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2019-06-11吕泽宇
吕泽宇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界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众多 ST 公司为了避免退市进行盈余管理,以便能够顺利扭亏。这种手段造成了众多投资者投资受影响乃至失败,干扰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环境对资本市场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对 ST 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研究更具有代表性。
文章的案例公司是山推股份,文章主要是在案例公司在2014年及2016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大规模的盈余管理的背景下,通过对近几年公司利润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以财务数据为依据,再进一步分析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具体手段。
、山推股份盈余管理迹象和动机分析
(一)山推股份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山推公司是中国生产、销售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建筑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等主机及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国家大型一类骨干企业。1997年1月22日公司流通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000680。
(二)山推股份的盈余管理动机
1.盈余管理迹象。(1)通过观察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可知,上推股份在 2014、2015年净利润中均亏损,且2014年亏损2.8亿元,2015年亏损达到了9.5亿元,但公司在2016 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较2015年净利润增加 30385.09 万元,财务数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净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一些例如营业外收入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2015 年亏损了 641.87 万元。我们有理由怀疑,该公司在 2015年度可能进行了调减的盈余管理,为之后一年的盈利做好准备。同时,该公司可能在2016年度进行了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从而避免2016年度继续亏损,顺利摘帽。(2)管理层变更。通过山推股份2016年3月公告得知,该公司高管层巨变。除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唐国庆及董秘袁青外,其余高层均在此次调整之列。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盈利状况挂钩,为了使得公司状况有所好转,实现盈利,继任的高管很有可能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调节利润。
2.盈余管理动机。山推股份在2013-2014年连续两年表现为亏损,根据我国《公司法》及证券法、证券机构的规定,山推股份在2015年成为ST股票。但是根据2015年山推股份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来看,公司在2015年“摘帽行动”中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2015年年报中的净利润显示为-968,144,817.13元。公司不仅没有扭亏为盈,反而比14年产生了更大幅度的业绩下滑,成功“戴星”,成为*ST股票,面临暂停上市的窘境。
在2015年,山推股份的净利润跌幅在200%以上。通过查看其细分行业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发现,虽然整个市场行情不算景气,细分行业净利润增长率显示为-48.18%,好于山推股份。所以有理由怀疑,山推股份在2015年亏损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有“洗大澡”的动机,其目标在于2016年的保壳。
二、山推股份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一)山推股份2015年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1.计提大额的跌价准备。通过查看山推股份2015年的年报附注,在其当期发生大额亏损的情况下,2015年公司计提的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导致的1.3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功不可没”。而在2014年,由存货跌价带来的损失为3000多万。而山推股份的报表附注中也未对该大额跌价准备的计提理由进行说明,仅仅对其做了简单的列示。
虽然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并不景气,行业销售额普遍下滑,但尚不足以在一年间对存货计提如此大额的跌价损失。存货跌价准备属于可在期后转回、且能影响当期损益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冲回时不对以前利润进行追溯调整而是影响当期损益。
(二)山推股份2016年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1.大额存货跌价准备冲回。通过查看公司2016年财务报表,公司在2016年度仅仅计提了400余万元的减值准备,这与2015年计提足额的减值准备有关,但冲回了4500余万接近5000万的减值准备,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当期利润、美化财务报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企业2016年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
2.政府补助。我国设立政府补助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中做一些政策导向,帮助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对于地方政府,上市企业的良好发展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互为有利的关系下地方政府在上市公司遇到困难时自然会伸出援手,政府补贴在这时也就成为了上市公司的保壳利器。
通过年报数据可发现山推股份在2016年政府补助达到11519万元,同比增长415%。
3.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是指以出售、转让的形式处置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也包括资产置换。在实务操作中,处置非流动资产能转移利润进而改善公司亏损情况,因此近年来许多公司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成功地避免被暂停上市或者退市。从企业年报可看出,山推股份在2016处置了大量固定资产,达到了6841万元。
三、结语
2015年度与2016年度,山推股份管理层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成功保壳摘帽,但16年至今股价低迷,从三年时間的分析,不难发现市场对盈余管理手段还是有一定的辨识度。(作者单位: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