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脱贫视角下旅游扶贫问题研究

2019-06-11夏艺伟赵如雪姚凤娇张娅琳董玥彤

今日财富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贫困地区资源

夏艺伟 赵如雪 姚凤娇 张娅琳 董玥彤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一种重要模式,但是目前旅游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文化资源利用不合理、贫困户参与度低等现象,所以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应重视旅游品牌文化建设、贫困户文化素养的提升,共同推动旅游扶贫的健康发展和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提升。

旅游扶贫主要依托乡村良好的农业园林资源、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优势,带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一种新型扶贫开发模式。旅游扶贫要切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劳动力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旅游扶贫模式。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所存在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素质、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的贫乏,就无法把各方外部力量投入的“输血”式扶贫变为贫困地区民众自身激活的“造血”式扶贫,因而提升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环节。

一、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以其强大的产业规模和实力对贫困地区经济具有强烈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旅游产业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就业门槛低、就业量大的产业特性,这为更好的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当前旅游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文化层面上的各种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极其不利于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

乡村游景点以亲近自然、品味生态等为特色,但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盲目跟风,一味效仿其他旅游景区的模式,其景区开发和经营模式单一、特色不突出,给人 “千村一面”之感。很多看似繁荣的景区,只注重景观建设,缺失了其最有魅力的乡土文化内涵的建设,游客走马光花看完之后,没有留下深刻的文化体验、精神享受。实地调研中还发现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等人文景观的纪念物陈列简单,在品种、特色、数量等方面难以满足广大游客感受乡村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游客参与性、互动性不强,景区缺乏内在动力严重制约了扶贫旅游产业产品与品牌的传播。

(二)文化资源利用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的旅游发展模式采用资源导向型,这种模式往往会为了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破坏乡村原有风貌,忽视旅游资源的整合及生态问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低下。有些旅游景区建设风格与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协调,没有将留存的建筑、艺术、风俗民情、历史典故和地理环境等资源相融合。利益的驱使让当地开发者根据游客的口味开发旅游产品而忽略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特色农业产业等优势资源的深度挖掘,民俗活动被浓缩、改编,使得景区充满浓浓的商业气息,文化氛围单薄。

(三)贫困户参与程度较低

旅游扶贫是在外力推动下进行的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中聘用了很多当地村民或贫困户,但仅从事清洁、修理等低端工作,本地百姓参与度较低。农户在乡村旅游扶贫建设过程中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存在“等、靠、要”等思想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些村民在旅游项目附近从事副业,因缺乏服务意识产生了诸如宰客等现象,不利于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建设,影响了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品牌意识较弱

旅游景区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旅游文化资源,树立自身的品牌特色,学者贺雪峰认为,旅游业是眼球经济,发展旅游的基本前提是要有独特的看点资源或文化内涵,“旅游饭虽香,却不是所有乡村都能吃上。”目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扶贫,之所以同质化缺陷突出,主要在于在农村做旅游投资大、收益慢,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大搞“高大上”的项目,而没有对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诠释,与同行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很多人将乡村旅游等同于价格便宜的低端休闲旅游,这种思想也制约了鄉村旅游向特色化、精品化转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二)忽视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冲击

旅游业的发展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城乡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地方文化产生了较多的冲突,导致乡土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也引起了当地百姓价值观念的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当地居民的逐利心理,为了增加短期内的经济收入,将粗制滥造的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推到消费市场,这既拉低了旅游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也不利于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的发展阶段,农民法律观念薄弱,加之旅游扶贫管理规范存在诸多漏洞,导致旅游过程中乱象丛生,如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这些行为损害了旅游地的形象,许多游客因此望而却步。贫困地区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利于乡村旅游管理人才、运营人才、优秀经营业户等群体的形成,导致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缺乏活力,其实现文化脱贫的效能未能彰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旅游扶贫模式

在旅游模式的创设上应当追求独特性,注重扶贫项目规划,明确开发主题和发展方向,设计好项目发展路径,为了可持续性的发展,应建立具特色的旅游扶贫产业体系,将各产业的产品有效结合,打造专属品牌特色。同时,贫困地区在推进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大跳板,让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实现“互联网+”在融资、宣传等方面的平台效应。

(二)树立文化保护的理念,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形式

旅游扶贫的开发,地方民俗文化商品化不可避免,但须做到:第一,规范旅游市场,严禁短期的旅游文化开发,促进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强立法保护工作,规范旅游服务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对文物、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延续;注意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开发。创新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如举办文化节、文化课堂,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及潜在利益,主动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

(三)政府要重视本土旅游人才的培养

在目前已启动建设的乡村旅游扶贫村中,村民尚未较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村民都缺乏旅游开发经营方面知识与能力。所以,在人才方面应当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积极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知识与技能培训和学习,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旅游扶贫前期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对贫困地区人们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综合进行培训和考核,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

旅游扶贫不仅能够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而且能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进而实现内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进贫困地区文化观念的改变。通过对旅游文化、文化旅游的提倡、建设,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作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法学院)

[基金项目]:临沂大学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村贫困地区文化观念及文化扶贫对策研究》(201710452172)阶段性成果。

(指导教师 杨晋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贫困地区资源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比亚迪集团扶贫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给资源分分类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资源回收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