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情况

2019-06-11刘瑞雯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认知太极拳大学生

刘瑞雯

摘  要:太极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它包含了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其独特的技击方法和健身功效在全世界流行,太极拳种类繁多,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等,以及适用于大众健身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本文以我校选修和未选修过太极拳课程的同学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归纳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以期了解他们对太极拳的认知情况,从而为太极拳在青年中推广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太极拳  认知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b)-0211-04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病的出现等,健康这一话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瑜伽、单车、健身这些运动再度流行起来,而其中也有一个传统的运动项目正在普及,它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包含了中医经络、阴阳学说,吸引了国内一大批中老年爱好者。同时,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中心就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推荐给大家,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健身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太极拳全方位的功能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新世纪人们对健康、对自然运动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极拳的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等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加强,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而当太极拳在中老年人之间流行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年这个群体,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度和认知程度间接推动着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拟通过对比我校选修过和没选修过太极拳课程的学生,来了解大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情况,从而为太极拳在高校和青年中的开展与推广提供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外的随机64名在校学生,包括32名已选修的同学和32名未选修的同学。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通过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来进行文献搜集,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全面了解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情况,结合本研究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选修与未选修过太极拳课程的同学进行调查,在网上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收回问卷64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之后进行问卷收集整理、数据处理与分析。

1.2.3 分析归纳法

对数据以及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和演绎归纳,得出结论。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运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的百分数统计和表格制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认知的概念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2.2 太極拳的概况

2.2.1 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唐代许宣平首创了太极拳,并将其命名为三世七,意为该拳共有三十七式,由于其本人长期隐居山林,不与外界过多的接触,导致其太极拳招数隐遁于道门达数百年之久,只是大概于明朝前期才传于宋远桥,宋氏后人亦将其视为家传继承,并在此过程中对拳法技能也有一定的宣扬和传播。关于张三峰创立太极拳的说法,可以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和其子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为证。而对于明朝张三丰创立太极拳这一说法有待考证,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两个张三丰,一是《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张三峰,二是元、明之际的道士张三丰,但无从考证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相比之下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这一说法则更具说服力也更可信,陈王廷在继承家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在总结当年“披坚执锐”的实践经验中,汲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诸多拳势,并参悟《黄庭经》中道家养生修炼的理论,结合吐纳、导引、气功,对太极拳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造,形成了新的拳术流派,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说明了太极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内劲潜移默化,意在人先,在《拳经总歌》里并没有提到“太极拳”的字样,说明此时太极拳的雏形可能是十三拳势、长拳,而不叫太极拳。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首次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到民国时期,唐豪的《王宗岳考》和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都将王宗岳作为阐述太极拳技击之道完整理论的开山鼻祖,总之,王宗岳关于太极拳技击理论的论述,对于确定太极拳在中华武术中的关键地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2.2 发展太极拳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长期处于一个具有压力和竞争的环境,根据一项医学调查报告所说:“在今天的社会,赴医就诊的病人中,百分之六十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是因为长期压力所导致的痛苦、不适与疲乏而已。”因此,放松、平静的状态有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而太极拳的理念恰恰符合人们的现实需求,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特点使人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彻底放松,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另外,就对身体的部位而言,太极拳锻炼对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机能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就对不同身体状态的锻炼者而言,太极拳锻炼不仅具有治疗某些慢性病的医疗作用,还有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和增强身体机能的强身作用。除了减压和健身之外,太极拳也是竞争社会的调和剂,美国人把太极拳作为宇航员肌肉和精神放松的调和剂;在我国,梅兰芳先生曾向杨澄甫学过太极拳,以丰富其舞台艺术。可以看出太极拳休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生活元素。太极拳具有着广泛的锻炼价值,而这些锻炼价值的发挥则需要通过每一位锻炼者体现出来,这也正是发展太极拳的重要意义。

2.3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情况

2.3.1 大学生对太极拳的文化认知

在选修过太极拳课程的同学中有96.87%的同学都认可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认为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传承且发扬,仅一名同学认为太极拳在文化层面无功无过;而在没有选修太极拳课程的同学中有12.5%的同学认为太极拳不属于文化范畴。说明大部分的过大学生还是肯定太极拳的文化属性,太极拳深具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亦衍生至太极拳,由于大学生自身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有限,其对太极拳的哲理和内涵了解的也就不够深入和透彻,太极拳是一项缓慢、平和的运动,而大学生年轻气盛,习惯快节奏的生活,这就会因太极拳不能带给其刺激和挑战而对太极拳的理解有失偏颇。

2.3.2 大學生对太极拳的技击认知

在下图中已选修太极拳课程的同学中有84.37%认为太极拳具有攻防含义并能运用于实践,而在未选修太极拳课程的同学中仅有34.37%认可太极拳的技击价值,另有25%和40.62%的同学认为太极拳在技击方面没什么用和说不清楚。而对于太极拳十三势,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些基本技法,仅有25%已选修的同学非常了解,大部分同学仍处于一般了解;在未选修的同学当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太了解的。从这一方面来看,学习过和没学习过太极拳的同学对于太极拳技击认知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即使学习过太极拳,对于其中的攻防含义和技法要求也只是略知一二,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于技击含义这一部分的学习是比较薄弱的,大部分仍停留在记套路、摆动作的阶段,说明在上课过程中除了学生自己有攻防意识的去练习之外,也需要教师示范、强调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帮助学生以此来记忆

2.3.3 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健身认知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可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这一点在已选修和未选修的同学中所反映出来的差异不大,而对于更深层次的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在已选修同学中有37.5%是非常了解,56.25%是一般了解;在未选修的同学中有56.25%是不太了解的,可见同学们只知道练习太极拳对身体有益,却不知具体的益处在哪,未选修的同学对于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功效的理解还是有所缺失的,说明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感受太极拳带给我们的身体机能的变化。

2.3.4 大学生对太极拳的性质认知

对与太极拳的性质,已选修和未选修的同学并没有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同学认为太极拳养身健体,是传统文化,当然也有43.75%选修过的同学认为太极拳同样是一种表演项目。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其包含的阴阳学说、道家思想等哲学观念也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完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太极拳以其缓慢的动作,有力的发劲,确实具有观赏价值。

2.4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度

无论是选修过还是没选修过太极拳,都有超过70%的同学认为太极拳对大学生而言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并能传播传统文化,仍有五分之一未选修的同学认为太极拳这一运动于大学生而言是无所谓的,不容忽视的是6.25%未选修的同学认为太极拳已经过时,说明当下的太极拳宣传也应该注重青年这个群体,让他们知道太极拳不只是属于老年人的运动。

从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的形式来看,有一半的同学认为太极拳应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在未选修同学中,有34.37%的同学选择了社团的形式;而在已选修的同学中,仅有6.25%的同学选择了这一选项,更有43.75%已选修的同学选择了以必修课的方式来开展太极拳课程。根据以上调查来看,普遍大学生对太极拳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也肯定了太极拳在年轻一代中的价值,而已选修和未选修的同学在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学习过太极拳的同学会因接触过太极拳之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没学习过太极拳的同学则处于尝试阶段,所以如何让未选修的同学参与练习太极拳并爱上太极拳这一运动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通过调查得出,即使是选修过太极拳的同学也只有小部分人熟知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大部分同学仍旧不清楚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

(2)通过调查得出学习过太极拳的同学更希望太极拳以必修和选修的方式出现在大学课程中,而没学习过太极拳的同学则希望太极拳以选修和社团的方式出现,说明接触过太极拳后才能了解其优点,才能更深入的学习。

(3)通过调查得出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同太极拳的文化价值,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有限,其对太极拳的哲理和内涵了解的也就不够深入透彻,太极拳是一项缓慢、平和的运动,而大学生年轻气盛,习惯快节奏的生活,这就会因为太极拳不能带给其刺激和挑战而对太极拳的理解有失偏颇。

3.2 建议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积极开展太极拳社团或体验课,增加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度。

(2)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动作规格之外还要注重太极拳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动作的攻防含义,使大学生对太极拳的概念、内涵以及每个动作的意义有较为完整理解。

(3)虽然现在是网络信息的时代,但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仍来源于电视电影,学校应适时把握太极拳影视信息,予以客观的评价及正确的引导。

(4)定期开展太极拳讲座和太极拳比赛,加大宣传太极拳文化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永彬.太极拳起源辨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28-129.

[2] 潘白云.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104-105.

[3] 刘文霞.太极拳的历史源流考述[J].兰台世界,2012(9):41-42.

[4] 王柏利.竞争社会中太极拳的时代价值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43-45.

[5] 王琳,王丽秀.大学生的太极拳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7(3):30-31.

[6] 徐海朋,李菲菲,段雪梅.上海市大学生对太极拳认知的现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7):41-44.

猜你喜欢

认知太极拳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