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探究
2019-06-11陈群
陈群
[摘 要] 学困生的基础薄弱,同时自学能力较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精神鼓舞和关心,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感激;引导学困生积极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快速掌握数学教学内容。首先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分析中专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关 键 词] 中专数学教学;学困生;转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230-02
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中专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一些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几乎每个班的学生中有一半在学习数学方面有困难,由于学困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有逆反情绪,学习态度不积极,这些因素困扰着学生,也影响了中专学校数学教学的质量,如何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这已成为我国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
中职数学教师应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不断追逐更好的学习追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借助互联网将相应的数学教学内容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的指导和教育,帮助这些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困生,将学困生转化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方法,并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从而提高学困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基础薄弱
在传统的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自卑。部分学生尽管基础薄弱但是很想提高数学成绩,这样一来,由于不能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启发,长此以往,学生因为成绩提不上去就丧失了自信,最终导致数学基础薄弱。
(二)缺乏动力型学困生
此类学生头脑灵活,只是因为学习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而引起了学习困难。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抱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不能自我控制,不能始终坚持。有些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有些学生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尤其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动力。
(三)课堂表现不积极
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提出问题的环节,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害怕出错,不敢发言,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说出来。在课后练习中,有一些学生盲目地做题,不注重对新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学习方法固定、不懂创新,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数学成绩受到影响,还会对整体教学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四)教师的引导不够
中专生的自制力不够,同时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不及时,比如一些学生遇到难题时,百思不得其解,这时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教师没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和帮助;另外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外教师没有给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及时辅导教育,从而导致学困生的出现,这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还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
总之,这些因素影响、制约和阻碍了中专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效率,未能提高教学质量。学困生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目标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首先厌恶,然后放弃,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负担,必须死记硬背地学习,或者干脆放弃而不学习。正是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对提高中专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专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一)制订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计划
在中专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制订合理有效的數学教学计划,引导学困生,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如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教学内容与学困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与学困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善于从生活中引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与探究欲望。及时设计学困生的教学计划:某商场搞促销活动,为提高销售量,商家拟定了两种方案:第一种先打折,再打q折,第二种是两次都打p折,让学困生分析哪种方案最合理。这个问题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学困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提高学困生的主动性,引发学困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分析,帮助学困生发散创新思维,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以更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将数学内容制作成动画,便于学困生掌握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征。
(二)创新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困生最好的老师,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感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和形象化。根据学困的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导入新知识,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询问学困生遇到的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实际,将数学问题及时转化为学困生容易理解、熟知的概念和问题,并应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运用多媒体帮助学困生突破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利用多媒体还可以给学生展示曲线割线逼近切线的动画过程,帮助学困生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充分利用趣味法指导学生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有效导入,营造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及时导入新知识,帮助学困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函数性质这一内容的环节,鼓励学困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函数图像及性质,然后进行及时总结,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从函数图像变化规律、单调性等知识来分析函数的性质,促进学困生的进一步探究,促进对已学知识的及时巩固,在此环节,学生快速掌握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数学知识结构的实时优化。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方面,教师应将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如某中专数学教学中,老师将教学知识以猜一猜的形式展示出来,提出问题,学生抢答,如再见吧,妈妈、两牛打架,在猜题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及时引入数学学科知识中,某一平时不善表达的学生抢到“再见吧,妈妈是分母,另一个学困生激动地说出:两牛打架是对顶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答对问题,采用趣味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困生的求知欲望。
(四)注重学困生帮扶工作
平时,教师应加强对学困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全力打造优秀班级,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全面掌握学困生的学习进度及难题。根据学生特点展开有效的帮扶工作,强化学困生辅导,针对学困生自身特点和心理特征,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有效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对基础差的学生,在闲暇之余教师应给予这些学生有效指导,在此环节,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难题,有效提升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意识,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渠道,将数学知识以更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进数学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在大屏幕面前,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定理、公式,演示圖形的变化过程,提高数学知识趣味性。关注学困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询问了解学困生在生活中的困扰,便于采取有效的生活引导措施,有计划地展开学困生帮扶工作。
(五)定期进行纪律教育和理想教育
对学困生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帮助学困生树立远大理想,制订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意识。定期开展学困生纪律教育及理想教育,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困生成为一个有理想、目标明确的社会人才。积极对学困生进行纪律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教育学生要立足于实地,在学科教育中及时渗透纪律教育方面的知识。积极了解学生情感,如课堂上在讲解公式、定律有关数学知识的环节,可运用图形演变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及时、恰当地融入纪律知识,利用学困生平时关注的社会问题展开有效的纪律教育,在理想教育与纪律教育融合的情况下,学困生的自律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语
根据教学内容制订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计划,重点是引导学困生,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制订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计划,有效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充分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感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帮助学困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运用多媒体帮助学困生突破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封晶.浅谈中专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41.
[2]唐丽.中专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31.
[3]范建平.浅谈中专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J].科技资讯,2016,14(34):145-146.
[4]马小然.转化中职学校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28.
[5]石友社.浅谈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J].新西部(下半月),2007(3).
[6]范建平.浅谈中专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J].科技资讯,2016(34).
[7]唐小纯,夏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教学方案分析[J].科技风,2018(28).
[8]廉盼盼.中职数学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河南农业,2018(3).
[9]陈相国.依据职高学生学习特点开展数学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2).
编辑 薛直艳