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馆的建设策略及其新时代育人功能研究
2019-06-11翟聚红
翟聚红
[摘 要] 校史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同时还凝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一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校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校史馆通过高科技传媒影像等大数据的运用,更凸显了校史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
[关 键 词] 校史馆;德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3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高校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缩了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是办学理念形成和积淀的直接见证。利用校史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取得的育人效果将会更显著。
一、校史馆建设与高校发展紧密相关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历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场所。在新时代,校史馆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息息相关,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医学院前身为大连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为满足解放战争对医务人才的需求,于1947年2月在战事相对缓和的大连创建了大连医学院。学校先后用过关东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遵義医学院等名称。学校顺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秉持“明德笃学,求是致用”校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药人才。要把这些建设发展中的事迹、曲折和人物立体地反映出来,建设校史馆是当务之急,也只有校史馆才能展现曲折的发展历程。
遵义医学院校史馆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开始建设,是贵州省高校建设的首家校史馆。建立的初衷在于把当时学校建设发展的曲折过程反映出来,把遵医前辈的心血记录下来,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遵医精神反映出来。场馆有200平方米,收集了大量的实物和图片,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建,1997年建成。许多老校友、老教授和毕业学生参观后不禁热泪盈眶,激动异常,老一辈“遵医人”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第二阶段,2006年,学校60周年庆典时重建校史馆,这次建设面积为300平方米。但都由于面积有限,整个展馆主要以实物为主,影像视频也较简单。第三阶段,2016年开始第三次建设校史馆。此次借学校新蒲校区建成和学校70周年庆典之机进行全面的扩建和更新,新建的校史馆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大致划分为历史、现在、未来三个篇章,具体由序厅、历史沿革、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图书馆、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子培养、对外交流与合作、校园文化、服务社会、党建思政、附属医院、珠海校区、校友风采15个展区构成。这次建设除了传统的展示外,在技术上也与时俱进。如采用了树脂模型与布面油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还原了大连医学院时期的历史建筑(校门)与大连海滨美景,庄重而颇具立体感,它由圆雕、高浮雕人物、施工道具、历史照片壁画构成,通过实物与全彩雕塑的巧妙结合,圆雕、浮雕与壁画的无缝衔接,形象地还原了我校全校师生参与建校的场景。同时,还通过实物与全彩雕塑巧妙结合以及空间透视的运用,生动还原了艰苦条件下手术的历史瞬间。这些新技术的融入和运用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校史馆建设中校本资源的利用
高校所处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依托地方特点和文化,把校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是校史馆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遵义医学院为例,在建设校史馆之初就尤为重视校本资源的利用。校史馆在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6月17日视察遵义时指出:“要运用好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遵义会议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遵义医学院的区位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利用校本资源和地方文化的结合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做“活”思政工作。
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遵义医学院积淀了“弘扬长征精神,注重实践教育”的办学特色,而这个特色的根基就是革命老区遵义及其红色文化。遵义医学院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沃土资源,用“长征精神”这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激发大学生的报国志。经过积极探索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十个一”工程。“十个一”工程教育是新生军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大学生军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听一场长征题材的报告会,看一部长征题材的好电影,读一本长征题材的好书,唱一首长征题材的歌曲,重‘走一次长征路,开展一次祭奠红军烈士墓活动,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一次以长征为主题的座谈会,举办一次弘扬长征精神、立志成才的演讲比赛,写一篇弘扬长征精神立志成才的心得体会”。遵义医学院开展的“十个一”工程教育活动对传承长征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思想素质较好、动手能力较强,具有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工作岗位上能踏实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三、校史馆的德育功能与新时代特征紧密相连
(一)增强大学生的爱國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内容不断丰富。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始终是凝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在大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不能单纯地罗列具体事例,也不能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爱国主义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实际效果与预期目的的统一。以遵义医学院为例,学校校史馆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遵医校史馆反映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义医学院经过70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奋发图强逐步发展壮大。一是“艰苦创业、孕育辉煌”,这一时期从1949年至1969年,经历了关东医学院创建,并入大连大学,到成立独立的大连医学院,特殊而艰苦的创业。大批教育科学巨星云集造就了教育、医疗、科研的飞速发展,使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外著名的医学院校之一。二是“南迁遵义、饮誉贵州”,这一时期从1969年至1982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学院从大连整体南迁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我院严谨的治学、热忱的服务、精湛的医技、雄厚的科研力量饮誉贵州大地。三是“北调大连,曲折发展”,这一时期从1980年至1982年,根据教育部与贵州和辽宁两省达成的协议,我院大批人员陆续开始北调,一度造成学院师资极度匮乏、元气大伤,在这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党政领导深入全省调集大批师资,通过自身研究生培养、外出进修、定向委托培养等方式逐步稳定师资队伍,开始第二次创业。至90年代我院在极度困难中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实现了艰难的复兴”。四是“山海交响、加速前进”,这一时期从1982年至2007年。面对1999年高校扩招和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两大机遇。学院党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一举创办了珠海校区这个贵州高校“窗口”,铸成了我院发展史上的“山海交响”。这些丰厚底蕴的展示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
(二)增强大学生拼搏努力的动力
在以上遵义医学院四个特定的办学历程中充分体现了“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在“现实中求生存、生存中求发展、发展中求辉煌”,坚持弘扬长征精神,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不断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药人才。2015年12月,学校启动校区搬迁工作,实现行政、教学重心从老校区到新校区的转移,成为遵义大学城里第一所正式启用的大学。如今的新蒲校区已经成为学校教学、行政中心,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已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
(三)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由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形成潜在的病态心理和不健康人格心理,同时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不同伦理道德观念和学校教育方式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加强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遵义医学院名师云集、星光璀璨,首任院长王布君是我国著名卫生专家、外交专家、革命家;第三任院长沈其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等职。还有微生物学家、我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魏曦院士;古人类学家、解剖学家,中国科学院吴汝康院士;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吴新智院士;病理学家、实验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杨简院士;胚胎学及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薛社普院士;药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一级学家张毅教授;肺科学家、一级学家方侃教授等,他们先后到校执教。他们的品质、道德和精湛的学术水平影响了一代代师生,在校史馆参观,他们的事迹和渊博的知识涤荡着一代代大学生的心灵,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高校校史馆的建设和积极应用将在新时代育人功能中凸显应有作用。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