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财政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2019-06-11刘亚利王蓉蓉

山西农经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政策乡村振兴

刘亚利 王蓉蓉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乡村文化建设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以蚌埠市M县为例,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供给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及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政策,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政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4-001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志码:A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政府为主导。部分政府不能精确掌握农民真实文化需求,忽略了当地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及地区生产能力,一味追求均等化标准式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文化需求相背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效率低下和财政政策低效甚至失效等问题接踵而来。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问题迫在眉睫。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保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推动农村公共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以M县为例,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1.1  M县基本情况概述

M县位于安徽东北部,面积约1 428 km2,辖14个乡镇,216个村落,66.7万人。M县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拥有多处能反映石器时代状况的遗址、古韵依存的汉王台和严氏墓,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民歌《摘石榴》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在经济和财政投入方面,2017年M县GDP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支出规模达38.6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文化体育传媒支出3 819万元,同比增长105.4%,是10 a最大涨幅。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方面,M县在199个行政村设立了农家书屋,其中76个村实现了书屋数字化建设。M县拥有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的文化馆和“国家一级图书馆”。其在M县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是M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主站点。

1.2  供给主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准)公共部门和农村相关主体生产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的行为及相关活动的总称,包括广播影视、文化中心、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活动等。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政府主导、社会辅助提供。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是指政府依托公共财政主导,负责设计和制定政策,通过一层一层的行政路径向农村地区提供一些特定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包括公共广播、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艺术活动中心、文物遗迹等[1]。这种方式缺乏与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的衔接,是导致供需背离的主要原因。乡村文化社会供给载体包括教育机构、民间文化社团、当地艺术组织,乡间艺人、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等。这些载体接近“地气”,生于乡间、长于乡间,传递方式灵活便捷,内容形式贴近当地民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供需错位,是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2]。

1.3  财政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供给,存在供给财力不足、质量不高、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1.3.1  财力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是纯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但相对有限投入经费,文化投入占安徽省省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不高,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及财政收入不相匹配。2015—2017年,安徽省GDP增长22.78%,文化事业投入反而降低了8.23%。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增长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村民对公共文化需求增加,对文化投入增速理应会加快。但安徽省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速却远远低于经济发展增速,安徽省文化事业财政支出不容乐观。

1.3.2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供需错位及效能不高等方面。

供需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一些场馆数量多使用次数少,而一些场馆数量不多但参与度较高,供不应求;场馆内容和质量没有用心设计,缺少对村民满意度及舒适度的考虑;农村艺术团体较少,演出场次少,且演出内容不符合当地村民需求[3]。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主要表现为公共文化产品陈旧、使用效率偏低、质量有待提高等方面。比如M县公共图书馆,书籍杂志内容过时,创新创业、职业指导、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不多,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还缺乏使用公共图书馆电子科技产品的引导人员。

1.3.3  公众参与度不高

随着政府和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但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仍停留在参与表层,呈现出公共文化資源普遍短缺、参与率低、参与时间短、参与成本高、内容形式化和单一化等特征。

1.4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现状

首先,M县文化广泛,但没有合理利用人才和反映地方特色。对公共文化服务作出贡献的人,缺少表彰奖励。公共场所设置的标语、专栏、图片等,不能反映地方人文特色。

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农村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或儿童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相对偏低,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精神层面的需求。从采访和问卷调查得知,一些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村民渴望劳动技能培训,希望农村图书馆提供更多关于提高劳动技能的书籍或杂志。科学养殖花草树木、健康养生、电子产品使用、地方戏曲和歌舞等,颇受农民欢迎,但这些资源没有被常态化供给。

2  财政支出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机理

首先,财政能力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财政能力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财政扶持力度。在经济水平一定时,财政扶持力度越大,政府拥有财力越多,其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也就越强。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提升社会品味、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社会进步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职能,在自身经济水平较低,政府取得的税收或其他收入不足时,为满足公共文化服务支出需要,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保证该项支出。

其次,为了满足政治和经济发展要求,政府会通过发展具有经济性质的公共服务或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在财政支出上倾向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建设性项目,如追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而忽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作用。立足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为吸引文化、旅游等投资者或项目入驻,政府会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M县的实地调研,针对存在问题,结合其他省市创新性实践,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3.1  优化财政投入和支出结构

优化财政保障资金投入方式与支出结构。发展新型模式,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切实保障公共服务面向基层、内容丰富且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建立合理且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强专项转移支出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手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意识,吸引企业或个人对文化事业投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转移支付和资源共享。促进城市资源与乡村共享,实现城乡统筹。加大财政预算投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一定比例,且公共文化服务预算投入增速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3.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优化政府供给与管理体制,有效识别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整合城乡优势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吸引专业人才,促进高质量供给与发展,丰富供给内容。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政府和社会协同发展的机制。

借助互联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快速完成信息传输、接收及共享。将多个点和面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有效供给和共享。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可以提升老年人对媒体平台的了解,实现文化传播普及。

借助互联网建立表达机制体系,实现供需方衔接。建立需求表达机制,可以强化村民公共利益意识和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建立需求表达机制,提供村民需求反映渠道,加强决策双方信息沟通。同时,政府部门要安排信息处理人员,及時处理村民需求,保证“村民有什么公共文化需求,政府就提供什么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均等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编制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差异化供给,使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尽可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不同职业和身份人群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3.3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财政资金投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增加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创新发展乡贤模式。乡贤是当地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具备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能力,这种“自产自销”可以最小成本达到效率最大化,又可以传承发展当地文化习俗和提高公众参与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贴近村民需求。

参考文献:

[1]傅才武,岳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财政增量投入的约束条件——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4):19-39.

[2]王龙.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公共文化自生产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5):18-19.

[3]李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研究[J].决策咨询,2018(5):36-39.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政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研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正确理解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