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绸都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研究

2019-06-11吴红霞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丝绸民俗文化

吴红霞

【摘 要】盛泽镇是著名的绸都,丝绸文化繁盛,地名文化也很独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关注盛泽的历史文化、诗歌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丝绸 绸都文化 历史文化 诗歌文化 民俗文化

盛泽镇是著名的绸都,自古以来,这里的居民就以丝绸为业,种桑,养蚕,缫丝,织锦,代代相传。在明朝和清朝时,盛泽就有了“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在丝绸业繁盛的同时,也形成了“黉宫蜚声”的现象,人文蔚起,科第相望,历代名人相继涌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笔者多年来坚守在高中语文一线教育岗位,对如何恰当引入绸都文化促进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地名文化与历史文化

盛泽的地名文化比较独特,而很多老地名又与盛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蕴含着独特的人文气息。笔者让学生查询“盛泽”与“坛丘”地名的由来,学生通过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走访老盛泽人,得出了如下信息:

盛泽这一地名与三国吴司马盛斌有关。三国赤乌三年,吴大帝孙权命令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盛斌分拨地界建围、作田、屯兵,自青草滩至野和溪(今黄家溪),后人称盛斌筑寨的地方为“盛寨”,因为“寨”与“泽”读音相近,故“盛寨”又讹传为“盛泽”。 悠久的历史渊源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自豪之情。

盛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著名作家黄裳在回忆烟雨江南时写道:“路过盛泽,就想起了那里出了个才女柳如是,投身抗清斗争,民族气节极重。”国学大师陈寅恪写的《柳如是别传》中称之为“女侠名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中豪杰。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撰写的《三言》中有一篇是描写盛泽的,题目是“施润泽滩阙遇友”,这个动人的故事流傳很广,描绘了盛泽“生产锦绣”、“积聚绫罗”的盛况,其中施复夫妇开办丝绸作坊的发家史更是被视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力佐证。可见,盛泽的丝绸文化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二、繁盛的诗歌文化

丝绸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对本地区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是效果显著的。

盛泽的丝绸文化渊远流长,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此写了很多优秀诗篇,如明代周灿《盛泽》:“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琦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这首诗写出了绸都的繁华,商贾的尊贵和绸都劳动人民的勤劳。

低矮的房屋环绕着湖边的绸市,洄流的河水将土地分割成方整的田块。在夜灯的笼罩下,千家万户正忙着织绸,放眼望去,那浩渺无际的盛湖在朦胧的灯光中恍若漂浮的千匹白练,美丽的让人无法置信。一场透彻的秋雨将盛夏的暑气赶尽,那湖荡中的菱角开始疯长,转眼间沾满了半个湖面。看吧,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美丽的风情画卷啊。

在阅读这些优秀的绸都诗歌时,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家乡自古以来的特色传统,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说:“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阅读盛泽优秀诗篇的过程中,因为所写的内容是自己的家乡,所以有很大的熟悉感,再看看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千百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有关丝绸的工作,对父老乡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更能贴近自己与家乡的情感,引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见,本土文化可丰富学生的人文认知,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获得对历史、人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地认知。

笔者还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同学们经过精心的准备,激情满怀地朗诵描写盛泽的诗歌时,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踏实,一种对家乡的深情。

三、丝绸文化与民俗文化

如果说,丝绸本身所流露出的柔和明亮的光泽是外在美的话,我想,在轻柔顺滑的背后,盛泽人精于丝绸,恋于丝绸,甘于奉献,善于创新,吃苦耐劳就是内在美。丝绸文化就是美的文化,传承丝绸文化就是崇尚美,创造美。在对丝绸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能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并不只是读读背背就可以,还要在阅读和鉴赏中获得美的认知和美的体验,而丝绸文化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方面激起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提升自己对美的理解和美的认知,这种美的能力可以迁移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在阅读鉴赏的时候,对文章产生很好的审美体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学习丝绸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特色,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使命,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在盛泽人精于丝绸,善于创新,吃苦耐劳的内在美上面,学生更可以学习到很多优秀品质。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就是专注、持久、坚持的品质。一个人在做事过程中,如果能够专注坚持,这本身就是个人品质的提升,是个人美学素养的重要部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说:“审美鉴赏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民国年间沈云作《盛湖竹枝词》:“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盛泽先蚕祠的建筑是古典庙堂式的,据说是清道光年间盛泽丝业商人公建的,距今已经有170余年历史。

学生在阅读这些有关民俗的诗歌时,可以激发自己的研究兴趣,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盛泽的民俗文化,对拓宽眼界,对民俗建筑等也能有更好的了解。

由茅盾先生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中也记录了小满戏的盛况,而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真丝刺绣的大型壁画,就是以盛泽小满戏为题材创作的。如今,作为镇馆之宝向全世界推崇介绍。

学生在了解以上内容时,能够知道丝绸和嫘祖的关系,同时也能了解到远古的有关传说,在阅读这些远古传说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当我们得知,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真丝刺绣的大型壁画就是以盛泽的小满戏为题材创作的,这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恰当引入这方面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语文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想到,盛泽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灿烂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如果阅读到有关民族文化的一些内容,就可以由自己家乡的文化向外作迁移,对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审美体验。很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因为阅历较深,思考较多,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如果学生对民俗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那写出来的文章就能上升一个档次,对家乡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文章里就会有一些感人的成分,有对家乡的热爱,有对本地区民俗的描绘,有对传统的一些思考,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就会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丝绸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丝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