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校园网贷消费研究
2019-06-11姚媛媛黄诗玮
姚媛媛 黄诗玮
摘 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现状及问题,从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水平现状与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网贷平台泛滥与大学生网贷消费的相关性,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等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校园网贷消费的理性回归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观念;网贷平台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2-003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5.5;F832.4 文献标志码:A
1 当代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现状及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攀升,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由于价值观的偏离,导致学生中出现高消费、攀比心态,大学生的提前消费习惯也愈发普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贷款平台进入各大高校,造成高校网贷乱象百出。高校大学生是网络贷款中较庞大的群体,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频频鼓动大学生超前消费,使之忽视自身经济情况,给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由于网贷平台的快速兴起,管理尚不到位,导致学生被骗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案例,引起政府、社会、高校等高度关注[1]。
1.1 大学生消费观及价值观产生偏差
当今,提前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消费观念之一。面对日益增加的诱惑,在网络贷款平台井喷式发展的现实因素下,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大学生活的规划,缺乏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精神,更容易受到网络贷款平台的影响。由于价值观念的偏差,超前消费的额度远远超过偿还能力,更有甚者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伤害自己或偷用同学的身份信息申请网络贷款,易导致严重后果。
1.2 易造成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
大学生网络贷款虽手续方便、到账快捷,且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门槛较低、申请便利,但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贷款时仍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学信网账号与密码及家属和辅导员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由于网络贷款在我国新兴不久,市场监管还不到位,网络贷款平台机制不够健全,平台准入条件较低,对个人信息审核不严格,信息保密制度不完善,容易造成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给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一些投机取巧之人利用漏洞,躲过市场监管,建立短期虚假网络贷款平台,不仅致使更多大学生上当受骗,网络贷款市场秩序也更加混乱,不利于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2-4]。
1.3 给大学生人身安全埋下隐患
与正规银行贷款相比,一些网络贷款平台的催款方式更让人担忧。若按一般正常的法律制度,對于到期不能按时还贷的借款者,只能通过法律渠道,一切手续光明正大、公开透明。但是,一些网络贷款公司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负责催款的员工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干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人身安全,造成恶劣的影响。
1.4 还款压力大,易造成信用风险
有借终有还,网络贷款虽能解决一时之需、解燃眉之急,但仍需面对还款问题。网络贷款平台除收取约定利息外还会收取服务费、违约金、滞纳金等高昂费用,而大学生大部分经济来源于父母每月固定的生活费。部分学生选择省吃俭用,这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来说极易影响其身心发育;另一些学生选择兼职来还贷,但兼职占用了其大量时间与精力,易使学生成绩下降,同时每月还款的巨大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拆东墙补西墙,其后果就是负债累累,身陷泥潭。另外,虽然目前P2P平台还没有纳入我国央行的征信系统,但随着我国征信体制不断健全与完善,P2P平台终将被纳入征信系统。
2 促进当代大学生网贷消费理性回归的对策
2.1 政府层面
2.1.1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条件,明确监管主体
21世纪“互联网+”背景下,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往往集理财、众筹、借贷为一体的多元式为主。因此,在市场中对网络贷款的准入及退出应设立更加严格明确的准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对网络贷款平台应确立以银监会为监管主体,其他机构协同的监管体系。
2.1.2 完善法律法规,重视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应根据网络贷款乱象横生的现状,针对网络贷款平台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遵循鼓励创新与适度引导于一体的法律制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加快推动对民间借贷及网络借贷的立法规范,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消除借贷乱象,减少大学生网络贷款的法律风险,规范市场秩序。政府更应与时俱进,尽早将网络贷款平台纳入我国征信体制,使网络贷款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2.1.3 提高监管力度,整顿现有不良网贷平台
在网络贷款平台中存在罔顾法律的无良商家,突破道德约束与法律底线,不仅收取高额贷款利息,更以催款之名对学生实施胁迫甚至人身拘禁,严重破坏社会风气。对此,法律与监管部门应对其实施严厉处罚,杜绝社会不良风气[5-6]。
2.1.4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需要社会舆论正确引导,促使大学生在健康的价值观念氛围下形成良好消费观念。正确的媒体舆论导向,积极的社会风气渲染,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奠定外部基础。
2.2 网贷平台层面
2.2.1 加强条件审核,推进行业自律管理
作为网络贷款公司,自身应该加强自我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行业自律标准。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提高贷款门槛。提高自身素质,严格审查借款人及贷款项目,对贷款人信息的真实性及贷款条件进行全面审核。采取上门认证的方法核实目标群体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加大对大学生身份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的验证。应主动告知借款的真实风险,尤其是附加的各种费用项目及真实利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打击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遵循行业规则,不得逾越监管红线,网贷机构更不应该采取非法手段进行虚假、片面宣传,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7]。
2.2.2 加强用户信息收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各个网贷平台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起校园信用联盟,呼吁用户信息共享。杜绝同一用户在多个网贷平台重复借贷的现象,从而促进整个网贷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作为客户群体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个人信用风险意识,避免身份信息被盗用造成骗贷,更不能有“害人”之心,做出违法犯纪的事[8]。
2.3 家庭层面
2.3.1 培养子女良好的理财习惯
父母的消费观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子女往往会效仿父母平时的消费形式。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出现错误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2.3.2 承担子女远离网贷的责任
对于离家求学的大学生,父母应该在其学习及生活上多些关心,及时准确掌握子女在校消费情况,合理提供消费金额。若发现子女陷入网络贷款泥潭等情况,应及时与学校沟通,帮助子女积极应对、解决[9]。
2.4 学校及个人层面
2.4.1 学校加强普及金融知识
任何矛盾都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之所以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贷款,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正确、良好的环境,所以学校应改善其生活环境这一外部因素。教育部门与高校应普及与投资、金融、消费等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能力与意识,高校应积极组织关于网络贷款的知识讲座,或开展与消费观念有关的班会。
2.4.2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贷款消费时要注意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储备人才,国家未来的希望,应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崇高理想,志存高远,努力学习,规划未来蓝图,为社会作出奉献。
3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稳健发展,大学生消费水平不断攀升,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如何合理使用校园网贷,成为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2]刘勋.大学生网贷须警惕法律风险[N].法制日报,2015-11-12(7).
[3]丁雅诵.大学生网贷,把眼睛擦亮[N].人民日报,2016-07-14(18).
[4]张妍妍.大学生信贷产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5]王久才,田金花.大學生借贷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论,2015(16):73-75.
[6]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97-100.
[7]桂媛媛,陈彦华.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78-79.
[8]董慧慧.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291-292.
[9]李雨燕,曾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及其价值重构——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视域来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