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多种课型变化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

2019-06-11张永娟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型阅读兴趣

张永娟

摘要:语文教学要关注单元训练目标,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课型,其中包括实用高效型、拓展型、多元型以及提升探究型等课型。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文体、学情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型,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课型 阅读 兴趣

朱熹有两句诗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在表明读书带给人的鲜活感受。如果用这两句诗来表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未尝不可。因为总有一些课,让你如沐春风,如润酥雨,而后茅塞顿开!

近期研读名师课例和讲座,就给了笔者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如果能学习借鉴这些名师名家的课,来规划设计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多一些变化的课型,一定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鲜,从中获得更有益的阅读体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围绕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的实用高效型课型

李华平老师的《范进中举》一课,平中见奇。清晰的板块,编织得独具匠心、层层铺垫,最终指向这篇小说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其核心价值——选材与组材的巧妙之处。李老师先从很多教师都不在意的课文中提取四个词语,带着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同时了解了学生对文意的把握。接着,李老师让学生沿着四个词指明的路径,从范进的角度用四字短语概括四个故事情节,完成了小说的情节梳理环节。接下来,又带着学生用两到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学生眼里的胡屠户和范进。最后,重点探讨文章结构,可否删、增或者换其中一个情节。在步步推进和层层追问中,学生领悟了这篇经典小说选材组材的特色,受到了有益的写作启发。

回看李老师的每个环节,几乎都是一箭双雕式的:理解语境义时学会跳读课文,并熟知了情节,懂得了因境析义的学法;借着四个词语为路径,既训练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又训练学生词语运用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又以文为据,既训练学生准确的语用能力,又为情节设置、文章详略安排与中心的关系暗埋伏笔;最后用“哪个情节可删、可增、可换”的话题与学生展开充分对话,既让学生理解如何围绕主旨进行材料的精选,也让学生的思维在比较权衡中得以磨砺、提升。

整堂课紧紧围绕语言运用这一重点,直达小说选材构思的目标来设计,而这一做法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纠偏和引导,无疑给了学习者依体而教的启示。

二、多篇勾连、反刍求新、同中求异的拓展课型

王君老师的课总能给人以新鲜感,如同一个高明的写手,很难让观者从其开端窥到结局的走向。

《范进中举》本是一篇经典的小说,从人物塑造到主题表现都值得多方位思考和挖掘。但王君老师偏偏把这篇课文与《孔乙己》《窃读记》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用这几篇文章来探讨如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语言暴力的问题。课上,王老师大刀阔斧、独具匠心,从三篇文章中分别提取了几段语言伤害的片段带着学生去思考学习。她从《范进中举》中提取“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分析其为“穷凶极恶型”语言暴力;从《孔乙己》中提取“群体对个体的语言暴力”,分析得出这是“调戏玩弄型”语言暴力;从《窃读记》中提取“冷漠不助型”的语言暴力;最后通过一个现实中的网络视频提取出“幸灾乐祸型”语言暴力。王老师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愿我们不生产暴力,只生长善良、悲悯、理解、爱……

整节课,王老师既带着学生玩味了经典作品中的语言现象和特点,从这些语言中看到了人性中诚与爱的缺失的社会现象,同时,也给出了一个突破经典文本的阅读思路——局部立意式阅读。王君老师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令人敬佩,她对文本语言表达敏锐的发现和提取有效教学资源的做法同样给人启发,即善于从不同的文章里发现共同的话题,让学生在群文阅读的比较中学习阅读方法。

三、紧扣学段特点、文本特质的多元课型

罗晓维老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味道”》的讲座则从不同学段给出了一些课型创新的方法。诗歌教学,以“诵读”为主线,但是这里的诵读不是表演性诵读,而是教学性诵读。通过老师对诗句不同重读的处理,启发学生思考;用读问相伴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炼字及写法的精妙。比如杜甫的《绝句》重读色彩词,理解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重读动词,体会诗歌动静结合的写法;重读数量词,体会诗歌虚实结合的妙处。初中阅读教学,罗老师主张从词语切入,引导学生通过对课后词语在文中位置的寻找、理解和品读,找到通向文本深处的路径。比如《我的小桃树》这篇自读课文,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到这些词语,勾画并品读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接着,根据课文题目给词语分类,理解哪些是写“我”,哪些写“小桃树”,并选择几个词语体会其在句段中的含义和作用,而这些词语也往往都是作者写人记事、议论抒情、表达主旨的“语言密码”。这一做法既落实了词语的学习,又联通了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繁琐的教学变得简洁、明晰而有效。在教学中,罗老师主张立足教材,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具体策略:诗歌注重个性解读,化诗为文;散文进行文体转换,化文为诗;记叙类文章人称转换,别样表达。

罗老师的主张,虽然针对不同学段来讲的,但是对于同一学段,如能根据文章体式、文本特质合理开发利用,都是生动有效的课型,如多重诵读课型、以词解文课型、以写促读课型。

四、单篇深学,依文知人,適合于主题多元的经典文本提升探究型阅读课型

姚丹华老师的“溯源导读法”,是对“三主”导读法的补充和发展。她用翔实的课例解读了这一做法。无疑,这是互联网时代,语文与网络联通的一种新做法。姚老师指导学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先来初学一篇课文,接着教会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己去溯源——查找背景资料,了解写作缘由,寻读相关评论。溯源之后,学生再次回到文本,细致研读,深入领悟,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与主旨。这样,学生就有了与初读时不一样的感受,有拨云见日之后满满的成就感。而溯源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课文的阅读难度,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恰切地使用了网络资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其思辨能力。

姚老师的“溯源导读法”无疑给了一线教师处理教材、组织学习的又一种方法,堪称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做法。

而反观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现状,基本就是同一个教师带着同一群学生上课学习,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且几乎保持着同一种常规的做法。试想,面对没有变化的课堂,学生会不会腻味?这样的课能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能否让学生永久保持思考、探究学习之鲜?

统编新教材的使用,已经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阅读课、活动探究课、综合实践课——语文的课堂必须呈现不同的风景。所以,日常教学必须关注单元训练目标,区分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课型。就阅读课而言,就要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用一套固定模式,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文体、学情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多开发一些课型,从而突出每一节课的特点,让学生多一份学习的动力与活力,真正形成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王君老师曾说:没有任何一种课型可以包打天下,一个老师手上没有五到六种可变幻的课型,学生会烦的。

罗小维老师强调:词语切入法,仅仅是阅读教学有效思路的一种,不能作为“万能教学法”包打天下,更不能不顾学情一以贯之。

華平老师告诫:一些课、一些讲座,有的方面我们可以直接借鉴,有的方面需要我们进行适当转换,有的方面则需要我们多一双审视的眼睛,让我们的思想与之发生碰撞。

那么,要让自己的课堂“清如许”,就要有新鲜的活水汩汩涌来。而这源头就该是教师自身的课程素养,即课程开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正如上文所提的各位名师都能立足教材,围绕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自主研发形成了针对不同文本、不同学段的阅读课型:对文本材料或增或删或换的做法直扣文本核心价值的慧心解读;能够用自己的敏锐与善思将貌似不相干的东西融到一起达成一个群文阅读;就一篇文章溯根求源,知人论世,以点带面,纵深开掘;对一首诗歌通过不同重音处理而环环紧扣且深入地学习……

虽然课程开发之路艰难,但是如果有自身求知求索的决心和行动,注重个人学科素养的提升,在研究整本教材上多下功夫,在学情把控上多用心,在文本解读上尊重其特点,始终扣着语文是“教学生学语文”的核心,致力于“教学生学会读书”,那么,就一定能开发出多样的课型,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语文世界。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课型阅读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