。有一节文言文翻译课,我指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中的“方”是“方术”之意,而“方兴未艾”中的“方”是“正在”之意。一位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我给的例句,同时在例句旁边随手写了好几个问题:四面八方呢?天圆地方呢?大方之家呢?方法呢?方式呢?方丈呢?方圆呢?他还在问题的最后一行加了几个省略号。我知道他一定是对“方”字的内涵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就鼓励他全面地整理一下“方”字的意义。他对我交给的任务很感兴趣,最后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还给全班同学开了一个关于“方”的微型讲座。当然这位同学也受到了我的表扬。其实,这位同学哪是在完成我的作业,他是在完成自己的作业,而且完成得非常棒。那次经历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后来还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而这一切细想来都是源于我把“自我评价教学”的视角从“教”转变到了“学”。所以,我想目前很多学校在坚持检查教师的教案的时候,不妨也多一些对学生课堂笔记的关注。我们的“课堂”还是叫“学堂”更好,评价教学效果,自当以“学”为要。

此外,运用声、形、像等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其教学设计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进行课件制作时,教师也应考虑到相关“变”的因素,充分估计更多的可能性,要把师生互动的因素渗透其中。教师的课件不能“统”得太多,“管”得太死,“给”得太满。多媒体只是“媒体”,哪怕它已经与教师达成了“课前的统一”,但也绝不能取代学生在课堂里的主体地位。至于合作学习中的“小组”也不能始终不变,遇到不同的学科,遇到不同的内容,也应该有“与时俱变”的小组。语文课堂教学因坚守而扎实,更因应有之变而灵动!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教参教学效果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