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2019-06-11金鑫铭
摘 要: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正视这些挑战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提升思政工作者应用自媒体的能力;要转变观念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过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途径。[1]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出现伴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以QQ、微博、微信、推特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也在飞速发展,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当今时代已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分析自媒体给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在自媒体时代这个全新环境下,自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自媒体借助于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大量信息,自媒体本身受众面广、传播信息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双方信息获取便捷,交流实时、平等、双向,这都使得思政工作者能更便捷的增加自身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实时掌握大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也可利用自媒体这一新事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加教育实效性。大学生也可借助自媒体获取更加便捷、多元的信息拓宽视野。这些特点都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无屏障”特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传者——内容、渠道——受众的经典模式”,[2]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模式具有“传者——内容——传者、渠道——受众——渠道”的特点,在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没有了“信息屏障”。这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教师能够获得的任何信息只要学生愿意也都能够获得,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透明的。这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信息源的掌控显得越发力不从心,随着作为“把关人”话语调控力的削弱,其话语权也将被削弱,如果不正视这种挑战势必将削弱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并最终影响其工作的实效。
2.自媒体的“全天候即时互动”特性从反面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而且超越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呈现出“全天候即时互动”特性。使得任何大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再加上自媒体使用者之间相互传播的信息一般都是经过了自我筛选后极具新颖性的话题,这就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教师了解了的信息学生可能早就知道了,学生已经知道了的信息教师有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教师如果不能及时了解热搜、热词、热点,不能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从而影响其效果。
3.自媒体的“文化多元化”特性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多元化的冲击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构成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它每时每刻都在传播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呈现多元化特性,可以说是泥沙俱下。有些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有些在传播媚俗、低俗信息与主旋律、正能量背道而驰,更有一些信息甚至触碰社会道德底线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这些特点使得在意识形态斗争比较激烈的领域自媒体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会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形成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从而严重挤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存空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因为如此,自媒体的“信息多元化”特性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多元化的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和挑战。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
1.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用自媒体的能力,主动迎接自媒体带来的挑战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上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3]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解決好“本领恐慌”问题,就不要做自媒体使用的围观者,而是要做“弄潮儿”,要敢于“试水”、“下水”,要敢于研究自媒体、使用自媒体,不仅要会,还要精。要洞悉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趋利避害,让自媒体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手中的一把利刃。
2.转变观念、应用自媒体全方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中国教师报》2011年4月6日第二版刊登的胡传锡的文章《学生最不喜欢的“十种”老师》,观点其中之一是“教学无术”的老师——不求上进,教学思想和方法老套,缺乏教学艺术,课堂乏味,甚至抓不住重点,很深很难听懂。[4]综上所述,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此略见一斑。自媒体是媒体传播的新事物。在自媒体飞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今天,高校思政课更应该因势利导、转变观念,利用自媒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自媒体转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形成多边互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利用“微课堂”、“微助教”、“e课堂”等自媒体教学软件把学生单纯对手机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让课堂由“一潭死水”变得“热闹”起来,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效率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3.应用自媒体平台,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因此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牛鼻子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说是事半功倍。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这一平台,利用自媒体受众广、传播信息量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速等优势,在平时、中国传统节假日之际制作美文、美篇等方式普及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之间形成“势能”优势,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引导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化解自媒体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挤压了主流意识的生存空间,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偏差、主流意识的边缘化,从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模糊、对党的事业缺乏信心、对共产主义缺失信仰。习总书记经常讲“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正确应对自媒体信息多元化的冲击,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炼筋骨,增强大学生面对自媒体负面影响的免疫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自媒体信息面前练就火眼金睛,能辨别是非优劣;练得铮铮铁骨一身正气,懂得褒贬扬弃,自动化解自媒体时代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缪勇.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自我更新机理及路径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2
[2]王松、李志坚、赵磊.信息传播大变局——新媒体传播管理与数字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7
[3]“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习近平引领媒体融合走上快车道[ED/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218/c40606-30760714.html
[4]程红兵.教师人格魅力的打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
作者简介:
金鑫铭(1979--)男,湖北十堰人,硕士,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