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的运用分析
2019-06-11刘昱宏宋洋
刘昱宏 宋洋
摘 要:激励式教育是高等教育院校教育工作发展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方式,在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激励式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激发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高等教育院校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本文以体育激励式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激励式教育在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几点高等教育院校激励式教育应用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体育教学 激励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a)-0137-02
从管理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激励是体育教育人员的一门指挥艺术。通过激励式教育模式应用,结合动机激发原理分析,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每一位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整体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对高等教育院校体育课程中激励式教育模式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激励式教育概述
激励式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专业学生以相互欣赏为视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合理的赞扬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优点、包容高等教育院校学生缺点,可以为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2 新时期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作用探究
2.1 研究方法
本文对激励式教育、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探究。
2.2 研究结果
2.2.1 发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潜力
通过肯定、赞誉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激发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振奋的精神状态,为其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充足的驱动力[1]。而通过体育教学阶段对学习人员高亢情绪的强化,也可以进一步挖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潜在能力,为其体育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
2.2.2 调动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热情
激励式教育脱离了以往应试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将高等教育院校学习人员作为课程重点。可以有效调动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热情。
2.3 帮助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健康发展
现阶段,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大多以竞技技能传输为主,并没有对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个性发展产生足够的关注。而通过激励式教育模式的应用,可以在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文化素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3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励式教育的运用措施
3.1 明确激励式教育目标
明确的激励式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院校体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应依据各专业学习人员运动能力特点,在常规教学内容设置、测试项目编制或技术讲评阶段,以对应学习人员最近发展区域为要点,以学习人员体育成功需求为主导,合理设置激励式教育应用节点。如对于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在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设置适当的体育运动障碍点,促使其在自我运动中发现体育运动误差,体会到体育锻炼中成功的乐趣;而对于体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可在某一体育课程中为其提供公开演示平台。并对其表现突出的地方进行赞扬,进一步提高相关学习人员体育学习积极性。
3.2 创建基于激励式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常规体育课程开展中融通式激励。在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育人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融通式激励主要包括情感、信息两个层面。通过情感、信息两个层面的融通激励,可以提高高等教育院校教育人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间信任感。
在实际体育课程开展阶段,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育人员应对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严格要求,若部分学习人员存在动作不规范情况,应要求其开展持续不间断练习,从而加强对应学习人员肌肉感及动作记忆能力。
首先,为了避免双方信息不對称导致的师生冲突,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应主动与对应学习人员沟通,促使其了解体育技能成长规律。
其次,教学人员行为影响激励。教学人员行为影响激励主要是教学人员行为示范为依据。在实际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应在强调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要性的同时,深入探究自身业务能力。利用自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规范体育技术动作引导,帮助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
最后,成绩评定阶段参与激励[2]。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院校学生获得预期成绩之后,体育教育人员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及鼓励,以进一步提升对应学习人员学习积极性。
3.3 优化激励式教育教学模式
“任务+激励”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际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应在学期之初对各专业学生进行体育特长调研。以此为依据设置不同类型体育任务,如第一个任务是1000m/800m跑等。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可以消除以往强制性教学对高等教育院校学生进取心的影响,合理利用高等教育院校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激发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主动创造热情,为激励式教育效果最大程度发挥提供依据。
4 新时期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激励式教育应用要点
4.1 注重培养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精神
一方面,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适当的赞扬及鼓励,可以为高等教育学生提供一定的正能量。因此,在实际体育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教学人员应针对相关学习人员特长进行引导,以便高等教育院校各专业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另一方面,体育精神是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驱动因素。因此,在实际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应以改善专业学生体育抵触心理为依据,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各专业学生将对网络的兴趣转移到体育锻炼中。结合丰富多样化体育休闲活动的设置,培养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精神。
4.2 注重培养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自信
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性格及学习习惯。因此在高等教育院校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应针对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优点进行预先分析,以多样化激励式视角,培育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自信[3]。并以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体育特长为入手点,对相关学生提供专项提升式体育教育指导。
4.3 注重引导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改进缺点
依据现阶段高等教育院校内学生体质水平不断下滑的情况,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育人员应立足高等教育院校学生不良体育锻炼习惯。在常规体育教育过程中,及时帮助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明确自身缺点。并以包容的态度帮助高等教育院校学生进行缺点改正,从而为高等教育院校体育课程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院校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兴趣是体育行为的根本驱动因素。因此,在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应加强对激励式教育模式的重视,建立明确激励式教育目标,合理利用融通激励、行为激励、参与激励措施,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激励式教育框架。结合任務+激励新型教育模式的应用,可以激发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安强.网络时代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7):107.
[2] 陈红刚.简析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2016(16):87-88.
[3] 冯彬.网络时代激励式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8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