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荠菜人工驯化栽培

2019-06-11王亚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工栽培技术

王亚梅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饮食界的提升,在日益追求情调和注重营养保健的今天,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春风送暖的日子里,如果能吃上一碟野菜不仅能增添浓厚的山野风味,还能够增加营养,防治疾病,这简直是美上加美,然而,荠菜常被人们作为一种野生作物甚至杂草,没有正规精细种植过,故品质低劣、产量极低,更何况目前仅靠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笔者经多次实践总结出——野生荠菜人工驯化栽培模式。因此引出下文来阐述荠菜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优质荠菜的高效种植技术。

[关键词]野生荠菜;人工;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7 [文献标识码]A

荠菜  学名  Capsella  bursa-Pastoris (Linn)Medic,别名护生春、鸡腿草、清明草、地菜、枕头、薄蝇草、烟盒草、田儿等。属十字花科荠菜属,以嫩叶作为食用器官,气味清香、甘甜,营养丰富,新鲜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可谓百菜之冠,維生素C和核黄素含量极高,蛋白质、胡罗卜素、脂肪和各种矿物质含量也比较高,含有十几种氨基酸(见表1),尤其富含抗坏血酸素,有“蔬菜中甘草”的美誉。荠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名义笔录》上说:“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止血明目。”中医证实:荠菜具有培脾、健胃、明目止血、强骨、和肝、消炎解毒、利尿等功效,荠菜治疗血症有独特作用,它能缩小凝血时间,所含的荠菜酸为有效止血成分,它能治咳血、便血、子宫出血,荠菜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能预防高血压和中风,近年来,中医界将荠菜中的提取物质制成药剂治疗高血压,而且疗效显著。可见荠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野生的又难于满足现在社会的供需,所以大力发展人工驯化栽培,故须寻求一套规模化人工种植方案,来满足人们对荠菜的需求,丰富菜蓝子,经本人多次实践总结出人工种植方案,现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

荠菜为十字花科1—2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40cm。根出叶塌地丛生,淡绿色,遇低温叶色变深,根细圆锥形,白色,有细须根,茎直立,单枝或分枝,绿色稍被茸毛,幼苗时基生叶平铺于地面,有长叶柄,叶披针形长5—7cm,宽1.5—2cm,先端钝,羽壮深裂。叶面被绒毛,有裂刻茎生叶互生,无柄,春季开花,总壮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白色、子房上位,短角果,扁平,倒三角形,种子细小,长椭圆形,浅棕色,千粒重0.09g,4—6月开花,5—7月种子成熟。荠菜性耐寒,种子发芽适温20℃—25℃,植株生长营养适温12℃—20℃,可耐零下5℃—7℃低温。在2℃—5℃温度下10—20d通过春化后,即可抽苔开花,对光温要求不严,在冷凉短日照条件下,营养生长不良,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栽培中宜选择肥沃疏松的黏质壤土为最好。

2 供试品种

均为野生植株上采集的种子,野生荠菜按叶型可分为板叶型和花叶型两种。

(1)板叶荠菜。叶片大而厚,长10cm,宽2.5cm,裂刻浅,成株18片叶左右。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但冬性弱,易抽苔,适宜夏秋季栽培。

(2)花叶荠菜。叶片较窄,长8cm,宽2cm裂刻深,成羽状全裂,成株20片叶左右。生长慢,产量低,但冬性强,抽苔晚适宜春栽。

3 整地、施肥、做畦

荠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肥沃疏松的黏质土壤上生长较好。因荠菜种子细小接触到肥料时易影响发芽,故播种前应进行精细整地,随整地每平方施入2000—3000kg经充分腐熟的细碎农家肥,一般不用化肥作基肥。选择肥沃、杂草极少、排灌方便的地块,深翻细耙2—3遍,整平后做成高10—15cm,宽1—1.2m的小高畦,便于管理,多采用南北向作畦。

4 适期播种

(1)播种时间:在云南栽培荠菜春、夏、秋季均可露地播种或棚温室栽培。春季栽培2—4月播种,早春气温低时可覆盖地膜,出苗后揭膜,或用小拱棚保温。夏季栽培6—8月播种,适宜用板叶型,因夏季气温高,须用塑料遮阳网覆盖降温,并可防止暴雨冲刷,晚秋栽培9—10月播种,用花叶型和板叶型均可。

(2)播种方式:以撒播为主,亩用种量1—1.8kg,先浇一次透水,由于种子细小,播种前可将种子拌和2—3倍细粪土,将拌均匀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平整好的墒面上,再盖上细土和细农家肥,以看不见种子为宜。

5 田间管理

5.1 肥水管理

出苗前后要小水勤浇或用喷壶喷洒畦面,以保持地面湿润,防止土壤板结而影响出苗。同时为促进出苗和苗齐、苗壮,可在所喷水中加入“云大120”配成2000倍液使用,则幼苗生长效果非常明显,待出苗约70%左右时揭去覆盖物,当荠菜进入旺盛生长期,因种植密度较大,需水量多,故应经常浇水,保证肥水供应充足,以利茎叶生长。当幼苗长有2—3片真叶时,应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随水冲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2—15kg或经腐熟的稀薄人粪尿1500kg;10—15d后进行第二次追肥,可用硫酸钾每亩施用10—15kg。以后,每收获一次追肥一次,同时适肥量可适当增加,最后一次追肥宜在收获前7—10d进行,浇水时间以早、晚为宜。

5.2 化控与除草

荠菜出苗后,宜及早浅划锄1—2次,以利促根壮苗,同时发现杂草尽早拔除,并结合收获及早尽除清杂草,在收获前15—20d结合浇水肥追用20—30mg/kg赤霉素(920)喷洒茎叶,对改善荠菜品质,提高产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6 病虫害防治

荠菜病虫害以霜霉病和蚜虫为主,通过清沟理墒,排涝降渍,及时除草,改善通风透光,控制病虫害,在荠菜出苗后20d左右,霜霉病发生前采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喷洒预防。发病初期可用64%杀毒矾600倍液或72.2%苷力克水剂800倍液进行防控,效果较明显。蚜虫可在为害初期或叶片发生阶段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同时,结合药剂防治进行人工摘除病株或带病茎叶,但不管防病还是治虫均应在采收前15—20d停止施药,以防增加农药残留而影响荠菜的品质。

7 采收留种

植株13片真叶左右为采收适宜期,一般在出苗后45d左右疏苗陆续采收。一般可用2.5cm宽的小斜刀挑采荠菜,为了提高产量和整齐度,延长使用期,采收时宜掌握收大留小的原则,细收勤收,但需灵活掌握。苗越稀的地方,即使大一些的苗也适当晚收;苗越稠的地方即使小些也应及早采收,以利剩余的荠菜容易发棵生长,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保持生长均匀,每15—20d采收一次,可采收3—4次,亩产鲜荠菜可达2000—3000kg,同时采收后,应去掉泥土和枯黄叶,根部保留2—3cm,其余截去,以利净菜外销。留种田需单独建立,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田块,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每亩用种约10kg。2月中旬株选一次,拔除弱株、杂株,按株、行距12cm保留种株,并追肥一次,3 月下旬抽苔,5 月初种株荚由青转黄,八成熟时采收,收割宜在晴天上午10时前进行,就地晒一小时后,在薄膜或被单上搓出种子,扬净晒干,切忌暴晒。每亩可收种子50kg。

8 食用方法

荠菜的食用方法很多,有凉拌、炒肉、做汤、煮粥、笼蒸、做馅包水饺,还有用荠菜汤加面做成“百岁羹”是老人防中风,“益寿延年”的素食,清香味美,老少皆宜,再比如荠菜炒鸡蛋、荠菜炖豆腐、荠菜肉丝汤、荠菜春饼、荠菜馄炖等,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还可以制成荠菜茶防止高血压。

[参考文献]

[1] 韩嘉义.名特优新蔬菜栽培[M].昆明市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人工栽培技术
人工“美颜”
人工制冷
人工降雪
人工自然范畴和人工自然的结构特性
植入人工晶体后视力仍差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